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媛
(武汉市长虹中学,湖北 武汉 430064)
何为课堂导入?诸多学者将其视为一种能够积极有效地组织并调动学生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且在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所运用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课堂导入,即是信息技术教师依据特定的学情、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等因素,在进入教学主题之前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桥梁、将学生引入到积极的学习氛围、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的重要教学环节[1]。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虽然时长不长(通常5分钟左右),但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精心设计的导入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然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从开设到实施一直以来经历着各种困难。由于高中升学的压力以及信息技术课程未纳入到高考考试科目,学生和家长对信息技术课程不了解、不重视,部分学校由于无法配备和完善信息技术教学硬件设备等主观或客观的因素,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开展和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更是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不少学校相应的硬件设施也在不断地完善,学生对学科的重视度也有了相应的加强。作为教师应按照新课改要求,注重实施多元化教学策略,其中优化信息技术课堂导入就是重要且关键的一环。
如何精心设计课堂导入,使课堂导入真正成为教学的催化剂,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主要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导入应遵循的导入原则和导入策略两方面进行探究。
课堂导入是进入下一阶段的阶梯,是搭建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正向发展。好的课堂导入应是丰富多变的,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课堂导入是不同的。就信息技术学科来说,有效、新颖且实用的课堂导入方法可以让人“应接不暇”,虽然它们各自的实施的方法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教师在设计导入时仍应充分考量并遵循以下几条导入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课堂导入的目的不仅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要助力完成课堂任务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有一定的目标性和导向性。如果教师仅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无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东拼西凑、哗众取宠、无节制的“幽默”等方式随意地进行导入,那么这种片面追求形式的导入,不仅脱离了教学的具体要求,更是失去了导入的价值。这种导入下课堂氛围再怎么活跃,学生状态再怎么热情洋溢都是徒劳的[2]。因此,课堂导入的设计必须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学情、教学环境等有针对性地进行。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认为教育是不断启发和引导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课堂教学中应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能引导并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应遵循这一原则,在设计导入内容和导入语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正确地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对新知识有更多的憧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赫尔巴特曾说:“教育应当贯穿于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个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兴趣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的。”[3]爱因斯坦也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激发出人们的创造热情、求知欲和好奇心。兴趣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因此,教师设置导入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结合教学内容或知识背景等作为导入的素材和主题。采用有趣的故事、幽默的专业术语、热门的专业话题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活跃课堂氛围,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享受信息技术课堂的乐趣,学习效果也会不断提升。
实践性原则是指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必须参与实践,必须在实践中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在实践中检验思维成果的正确性。实践性和操作性是信息技术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也是信息技术课堂导入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学科越来越注重实践性,信息技术课程更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信息技术课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一节课中学生的练习要占70%,通过指导学生上机实践,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是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之一。在导入当中创设具体的实践情境,提出具体的实践问题,不做流于形式的实践操作,把思想性、教育性和思维训练巧妙融合进实践操作当中。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用于日常生活实践中,使课堂上学习到的操作和知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和生活。
思想性原则是指教师发挥教学中所蕴含的思想影响,使受教育者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接受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信息技术虽然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但是同样要体现新课标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要求,要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渗透到教学当中,要将弘扬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融于其中。将思想性融入信息技术的课堂,与新课改倡导的信息技术学科新课程教学文化主题性实施策略的指导思想是相契合的[4]。这实质上丰富了知识,使得知识更有深度和内涵。
信息技术教学是集音像、声音、图片于一身的多媒体教学,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课堂导入的方式也逐渐丰富起来。如今各种有效、新颖、优秀的教学设计不胜枚举,而单一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产生倦怠感,信息技术课程在环境和设备的使用上独具优势,因此,教师更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导入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导入的效率[5]。导入是否高质高效,同样影响着整节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营造出适宜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导入的内容应主次分明,简洁而不复杂,导入的方式应该方便有效,导入语的设计也应简单明了不应含糊有歧义,导入时间应恰当,不宜过长或过短。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当今医学界公认的较为全面反映医疗行为自身运行的模式,这一模式它既是医疗规则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医疗行为的运行规范[9]。但在临床现实中,我们是否按此模式施行医疗行为,生物、心理、社会三者是否等量齐观,或者孰轻孰重,谁先谁后,不同的认识一定会产生完全迥异的结果。
情境导入是指通过设置特定的情境引领学生进入其中,让学生更快地切换到学习状态,更具体直观地接触学习内容,从而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与活跃度。[6]这种方式是最熟悉和常用的,也是与新课改倡导的文化主题性实施策略相契合的。
情境导入有游戏情境导入、实践情境导入和虚拟情境导入等多种方式。将情境导入运用于信息技术课程当中有许多细节值得注意,如分析课程内容、准备情境素材、设计情境角色、选择呈现方式、联系生活实际等等。这要求教师要根据相关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创设情境,在设计相关情境时,教师需要注意设计的合理性,要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学会思考、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还需根据教学与情境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素材,设计好教师和学生所充当的情境角色,创设语言、游戏、活动或网络多媒体情境。如,在科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中第五章第三节“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一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商场推广员的身份,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新闻:如今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成为各大商城主要支付方式,快捷支付所带来的便捷使各大商城的效率和收益不断攀升,商场与银联卡合作不仅使双方的交易更加便捷,限额转账等方式的出台更是增加了双方的利润。看完相关新闻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身为一名商场推广员,这则新闻里的信息我们怎样理解并加以利用?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和总结,并指导学生进行宣传海报的学习制作。本案例中,教师创设的情境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通过课前视频材料快速将学生带入情境,并且给学生设计商店推广员的身份,不仅能让课堂教学气氛活跃,更能促使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日常教学当中,情境导入策略适用的范围非常广泛,但在使用情境创设进行导入时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情境内容的设计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二是教师导入语言要准确恰当,三是准备的材料和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也要控制好课堂纪律,四是把握好导入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与探究。
复习导入是指通过对课前知识的复习从而引出新的知识,借由这种知识之间的衔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强旧知识的巩固记忆,还可以流畅地过渡到新的学习阶段。这种导入方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仅操作简易,也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
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做铺垫是快速将学生引入新知识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7]学生的学习逻辑大都建立在已学知识和自身经验的基础上,高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本身就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且由于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课时较少,基本上每班每周只有一节课,学生通常会因为长时间的间隔,对之前学习的知识产生遗忘,此时如果不对新旧知识进行联系,会很大程度地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复习导入对于学生温习上节课的知识又引起其对新知识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将复习导入运用于信息技术课程当中,不是课前简单重复上节课的知识点,而是运用不同的导入策略,运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如寻找新旧知识间适当的切入点,通过提问方式导入,通过习题检测方式进行的练习导入,通过展示观察的方式进行的类比导入,通过实际案例探讨的方式进行的探究导入等。
寻找新旧知识间适当的切入点,通过提问方式导入策略较适用于同一单元具有关联的两节内容,如,科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中第四章“表格信息加工”的第2-3节,在学习表格数据加工的多元性之前,通过复习表格数据的图形化进行导入,实施起来不仅便于巩固旧知识,也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和拓展。需要注意的是,复习导入不是简单的温故而知新,“温故”只是一个引导的环节,重点在于如何“知新”,教师应当注意合理安排二者之间的内容和时间,避免颠倒主次,适得其反。教师在设计复习导入时也应充分进行学情和教材分析,寻找新课内容与之前经验或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建立的联系自然地由已知过渡到未知,顺利地开展新课的学习。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导入是指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并抛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程。巧妙的设疑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打破课堂的“设定性”。从学习动机理论的角度来看,设疑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并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促使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最终实现智力的提升。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较之前有着质的提升,他们思考问题会越来越理性和全面[8],会开始权衡并擅于运用辩证思维考虑问题,能合理地规划并拥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和思想,即他们已经有了独立自主的需求。而设疑导入这一策略恰好迎合了他们的这一需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设疑导入的种类也较多,如通过设问(自问自答)、直接提问、设置悬念、引用谜语或故事等不同形式来呈现问题。
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想要充分发挥设疑导入的作用,需注意以下几点:
2.3.1巧设问题
巧设问题要以学生本阶段的认知能力作为设置问题的依据,并严格依据学情而定,如针对不同特点的班级(文科班、理科班、美术班、体育班)和同一班级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设置相关兴趣点的内容,以此抓住学生眼球。例如,在高中信息技术科教版(必修)“因特网信息的查找”的教学中,针对文科班的学生设置问题:如果你的朋友现在正在参加《中国诗词大会》,他碰到了一道难题,向你电话求助,我们可以如何帮助他?如果不知道答案又如何快速从网络中找到答案?这样依据不同的学情设置的问题,不仅有意识地设置了悬念、增添了新鲜感、指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还会因此被激发出强烈的学习新知的愿望,主动地融入问题的探索与解决之中。
巧设问题还要抓住提问的时机。提问不能盲目多次地进行,如提问次数过多,问题没有逻辑性,不仅不会引发学生的思考,还可能会将学生的思维打乱,使得上课内容逐渐偏离主题。正确的提问应当抓住恰当的时机把问题设到“刀刃”上,也就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部分,并且依据学生注意力的变化规律,在课堂开始时或学生的注意力会产生波动时抓住合适的时机进行提问,可以说无论是在课堂导入还是授课过程中,及时的设疑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点并延长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
2.3.2简化问题
在设置问题时要尽可能地做到简化,即教师在正确阐述问题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让语言通俗易懂,不过分渲染[9]。同时,在设置问题时也需要进行换位思考,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否可以被快速理解,反思提问是否得当,是否会存在歧义或重点的遗漏,再在课后反复打磨问题,使其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和趣味性,使其在教学的使用中收获更好的效果。
2.3.3设计层次
学习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问题的设置也应遵循这个规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心中要有框架结构或形成思维导图,要预设学生的回答,丰富可能在问题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这样在学生回答出预设的问题后可以适当地给予追问或评价,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在预设范围内,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在知识体系内进行引导,提升并锻炼学生的思维,课后自己进行补充学习和反思。需要注意设疑导入时引导学生思考要有目的,而不是单纯地任由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同时,层次的设计还需要兼顾到学生的层次,即学生的学习背景、兴趣偏好、组成形式、掌握程度等等,简单来说,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即面向全体学生。这要求教师不能仅仅针对部分同学进行提问,或只指定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提问,而应做到一视同仁,积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回答持有不同的观点时要有“包容”的心态,多表扬和鼓励学生新颖有创意的回答,对于不恰当的观点进行积极的引导,多角度、多方式评价和鼓励学生,使更多的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
任务反馈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对学生上节课内容完成的作业或作品进行反馈,使学生产生对评价的期待,激发其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发现问题、思考解决方案,系统地巩固旧知识,进入新知识学习的过程。
信息技术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来说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实际的操作重要且不可替代。由于知识量较多、课时量较少、素材采集时间较长等因素,往往重要的操作过程和作品的制作会在课余或课外时间完成[10]。因此,用任务反馈导入不仅能够快速地指出并解决前期的问题,方便教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后期也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和知识拓展。在任务反馈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作品采用多元化、多样化的评价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想要充分发挥任务反馈导入的作用,教师需注意以下几点:
2.4.1课前完成作品的批阅
课前教师应认真仔细批阅学生的作品,即了解学生的作品完成情况并进行“批改”。这里的批改实质上是一种标注,将优秀与问题作品加以区分,进而利于后续的作业评价和汇总。这里教师需要以等级(可采用不同的标注形式如文字标注、字母标注、符号标注、星星标注等)代替具体分数,记录优秀的作品以及对应的学生,同时记录问题作品并进行细致分析,汇总易错点,从中挑选出问题最多的典型作品。需要注意在进行问题作品展示的时候最好抹去学生的姓名,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2.4.2评价先扬后抑
新课改强调,教师需要从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和方式多样化、注重发展性评价等方面进行优化,重视并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在信息技术课反馈导入时不免会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有对优秀作品的表扬,也有对问题作品的分析探讨,此时教师评价如采用“先扬后抑”的方式,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做到主体多元化、内容丰富化和发展性评价会有积极的效果,即先对学生作品、完成作业的态度、作业中的创新点等优点进行肯定和表扬,并随即展示优秀的代表作品,再对学生作品中出现的不足给予指点和梳理总结,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错误原因,此时可以相机展示抹去姓名的问题作品。先扬后抑的评价方式在日常教学评价中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的,在信息技术课堂导入中,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的气氛,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4.3总结易错点
教师对典型的问题进行展示,可以通过之前问题标注和汇总以多媒体或口头表述等方式呈现给学生,如果条件允许使用多媒体的方式。如配合图例或作品,或将易错点在课前录屏制作成微课等方式,如此直观且快速地呈现易错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加深印象,有助于以后避开类似问题。教师通过总结易错点,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相应的拓展,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继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作品。除此之外,总结学生的易错点也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有针对性有实效的教学反思,帮助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调整重难点的设置,以及讲解的方式和教学环节的设计等,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5G万物互联”时代的来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将越来越凸显。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信息技能,是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导入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教师精妙的构思和高超的授课技巧。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炼总结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导入设计需遵循的六条原则,提出了四种导入策略。由于笔者教学实践时间短,加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较新的课程,值得借鉴的经验有限,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将加强学习,脚踏实地,积极探索,不断反思,把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为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贡献自己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