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钦予,赵丽楠,汤 娅,张顺福,刘 飞
(牡丹江医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目前,我国对于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多,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储备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大学生不仅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有基本的社会生存能力以及相关的综合素质。大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他们的学习压力不断增加,精力不断分散,这种情况下,生理以及心理都面临着多种考验,很容易出现心脏疾病。因此,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心肌细胞特性、活性以及兴奋特点,帮助他们找到学习和生活的平衡点,养成自律的好习惯,同时了解他们的心脏问题,避免出现拨点窦房结等问题,以免因个人心律失常而导致学习能力下降。
每个人的心肌细胞都跟个体的心脏息息相关,要想研究心脏疾病以及心脏疾病对大学生的影响,最先要探讨的就是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本研究对心肌细胞的两大生理特性进行了分析。
对于个体的心肌细胞而言,其本身是有兴奋性的,而心肌细胞的兴奋性都是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按照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周期变化往往分为从绝对不应期到局部反应期再到相对不应期,最后是超长期。在整个心肌细胞的兴奋性研究中发现,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时间是最长的,在这种情况下,心肌细胞本身就能够防止出现完全性强直收缩。影响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静息电位和阈电位距离的远近是影响整个心肌细胞兴奋性的主要因素,越远兴奋性就会逐渐降低,相反,越近则会逐渐升高,但一旦超过临界值达到过近的状态,则会使兴奋性出现反向降低状态。
心脏在正常的生理环境以及生理条件下,心房肌和心室肌是不存在自律性的。但衡量心肌自律性的标准是来自于心肌细胞自身的自动兴奋频率。其实,心肌细胞的自律性跟其本身的兴奋性是有很大的关系的,自律性其实就是建立在对于个体兴奋性的研究上的。通过研究发现,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是最高的,能够达到100次/min,甚至更高。而由于窦房结引起的心脏节律,也就是窦性心律,在心迷走神经的影响下会表现为70次/min,这就是心脏正常起搏点的存在。在自律性的研究中发现,窦房结自律性要大过于房室交界,而房室交界又要大过于房室束,最后都大于浦肯野纤维。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三大因素,一是4期自动去极化速率,这是最重要的。二是最大复极电位。三是阈电位。当最大复极电位和阈电位不变时,4期自动去极化速率增加,那么自律性就会增加,而阈电位时间则会下降,这就说明阈电位跟4期自动去极化速率呈现的是一种相反的趋势,而对于自律性影响最大的还是4期自动去极化速率。
通过研究个体的心肌细胞生理特性发现,当代大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种类多,导致他们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及学习热情,从而养成了错误的、不良的学习习惯,这都会表现在他们的生理特点上。但很多大学生都忽视了这一点,很多时候,他们感觉到心里压力大、心跳过快时,往往都是自身的心肌细胞在兴奋性和自律性上出现了问题,最大的可能就是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能是短暂的,但也可能是长期的。当代大学生心脏疾病频发可能跟他们的学习环境有关,也可能跟他们的学习压力过大状况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关心大学生的个人生活,了解他们在学习上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及时进行疏导交流,帮助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大学生活,全面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
要想帮助当代大学生认识到心肌细胞的重要性,了解心脏疾病,提前做好预防才是关键。案例教学法是高校最为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可以借助一个心律失常案例和一个正常心肌搏动案例并通过生理特性的对比演示来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心肌细胞知识。在正常情况下,从心脏的正常起搏点开始,每一次兴奋的传递都是通过窦房结传到心房肌和心室肌,这是正常个体的心脏搏动,但一旦在窦房结兴奋传来之前心室肌已经收到了一次刺激,那么就可能导致心脏心肌细胞的提前兴奋或者搜索,等到窦房结再次传来兴奋时,就会出现心律失常,心脏的自律性被打乱,心脏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准备相关视频来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认识到心脏对于人体的重要性,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心脏知识以及如何对心脏疾病进行预防,进而加深对于心脏以及心肌细胞的认识。
对于高校而言,心脏疾病以及心肌细胞特性的教育十分重要。教师应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普及,真正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借助心肌细胞特性了解到心脏疾病带来的危害,并改掉自身的坏习惯。教师可以通过分组讨论、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对于心脏疾病的基本认识。
目前,高校大学生压力过大、生活不规律、熬夜猝死等社会问题屡见不鲜。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普及心脏知识,帮助大学生了解相关的心脏问题,传播基本的心肌细胞特性知识,让大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身体,积极生活,乐观学习,认真应对,不熬夜,不抽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能够自信地走出校园,走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