王长风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6地质队, 安徽安庆 246003)
岩溶是灰岩地区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岩溶塌陷也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怀宁县黄岭村位于灰岩区段内,历史上有几处多次发生塌陷,导致田地陷落,房屋开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安全受到威胁,灾害防治刻不容缓。为做好防治工程设计,采用综合物探方法对岩溶塌陷程度严重地段进行详细勘查。
勘查区内地层较简单,下伏基岩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南陵湖组,主要为灰岩,由于受热接触变质作用的影响,局部变质为大理岩。上覆第四系是全新统冲洪积层及上更新统坡洪积层,岩性主要为粉质粘土、细砂、中粗砂、砾石及卵石。工区附近有一些近南北向压扭性断层及北西向张扭性断裂。
第四系岩性为粉土、粉质粘土、砂及砾卵石,含水量大时电阻率较低,约在30~50Ω.m之间。基岩是南陵湖组(T1n)石灰岩,强风化层电阻率在一般在100~400Ω.m;中风化层电阻率在一般在600Ω.m左右;微风化及完整的基岩电阻率可达1000Ωm以上。它们与含碎石粘性土存在明显的电性差异。溶洞及土洞内无充填物时阻值较高,有充填物时电阻率较低,一般在40~100Ω.m之间。这些电性差异是高密度电法和瞬变电磁法勘探的前提条件,通过测量并对比电性差异,推断地下地质结构。
电磁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一样,覆盖层与下伏风化程度不等的基岩、溶洞洞壁以及破碎带与完整围岩之间,波阻抗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电磁波在这些岩性界面或物性突变点将产生反射和绕射,在地质雷达剖面影像中产生波形上的变化,显示出与背景波形影像不同的异常特征,这些为地质雷达勘探提供了地球物理前提。
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井间透射测井就是通过测量波速差异来划分不同的岩性层;以及测量岩溶区域波速在钻孔注浆前后发生的变化。
这种方法是集电阻率测深和电阻率剖面法为一体的电法,一次性布极,密集采样,减少了野外观测误差,同时数据采集量大。
仪器采用重庆地质仪器厂生产的DUK-2型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观测装置:施贝2;极距3m;隔离系数:1~24;电极数:1~120。这种装置测量具有分辨率高和生产效率高的特点,室内数据处理时,利用专门的反演软件(骄佳)进行二维电阻率反演。
这种方法是基于不同的介质对电磁波反射程度不同的特点,通过特制的天线向地下发射短脉冲电磁波,再利用接收天线接收反射回来的电磁波,通过记录的相关参数(如反射时间、波形、频率及幅度等),来推断目标物的形状、深度及介质的内部结构。
仪器选用加拿大的EKKO PRO型地质雷达系统,使用中心频率为100MHz的天线系统;记录长度:T=300.0ns和600.0ns;采样间隔:dt=0.8ns和1.6ns;道间距:dx=0.25m;天线间距:L=2.0m和1.0m;天线频率:f=50MHz;脉冲电压:1000V;叠加次数:N=64次。野外数据经过信号校正、信号增益、中值滤波、平滑滤波、一维频率滤波和二维频率滤波处理后成像。
是利用专门的天线(不接地回线)向地下发送脉冲磁场,产生一次场信号,再利用相应的天线接收因感应产生的二次磁场信号,该二次磁场是是非稳定磁场。不同介质受脉冲磁场激发产生的二次磁场信号特性不一样。瞬变电磁法就是利用该原理,它主要观测感应电动势、磁场和电场3种参数。
仪器采用EMRS-2B型微机电磁勘探仪(西安强源物探研究所生产),用随机配备的48V可充电电池提供电源,发射电流350A,脉冲宽度4ms,分辨率0.1μv,抗干扰能力强(大于60db),点距5m。采集回来的数据也用该厂配置的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获得可供解释的电阻率断面图。
井间透射测井是在相邻的两口井中,分别放置震源和检波器,在要勘查的目的层内部或目的层附近激发地震波,在另一口井同样的层位观测接收地震波,记录地震波的频率、走时和振幅等信息,再结合钻井等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地下两井之间地质体的地质结构和有关物性的空间分布。
震源采用湖南岳阳奥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大功率“电火花陆地测井震源(组合式)”,检波器采用该公司的12道串式检波器,相邻道间距2m,频率范围:10Hz~60KHz;地震仪也是该公司生产的的“多道数字高分辨率地震仪”,每通道最高采样间隔8us,以24道为一个基站。
勘查区因地制宜布设6条近似平行的物探综合剖面(见图1),每种物探方法相同的点号对应相同的点位,点号间隔对应实际距离(m)。
图1 物探工作实际材料图Figure 1.Map of original data of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野外资料经过相应的数据处理成图后,以剖面为单元编绘6张综合物探成果图进行解译推断,由于篇幅限制,以1线为例说明,物探综合断面图如图2所示。
从高密度电法断面图上看,该断面电性层明显划分为3个电性层:近地表为低阻层,阻值介于20~40Ω.m之间;剖面最下面一层是高阻层,阻值大于120Ω.m;中间一层厚度不一,是中高阻层,阻值介于40~120Ω.m之间。剖面在点号130~165、195~215及270~290三段,中下部电阻率较低。
结合地质资料进行如下推断:与电性层相对应,该剖面从上到下也划分为3个岩性地层,最上面一层3~7m左右,是第四系的粘土层及砂、砾石层;中间,一般厚4~9m,局部厚度达到20m左右,是强风化及中风化灰岩,在视电阻率曲线畸变下凹处,岩溶发育或存在地质构造;下面是较完整的灰岩。
瞬变电磁法电阻率断面图与高密度电法视电阻率断面图非常相似,曲线形态一致,阻值大小也非常接近,从上到下也是划分为三个电性层,在点号90~170及250~290两处,电阻率曲线畸变下凹,这也是岩溶裂隙及灰岩局部溶蚀的表现。只是该方法表层精度低一点,但勘探深度大,它与高密度电法对应关系良好。
地质雷达断面图上,根据波形的变化也分为三层,最上面一层厚变化基本与高密度电法所反映的同步;中下部有几处影像有明显的异常,如在点号120~160、220~285两处,波形变化较明显,推断有岩溶。该种方法勘探深度稍浅些,但划分浅部岩性层,精度较高。
其他5条剖面解译类似,再结合每条剖面的平面位置、剖面异常的相似性及此处地质构造特点,推断了4条构造破碎带,依次是F1、F2、F3和F4(见图1)。
图2 1线物探综合剖面成果及解译图Figure 2.Comprehensive geophysical profile results and interpretation of line 1
根据物探综合勘查成果,结合地质及岩溶塌陷发育特征,参考以往该区治理经验,此处拟采用钻孔注浆法进行岩溶塌陷区治理,为了了解该方法的实际效果,采用井间透射测井进行测试。为此选择了三个钻孔(见图1)。注浆前后共测试了5对井,即注浆前井zk01-03、zk02-01和zk02-03及注浆后井zk02-01和zk02-03。注浆前井zk01-03的最小、最大和平均速度分别为17566m/s、26326m/s和2383m/s;zk02-01井注浆前后对应井段的最小、最大和平均速度分别为16266m/s、28156m/s及2339m/s和19476m/s、34066m/s及2795m/s;同一点位速度绝对提高的程度也不一样,速度增量最小值、最大值和平均值分别为2266m/s、8196m/s和466m/s,相对提高的最小、最大和平均速度分别为9.3%、43.8%和23.2%;zk02-03井注浆前后对应井段的最小、最大和平均速度分别为18516m/s、29366m/s及2516m/s和22696m/s、39506m/s及3101m/s,速度增量最小值、最大值和平均值分别为 2176m/s、9396m/s和585m/s,相对提高的最小、最大和平均速度分别为8.7%、35.6%和24.0%(见表1和图3)。说明:注浆前后的速度最小与最大,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表2中的绝对提高值不是对应加减关系。在注浆之前,井区海拔高程高于12m的层位为低速区,其速度为1600~2000m/s之间,推断为第四系;高程低于12m的层位为相对低速区,其速度约为2100~2800m/s,推断为基岩裂隙发育段。注浆后低速区速度提高至约为1900~2500m/s,相对低速区速度提高至约为2500~3400m/s,钻孔注浆后,波速明显地提高了,说明此处原来波速低的松散地层以及存在岩溶、裂隙的灰岩,注浆后胶结在一起,并且地层胶结程度较好,达到了防治工程的预期效果。
表1 岩溶塌陷点注浆前后波速对比表Table 1.Comparison of wave velocity before and after grouting at karst collapse point
本次采用高密度电法、瞬变电磁法及地质雷达三种物探方法对岩溶塌陷区进行综合勘查,这三种方法勘查成果互相比较和补充,综合判断解释,有效地减少了物探解译多解性。圈定了塌陷区范围,并对岩溶进行了定性分析。后期进行了验证,钻孔14个,见溶洞孔7个;有的一孔多洞,钻孔见洞17处;洞高0.2~10.25m,平均洞高1.43m;分布在6~15m之间,证明物探勘查效果良好。
通过井间透射测井法,检测岩溶塌陷区注浆效果,注浆前后地层波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说明了这种防治措施有明显的工程效果,为防治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参数。
图3 透射测井速度分布曲线Figure 3.Transmission logging velocity distribution cur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