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化学教学的精神指向

2020-01-18 22:25兰建祥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化学学科精神

兰建祥

(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高中部,广东 深圳518101)

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其中包括“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这是自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1]以来,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再次强调。

最近几年,笔者作为高中化学课程教师,努力追寻用化学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力量与精神力量去感召学生,因而非常有感于习近平总书记的两次讲话,并深受鼓舞。

1 铸魂育人:学科教育的最高价值

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在《化学哲学新体系》中写道:“化学不仅外化为工艺、流程、技术及其产物等器物形态,直接表现为概念、定律和理论等知识形态,更深蕴于其特有的思想、观念和方法等精神形态之中”[2]。这段话,其实道出了学科的三个构成要素,即构成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概念背后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背后的基本价值诉求[3]。学科的基本概念是内容之知,学科思维是方法之知,学科的价值诉求是精神之知。无论是前些年倡导的素质教育,还是如今追寻的素养教育,其要义都是指向基本概念背后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背后的基本价值诉求。学科思想、观念、方法与学科的精神诉求,乃是学科教学的真谛所在。我的理解是,中国的课改之路,实则一条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之路,一条不断逼近学科教学指向学生精神发育之路。

心理学认为,流于浅表的信息传递容易让人疲乏厌倦,提不起兴趣,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深刻的、最好的教育[4]。教师只有践行课程文化的精神特质,追求知识和认识之上那无限广阔的精神空间、无限丰富的人格世界、无限高尚的道德境界和无穷魅力的人性光辉,才能促使人健康幸福地度过一生,从而影响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所以,早在2014年教师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谈话时讲到:“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5]。

2 厚植情怀:赋予知识生命的色彩

英国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有着这样的阐述:“任何学科的一般原理,大家可以足不出户,通过书本而知之,可是细节、色彩、口吻、氛围、生气,使得一门学科融入我们血脉的那股生机,凡此种种都要从师长那里把捉,因为学科已经在他们身上获得了生命。”[6]这段话精彩地阐释了教师的价值,指明了教学的价值取向。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和价值的引领、落实立德与育人的目标?从2015年起,笔者开始专注于这个问题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至今,初步形成一些具体的方法认知,从中感悟出五个方面的教学引擎:即化学教学中要有审美视角,要有哲学意蕴,要有人文情怀,要有学科融通,要有生活气息。

2.1 化学教学中要有审美视角

化学教学中要有审美视角,就是引领学生从科学概念走向审美情趣,从科学认识世界、理解造化中窥见大美。比如,在化学平衡概念的教学中,我与学生一起品味平衡之美:化学平衡美在和谐(反应物与产物共存);美在包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美在自我调节(平衡可以移动);保持平衡,就是保持和谐,保持稳定,保持美好,学会包容,学会自我调节;任何平衡被破坏,意味着美好被破坏,意味着问题随之而来……。整个自然界就是一个包含生态平衡、力的平衡、心理平衡、生理平衡、溶解平衡、化学平衡等无数微平衡的巨大平衡系统!社会系统又何尚不是一个和谐的、巨大而复杂的平衡系统?!

特别有趣的是,在学习苯的分子结构与性质时,与学生共同欣赏发现美(因凯库勒梦想诞生)、线条美(有直有曲,有角有弧)、对称美(呈轴对称、中心对称)、匀称美(碳碳之间的价键相同)、和谐美(兼有饱和烃与不饱和烃性质)、简单美(一个六元环中夹杂着一个圆)、力量美(结构稳定、性质稳定)、个性美(有自己的特殊性质)、气质美(内圆外方)、价值美(具有五彩纷呈用途)、哲学美(含碳量的量变引起结构和性质的质变、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由此感叹苯环之美是自然美在化学中的绝妙体现,是化学美与现实美的完美结合!

2.2 化学教学中要有哲学意蕴

化学教学中要有哲学意蕴,就是教会学生运用量变引起质变、因果律、对立统一律、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等哲学视野去理解问题,籍此罗织思维的“文化经纬”,解决知识存量的爆炸性增长和知识的“碎片化”矛盾,为学生奠定复杂性科学时代的认知基础。比如,在勒夏特列原理、熵增原理、盖斯定律、化学反应自发性理论等学科基本原理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讨论这些知识原理的普适性及其中所蕴含的哲学原理,让学生领悟世界很多事情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领悟大道至简的妙趣。

2.3 化学教学中要有人文情怀

化学教学中要有人文情怀,就是在知识教学中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价值和精神表现,关注学生高尚的心境、情趣和胸怀的养成。比如,与学生从共价键的形成中领悟到的人文情怀是“携手合作,共享共赢”“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从离子键的形成中领悟到的人文情怀是“得与失不是敌人,而是兄弟,如影随形;得与失不是对立,而是统一,彼此依存”“淡泊得失,笑对人生”“电子得失乃瞬间之事,关键是守住自己的核”。给学科知识赋予适当的人文情感,触及学生的精神发育,教学就变得有灵性,从而更加生动,更加有意义。

2.4 化学教学中要有学科融通

化学教学中要有学科融通,就是走出原来单一学科的局限,完成知识与思维在不同学科之间的迁移和贯通。在课堂上,我用“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来描述盐的水解;用“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来表达弱电解质的电离;用“遗传与变异”解读醇的化学性质:苯酚遗传了苯环与羟基的性质,但苯环与羟基相互影响,又导致苯酚与苯和羟基的性质有差异,此谓之变异等等。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格伦·西奥多·西博格说过:“科学与诗歌在描绘自然界时是血缘相通的。”“跨界”不是标新立异,不是追赶时髦,而是让课堂变得灵动而立体。因此,我给学生布置的寒暑假作业不再是所谓的“题”,而是完全脱离常规习题形式的“化学作文”。

比如,我曾经给学生布置过如下的寒假作业:

科学美是潜藏在感性美之后的理性美。人类认识世界,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也可采用艺术的视角。化学,是富含神韵和孵育内心澄明的自然科学。

请在寒假完成以下两篇作文:

(1)我眼中的平衡之美

(2)弱电解质——弱者不弱

2.5 化学教学中要有生活气息

化学教学中要有生活气息,就是借助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体验,在学生与文本知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内容及知识的意义与价值。为此,我坚持“从生活中来,向生活中去”的原则设计和组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亲切,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并在感性上产生认同之后再在理性上建立认知。其实,化学教学的基本原则与重要艺术,应该贯穿于所有的教学之中,体现于每一节课的教学之中。

3 拔节孕穗:我的学生向着高尚成长

我任教了2015年入学和2018年入学的两届高中学生,其中2015级学生已经高中毕业。令我欣喜不已的是,这两届学生不仅对化学产生强烈的兴趣,在各类考试中也是出类拔萃,更可贵的是,他们身上似乎滋生了一种“化学气质”,这种“化学气质”就是具有欣赏化学之美的“化学眼睛”,具有运用化学观念和化学方法分析化学问题的智慧,甚至具有运用化学原理来认识或解释非化学现象的“化学智慧”!这种“化学智慧”,大概就是所谓的跨学科素养。

举几个有趣的例子。学生从“相似相溶原理”中感悟到:油与水成不了朋友,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想要交到什么样的朋友,你得先活成什么样的人,因为当你变成了这样的人,你才会吸引同样的人。学生在讨论原电池的意义时,竟然有同学这样表达:真正的正能量不是表达在口上,而是你活成了一个原电池,只要连上你,你都能主动给人以能量,温暖到别人,照亮别人。学生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中受到这样的启发:外界条件的变化固然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真正决定这一切的还是本身的实力;你能为这个世界贡献多少能量,完全取决于你的“内焓”。

在此,不妨透过学生的“化学作文”片段,去感受化学课程对学生的理想与信仰、思想与情怀、思维与视野、人格与态度等产生的深刻浸润作用:

高一(2)班吴致安:其实,我们也只是这个大千宇宙中的一颗原子,我们的信念就好比是原子核,核内承载的是我们的信念。那么电子是什么?它是我们所处的环境吧,我们总会在顺境与逆境中变换。化学变化不也是一场人生哲学吗?电子只是浮云罢了,无所谓电子得与失。不畏惧人生的跌宕起伏,人生的意义一直存在那里,守住自己的核。

高一(2)班孙李金:氢原子变为氢离子时,失去了最后一个电子,除了自身的原子核一无所有。但它仍然是氢,并没有变成氦或其它元素。在这电子的得失中,它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它守住了本心。氢如此,人亦应如此。人生中无论得或失,都要坚守本心,不因外物而改变,如此才能成就大事。

高二(4)班张一凡:化学反应会有平衡状态,而这种平衡也正是其美丽所在。其实,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世界。正是因为这种平衡的存在,才使其和谐、平静和稳定。

高二(4)班陈冠妤:平衡,自古就是我中华民族所追求之状态。从源远流长的阴阳太极文化,到现代人常提起的心理平衡,往大里说,都隶属平衡,可见平衡之美深入人心。

诚然,如果教学能触动学生的灵魂、唤醒学生的灵性,这将让学生在收获学科知识与学科思维的同时,更是将学生的精神和人格引向高尚,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从而留给学生一生的影响!这样的课,其意义不言而喻。好课的标准不是试卷上的一个分数,而是学生对精神力量、人生价值和生活态度的切身感悟。

4 教学设计:向着生活与生命中去

如何进行富有生命色彩的教学设计呢?依从我的经验,就是明确“一条主线”,指向“四有”。

“一条主线”就是:以知识为载体,让知识教学从生活中来,向生活中去,向生命中去。写在书本中的知识,主要是一种记录和陈述,而教师所要做的不应是简单的、纯粹的知识陈述,不应仅是知识的口头传达,这当中应当融入教师的理解、教师的精神、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为知识赋予生命。真正的教育,要往生命里去,深入灵魂的每一个腹地。倘若教学触动学生灵魂、唤醒学生良知与灵性,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会随之悦动起来,这正是教师存在的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要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教学活动中实现思想和价值的引领,形成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协同效应。”

“四有”就是:有知识、有方法、有生活、有意境。虽然知识本身不是教学的全部,但知识是“船”,是实现其他教学目标的载体。所以,教学中必须“有知识”。这里的知识,是指构成学科的核心知识、基本概念与原理。在教学设计中,知识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寻求精准选择、透彻讲解。“有方法”中的方法,是指学科基本概念与原理背后的思维方式。教学设计中要充分研究运用基于学科特征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与学习方法,让学生形成对学科知识的本质理解和根本看法,增加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广度和高度,追求大道至简的认知。人类创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活,使生活更加美好和有意义,而不是为了所谓的应试。仅仅把学知识与考试挂钩是一种价值迷失[7]。教育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来自生活的一切都是最鲜活的、最真切的、最贴近生命的。所以,教学设计要指向“有生活”,这将使得教学在生活化中获得永生!“有意境”是指挖掘知识背后蕴含的精神内涵,让冷冰冰的知识瞬间变得有温度,从而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埋藏的对生命意义与价值进行探索和追寻的意识,明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寻常的生活中绽放生命的光彩。

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要能够站在人类文明的精神高地俯瞰和审视我们的每一堂课。我坚信:学生的精神,正如柳树发芽,既靠内在的生长力量,也靠春风的外力。精神引领的“春风”就是“陶冶”。课程教学,关注的不仅是物性,而且有价值,有精神,有人性。化学课程也是进行思政教育的场域,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作用——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向学生传递信念和价值,关涉学生的精神塑造和价值成型,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回味无穷”,一生难忘,留给学生一生的影响。

猜你喜欢
化学学科精神
【学科新书导览】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超学科”来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