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黎,潘 健,万志兵,李 燕,蒋小凡
(黄山学院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实践教育基地是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的重要平台,是卓越人才培养、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1]。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是评判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2],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质量决定着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应用型“卓越农艺师”人才的培养强调理论和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重点在于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3]。在“卓越农艺师”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厚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开展系统的实践教学活动,达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专业水平和应用能力的目标[4,5]。林学、园林专业是黄山学院首批列为“卓越农艺师”人才培养的试点专业。其中林学专业既是黄山学院的国家级特色专业,也是传统专业,拥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较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在“卓越农艺师”的人才培养中,教育基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黄山学院长期与休宁岭南林场、黄山市林科所、绿源园林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卓越农艺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搭建专业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对此学校高度重视,2014 以林学专业实践教育为核心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卓越农艺师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获批省级项目。本文以“黄山学院卓越农艺师岭南林场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为例,重点介绍黄山学院在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方面的具体做法与成效。
按照黄山学院林学专业卓越农艺师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符合学校要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卓越农艺师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围绕卓越农艺师人才的培养目标,依照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和产学研结合,完善以突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教育基地的系统实践教学,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结合其完备的知识体系,能在林业、园林及环境等行业从事技术研发、应用推广、经营管理等工作,培养卓越艺师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以“立足黄山、面向安徽、辐射华东地区”为服务定位,探索培养应用型卓越人才的途径,以应用型为主线,强调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以国家级林学特色专业建设和安徽省卓越人才计划为契机,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对实施卓越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围绕卓越农艺师人才培养标准的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地区发展战略规划和行业人才需求,利用暑假小学期增设了苗木培育、森林培育及经营管理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模块实习,制定企业培养方案,结合企业生产和经营现状,安排学生在林场里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以合作为纽带、互利为宗旨,校企深度合作,精准对接,高水平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基地承接在校学生的实践课程教学、创新实践和毕业论文等任务。
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地需要企业的大力支持,结合林业行业特点,学校选择了安徽休宁县岭南林场作为建设基地,岭南林场集苗木生产、森林培育、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森林保护、林业技术推广等于一体的国有林场。林场内拥有近800公顷的天然次生原始森林,其植被丰富,保存完好,林木生长茂盛,蕴藏着安徽省其它地区罕见的珍稀动植物。基地建成后使用周期长、实习安排稳定,建设成果和资产不会因单位的经营状况而发生变动。
领导组成员由学院教务处处长、休宁县岭南林场场长、生命与环境学院院长、学生处处长、国资处副处长和财务副处长等组成。
办公室成员由生命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林场办公室主任、学院创业实践中心主任、林学教研室主任及相关专业教师组成。
制定基地实践教学管理规定和正常运行保障制度,实习纪律与安全管理规定、实践教学考核标准与成绩评定办法等。
黄山学院实践教学准备教室2间、实验室4间,林场对原有的场房进行改建,完成了教室1间,标本制作室1 间,成为基地共享共用实验室,达到科学、合理配置效果。用于林学等卓越农艺师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
根据课程实习要求,修订了树木学等课程的实习大纲、实习计划、实习指导书等。自主选择实习内容并制订实施计划(以小组为单位),老师给予实习计划指导,学生依据自己制订的计划,自主完成实习任务。
项目组成员与林学、园林专业卓越农艺师班的部分学生,对基地植物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采集了基地内的大部分树种电子图片,采集并制作了部分乡土树种的标本,自主研发树木学习、交流平台软件。
在基地内共采集了4000余张树木电子图片,隶属104个科,300余属,400余种(包括株形、枝叶、花果等),并对树木的名称、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等内容进行了标注和描述;采集并制作了特色树木的标本200多份;自主研发了树木自主学习、查询及交流平台软件,进入该网站,可快速查询有关树木的相关信息,并可随时进行交流与互动等,为在校大学生学习“树木学”课程提供一个便捷途径,也为联盟高校提供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初步建成的黄山树木学习平台,其主页包括树种检索(包括分类检索和、模糊检索)、用户中心(注册登陆、分享、交流与评论等)、区域分布(查询某树木在黄山地区的大致分布情况等)、管理中心(管理员可通过后台进行审核,保障网站的正常运行)。学习平台挂在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主页上,实现为学校或基地以外其他地方和基地的信息实时交流和互动学习,形成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对树木学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初步建成植物学、树木学、苗木培育学、森林培育学、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森林生态学、森林病虫害防治等课程的固定实习实训场地。
3.2.1 建立生态类标准样地
按地形图根据森林群落组成、种群分布、林分特征设标准样地或样带,对主要林地进行重复样地设置、并对样地进行本底调查,为后期的学习提供基础资料。
3.2.2 建立植物资源类标准样地
根据基地内植被资源丰富、类型多样的特征,设置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的典型样地,用于植物资源类实践教学综合实习,同时完成生态因子调查、森林区划、小班调查和林区植物资源现状及发展动态估测等。使学生掌握森林资源的调査方法,并为后期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提供基本资料。
3.2.3 建立昆虫诱捕和微生物标准样地
对基地内林分类型进行了区划,如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马尾松人工林、杉木人工林和毛竹林人工林等不同的植被类型,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上设置样地。样地内昆虫、微生物资源丰富,是一个理想的标本采集场所。
基地的师资队伍由土壤学、树木学、森林培育学、森林保护学、森林经理学、生态学6 个学科,林学、园林、生物技术3个专业的教师组成。师资队伍成员24 人,其中教授9 人,具有实践经验的双能型教师18人。
基地的指导教师团队由黄山学院、岭南林场及岭南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及相关行业共同组建。黄山学院由相关学科和专业老师、学生管理人员组成;休宁岭南林场及岭南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由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通过互聘互考核制,将学院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整合,承担相关课程和实践教学任务,利用林场基地平台和资源进行师资培训,专业教师根据工作的安排,可以参与企业工程项目、生产经营活动,使学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通过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结合基地的资源和生产经营现状,大学生积极申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基地里进行创新试验,同时完成科研项目、毕业论文、实践教学及顶岗实习等任务。这样循环往复的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和创新实践活动,不但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了专业技能水平,增强了团结协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主动和同学、老师探讨分析新问题等。“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的综合素质得到加强,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完成基地共享开放机制,安徽省及相邻省份学校的生物类专业,需共享基地资源的学校与本基地签订共享使用协议,共享实践教学资源和生活设施;共享实践教学内容资源。
以林学专业与林场实践基地合作为基础,建立面向农学及生物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同时满足100 人的实训要求,达到林学等专业的实践教学目的的要求。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与行业要求实现无缝对接,并在实践中结合生产项目“真刀真枪”地完成毕业论文,由于食宿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学生想下去,留得住,在基地中完成毕业论文数量大幅度增加。由于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及课程实践教学方案的优化,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综合性、自主性、创新性实践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就业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意识。
校企合作也以此为契机,完善基于互联网运行的实践教学信息网站,不断研发基于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的课程数据信息共享平台,高效率地实现高校联盟,资源共享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