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伟,杨雨玲,王德青,吕顺清
(黄山学院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野外实习是高等学校生物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野外观察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团队精神的重要实践课程「1」。理论知识的学习离不开野外实践经验,野外实习不仅可以巩固课堂理论教学知识点,还可以在实践中训练学生野外工作的实际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独立从事野外工作以及开展专题研究的能力。
作为生物类专业的学生,培养方案中关于课程野外实习、实践的内容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学生专业培养过程中野外实习实训基地尤为重要。生物类相关专业的课程野外实习主要有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微生物学等,一般按照课程的层次递进安排,分布在大一(动物学、植物学)、大二或大三(微生物学、生态学)。课程野外实习内容的编制除了需要符合培养方案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外,野外实习点的生物资源保障将决定教学任务的实现以及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野外实习基地的选择与建设尤为重要。
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野外实习基地,通常围绕区域已有资源开展。以黄山学院为例,学校坐落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黄山市内自然资源丰富,是较为理想的生物学野外实习、实践开展地。黄山地区是安徽省乃至华东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地区,除了黄山国家森林公园外,还建有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0多个县级自然保护区,以及皖南国家级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其中休宁县岭南自然保护区为黄山市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之一,我校生环学院生物类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林学等专业)已经与岭南乡在学生专业课程实践、实习等方面保持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虽然黄山地区自然保护区较多,各保护区内生物资源有一定差异性,有着资源上的优势,但野外实习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限于黄山市各保护区分布较为分散,并非所有自然保护区都能够用于野外实习。因实习基地建设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和地方政府支持等,且跨区实习软、硬件条件不成熟,因此我院学生实习通常以长期合作的岭南自然保护区为主,从而使可用于野外实习的潜在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此外,课程野外实习时间较短,一般为一周、实习内容易受天气影响[2-4],管理部门对实习的重视度不足,如存在经费保障、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安全等问题,导致实际实习内容有待丰富和完善。因此,在如何充分利用区域自然资源优势,深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拓宽实践区域以及实践点,增进野外实习内容、最大限度满足生物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需求,是当前地方性、应用型高校亟需进行探讨和研究的课题。本文结合地方性、应用型高校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类专业多年的野外实习情况,从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实习的组织和管理、实习路线规划和设计、野外实习指导手册编撰、学生参与度引导以及实习考核方法等方面给出了建议。
受限于实习经费、实习时间等诸多影响,多数情况下野外实习都是在固定实习点开展。此类实习基地通常是经过长期的考察、实践而逐步建立、完善起来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生物类专业的实习基地通常在偏远地区,野外实习基地的软、硬件条件如接待能力、住宿、饮食、基本教学条件、生物资源与环境类型以及安全性如何,将决定了野外实习能否顺利开展。一直以来,我校生物科学、生物教育、生物技术、林学等专业相关课程的实习、实践定期到岭南自然保护区开展。该保护区是安徽省保护较好的天然阔叶林之一,动、植物类型丰富、生物多样性水平较高。该实习基地住宿条件以及野外临时教学条件随着实习活动的开展,在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中改进,住宿、生活环境稳步改善;学生在保护区实习期间,该乡政府也高度重视、配合,在安全协调、保护区缓冲区及试验区的使用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从而使实习实训工作得以顺利、高效完成。
实习基地的生物资源(动物、植被、微生物等)与环境特征(山地、丘陵、平原、水体等)可因地域的差别而有所不同,实习内容的选择通常也是依据已有实习条件来进行。因此,在不断巩固、完善已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根据实习内容的改进和实习方案的增加,有必要不断拓展新的实习区域和实习基地。例如,通过与黟县深冲村开展的校地合作,结合当地的资源、环境特征,我院微生物学、生态学的实习内容已在该村周边顺利开展2学年。通过拓宽实践区域以及实践点,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增进实习、实训内容等,深化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将课程学习与上述实习实训基地的业务紧密结合,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本专业学生专业实践需求。
野外实习的组织与管理是实习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在组织层面,校、院相关部门负责人需要进一步重视,在实习基地建设、实习经费保障以及实习安全(实习教师及学生意外保险购置)等方面给与支持。此外,近年来生物学专业(尤其是生物科学专业)多次被列为教育部红牌专业,生物科学专业的招生受到一定的影响,有些高校将该专业间断招生或直接停办。近几年,随着国家对生物专业及其产业的重视,生物专业学生就业情况总体向好的一方面发展,这也表明了专业的热门与否并非一成不变,“火种”的保留尤为必要。以我校为例,根据第三方机构(麦可思)对近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数据,生物类专业学生就业满意度以及薪资水平在我校各专业中总体靠前。生物学作为经典的基础学科,学科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以野外实习为例,尤其是动、植物分类等方向较易出现断层现象,导致野外实习教师后备力量不足甚至短缺,因此在学科发展以及教师后备力量的培养上,校、院相关部门需要足够重视,要有长远考虑和规划。
因野外实习活动的特殊性,教师除负责实习教学任务外,如何保障数量众多的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需要参与实习的老师思想上足够重视和协同合作。在满足教育部或学校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学生与教师的比例应尽量降低,以保障野外实验时间,学生能够得到足够的关注和管理。以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为例,野外实习一直保持着较低的生师比,通常低于5∶1,。
规范化管理是野外实习安全、顺利完成的基础。野外实习应形成实习前动员、实习过程中规范管理、实习完成后总结的制度。针对野外实习,我院相关专业都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的实习规范、安全实习告知书等。在实习活动开展前组织召开实习动员会,由实习带队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学习并签订安全告知书,将实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危险情况以及处理应对措施告知学生。根据实习学生专业、人数,结合实习课程内容,对各专业学生进行分组,选出组长,形成实习领队-实习教师-实习学生小组组长-小组成员制度,保障良好的信息沟通和管理机制。野外实习完成后带队教师应根据实习内容的完成情况、学生实习的表现、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参加实习的学生也需要针对实习情况进行自我总结和反馈,形成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为后期实习经验的积累提供思路。
实习线路和实习方案的准备要有一定的前瞻性。野外实习工作开展前,需要结合实习内容和实习基地特点,对实习路线进行规划。实习前,通常由领队或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基地相关负责人进行对接,并对实习线路进行踏查。因野外实习较易受天气条件的影响,实习线路选择、实习方案制定需要有多个备选方案以灵活应对可能的不确定因素。例如,2019年7月的动、植物学野外实习期间即遭遇强降雨,导致野外动、植物识别与标本采样不能按预定计划完成。实习带队老师则改变原定计划,结合课程特点和各位教师的研究方向,通过开设讲座、分组讨论等形式,在室内开展了野外实习的采样方法、动植物标本制作方法、实习点周边动植物种类介绍等活动,天气转好后再开展既定野外工作。
当前优秀的野外实习指导书籍较多,而适合区域特点的野外实习指导手册能够更为高效地帮助学生开展野外实习活动。自徽州师专以来,生物类专业动物学野外实习所使用的指导书为我院徐亚君教授与唐鑫生教授合编的《长江流域无脊椎动物野外实习指导》(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该指导书详细介绍了野外实习的安全管理规范、无脊椎动物标本采集、制作方法等内容,二位老师在动物分类学方面有着大量的野外实践经验,指导书深受学生喜爱。该指导书出版至今已15年,有些内容需要更新和补充,例如脊椎动物的内容有待加入。针对植物学、生态学、微生物学等方面的野外实习内容,通常以课程实习大纲上的规定为主,结合理论与实验课程中所介绍的方法开展。上述课程虽然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尚未编撰成专门的指导手册,所以生命环境科学学院要组织教师完成野外实习指导手册的编撰和出版工作。
野外实习相较于课堂理论教学,更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但同时也存在着部分学生抱有“外出旅游”的思想。如何利用野外实习的特点,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实习任务中来,是影响实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首先,实习指导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工作,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安排,实习成绩的评判由个人表现和团队表现组成,将个人荣誉与集体荣誉充分融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实习内容。其次,对实习任务的完成效果,指导教师可组织开展评比活动;结合实习前的准备、实习过程中的知识点介绍以及实习期间发现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开展野外实习相关的辩论、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还可以结合带队实习教师的专业特点以及科研方向,通过设置研究课题、拓展性实验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基础研究、应用型研究)等形式,对激发实习学生的科研兴趣,提早了解科研、参与科研有着较大帮助。我院教师指导本科生发表的一些研究论文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基于野外实习期间打下的基础,甚至有些野外调查就是在课程实习期间完成的。我院生物类专业实习的实习基地通常都在偏远山区,条件相对于学校要艰苦。因此,在野外实习期间,文体娱乐活动同样必不可少。黄山学院生物类专业历来有此传统,通常在实习结束前,实习教师、学生共同策划组织小型的文娱汇演,使学生在野外学习过程中得到放松,使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得到提升。
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野外实习成绩通常由个人实习表现、集体成绩、个人实习总结组成。实习内容的完成情况作为重要考核依据,实习期间多数的任务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所以团队成员的表现决定集体的成绩,因此每位学生的野外实习态度是第一位的。个人表现的评定,在小组组长组织下,实事求是地对各小组成员表现进行有差异的互评,实习指导教师则根据所负责小组的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集体成绩的评判,将各组的实习结果放在一起,由各实习指导教师或协同小组组长共同打分获得;个人实习总结既是对实习内容的完成情况的总结,也是学生实习期间心得、体会的记录,将作为补充参考,构成成绩组成的一部分。
生物类专业野外实习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是课程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要但却又相对薄弱的环节,常因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实习基地条件不一、相关的组织、管理无序、经费保障不足等问题而被弱化。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类专业相关课程的野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野外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通过实践检验理论课程知识点的有力途径,应围绕区域、地方特色给与足够的重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