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精准供给的实现路径*
——以温州县域医共体建设为例

2020-01-18 21:09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医共体温州公共卫生

张 鹏

(温州大学 法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在健康中国建设进入新时代之际,基本卫生保健的治理亟待创新[1]121-138。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精准供给既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供基础性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2018年12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的《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要“深化完善‘双下沉、两提升’长效机制,在高水平推进医联体建设的同时,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扩面提质。”县域医共体建设是浙江健康乡村建设的金名片,已被实践证明是走出基层医疗卫生发展困境,促进分级诊疗、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可行方案[2]5-15。温州作为浙南区域中心城市,正努力打造成国家级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其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实践探索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并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精准供给领域积极作为。已有关于县域医共体的研究更多地关注医疗服务、医保对接、分级诊疗等治疗层面的探讨,而对公共卫生服务等预防层面的研究则不多,这种重治疗而轻预防的治理思路与健康中国建设的愿景目标并不相符。为此,本文基于温州县域医共体建设案例,侧重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精准供给的现实挑战及优化路径,以期弥补当前研究的不足。

一、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精准供给与乡村振兴的契合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体,农民的健康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持续动力。为此,乡村振兴必须把维护农民健康,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是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实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精准供给对于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夯实乡村振兴的民生根基意义重大。

首先,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精准供给与乡村振兴的具体内容具有内在契合性。健康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健康中国、健康乡村建设大背景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推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精准供给,为农民提供差异化、针对性的公共卫生健康知识,全面推行重点人群、重大疾病精准施策,加强重大传染病和重点慢性病防控,实施精准化的人群健康风险干预举措,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的健康素养。其次,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精准供给与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具有内在契合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是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之一。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作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整体水平的提升有助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状况,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积累健康底蕴。当前,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在数量上较以往有了很大改进,但在质量层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精准供给是农村公共服务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最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精准供给与乡村振兴的远景谋划具有内在契合性。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是乡村振兴的远景谋划之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旨在缩小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激发乡村活力,创造乡村繁荣和谐的美好未来。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的精准供给对于推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具有积极作用,最终有助于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民生事业协调发展。

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精准供给的温州实践:县域医共体模式

近年来,温州在地方治理领域的改革创新举措不断,涌现出“即办制”改革、新型城镇化改革的龙港模式、县域医共体建设等典型经验。其中,县域医共体建设不仅在疫情防控时期对提高基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水平成效显著,而且对全面提升农村公共卫生治理能力意蕴深长。在浙江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过程中,温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县域医共体模式,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精准供给方面积极作为。2018年底,温州所有县(市)和洞头区在浙江省率先全面出台医共体建设方案;2019年3月,温州已领先全省全面迈入医共体时代。经过不断努力,当前温州的县域医共体建设正处在“施工完善”阶段,很多举措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可为全国其他地区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精准化水平、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实施提供经验借鉴。

(一)发挥县域医共体优势,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精准供给汇聚专业资源

县域医共体模式是以二甲及以上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成员、村级医疗机构为延伸,通过全面整合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资源,形成服务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管理共同体,实现集团化运营管理,旨在全面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县域医共体建设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组,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是其核心目标。温州在7个县(市)和洞头区积极推进县域医共体模式,每个县(市、区)原则上建设1~3个医共体,县域医共体牵头单位均为二甲及以上医院,医共体各成员单位之间不再是过去的竞争关系,而是合作互补关系。考虑到医共体牵头单位的综合实力有强弱之别,医共体之间在影像中心、检验中心、技能中心、消毒中心等方面实现了资源共享。2019年,温州市启动实施基层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致力于开展县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三年建设115个项目,总投资约33.8亿元,旨在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县域整合性医疗服务体系的综合服务能力。其中,2019年实施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改扩建项目35个,投资额约2.9亿元[3]。提升乡镇卫生院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是县域医共体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温州深入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县级医院会安排专家定期到基层卫生院坐诊,纳入日常的门诊排班,此举既能增加乡镇医生向县级医院专家学习交流的机会,又能缩短农村居民享受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半径,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坐享专家服务,大大提高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温州充分发挥县域医共体上下联动的体制优势,建立了村医排查、乡镇卫生院体温监测、预检分诊,县级医院留观诊治、转诊有序的精细化分级防控举措,提高了农村公共卫生应急服务能力。

(二)加强部门协调配合,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精准供给奠定组织保障

温州各地在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过程中注重整合各部门力量,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精准供给奠定有力的组织保障。一方面,各县市区均成立了医共体管理委员会,加强县域医共体建设的统一组织和领导。医共体管委会主任由县(市)委书记或县(市)长担任,副主任一般由分管副县(市)长担任,委员会成员由各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组成。委员会主任人选的高配运行有利于克服集体行动的迟滞犹豫和推诿塞责,为多部门合力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提供合作共识。另外,各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内部设立了医共体公共卫生管理中心,专门承担医共体内公共卫生相关机构的建设,具体落实医共体内的公共卫生任务,提高县域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如温州市预防医学会通过举办全市县域医共体公共卫生综合培训,邀请县域医共体公共卫生管理中心相关人员、各县级疾控中心业务指导分管主任、科室负责人等参加培训,采取现场指导与集中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等方式,提高县域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建立专业性公共卫生机构与医共体的高效合作机制。各县市区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部门等公共卫生机构通过组建医共体公共卫生指导服务团队,团队长由公共卫生专员担任,以“团组驻点”“团组蹲点”等方式融入县域医共体建设,协助优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强化公共卫生风险管控,保障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如在2019年,瑞安市疾控中心、市人民医院医共体、市中医院医共体相关人员组成联合指导组,赴27家医共体基层单位开展公共卫生团队指导及“三服务”活动,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对基层卫生院的慢病管理、传染病防控、计划免疫、健康教育等项目开展技术指导,医共体牵头单位人员参与熟悉公共卫生指导的流程和内容,对慢病联合门诊、家庭医生签约等医防协同一体化服务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双方积极探索医防协同新举措,不断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的精准化水平,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三)深化校地合作机制,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精准供给培育人才队伍

温州的医疗卫生资源居于全省前列,正在积极打造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其中,温州医科大学对温州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助推作用。温州医科大学自建校以来源源不断地为温州各县市区输送大量医疗卫生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既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看病就医需求,又大大改善了全域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一方面,多数县市区政府与温州医科大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县域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事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保障。如洞头区不断深化校地合作,依托温州医科大学滨海校区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人才资源,加强学校医学类、卫生类专业学生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无缝对接交流,优化全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另一方面,各县级人民医院纷纷与温州医科大学建立紧密联系,确保医疗卫生服务人才的精准供给。多数县级人民医院成为温州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如瑞安市人民医院是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乐清市人民医院是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乐清医院、苍南县人民医院是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苍南医院、平阳县人民医院是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平阳医院。此外,洞头区人民医院成为温州医科大学全科医学学院教学基地,为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此类设置可以使县级医院更好地共享温州医科大学的教学、医疗、人才等方面资源,提高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的整体实力,更好地提升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四)推动信息互通共享,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精准供给提供数据支撑

温州积极建设卫生信息平台,集“卫生专网、移动互联网、医院局域网”为一体,实现全市公立医院数据共建共享,为卫生健康和医疗服务数据的大融合奠定基础。温州建有市级分级诊疗系统、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系统、市级转诊协同信息平台、妇幼保健系统等信息系统,全景式推动卫生健康大数据的综合运用。各县市区在深化县域医共体建设过程中,建立县域HIS系统、县域健康体检系统、县域电子病历系统,推动健康档案和基层医疗系统整合,将传染病、慢性病、老年与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全面融入县域健康信息平台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打破信息壁垒,促进数据互联互通,实现业务协同联动,提高公共卫生数据与临床医疗数据的精准对接。各县域医共体成员单位积极践行“互联网+健康服务”,提供慢病管理、孕妇健康、婴幼儿保健、预防接种和家庭医生签约等在线健康管理和咨询服务。如疫情期间,瑞安市基层医共体单位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采取“互联网+诊疗”的方法,为慢性病村民联系瑞安市人民医院的专家开展线上远程会诊,帮助村民不出远门就能享受优质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洞头区医共体改革建立的以医共体为基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支撑的慢病分级诊疗服务体系,以及“医院—疾控—基层”信息转介、分工协作机制,也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苍南县在村卫生计生室(站)专门建立心电诊断工作站,借助县域心电信息网络系统,实现“村级检测、县级诊断”的暖心服务模式,让村民切实享受到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便利。

三、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精准供给的现实挑战

县域医共体模式可视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精准供给的可行路径。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县域医共体模式在应急状态中的上下联动、分级诊疗、医疗救治等方面发挥着显著性作用,但在常规状态下如何保障公共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当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温州等实施县域医共体模式的地区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精准供给领域也同样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

(一)重医轻防: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面临供需失衡风险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是指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乡镇卫生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向农村居民提供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公共卫生干预举措,主要起到疾病预防控制效果。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管理等20余个项目。当前,我国优质卫生服务供给严重短缺,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4]55-59,尤其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面临供需失衡风险。一方面,从供给主体层面而言,公共医疗卫生机构存在明显的重医轻防供给思维。县域医共体建设对提高成员单位的医疗服务能力方面触动很大,但对基层卫生机构的卫生预防能力重视不足。长期以来,农村基本卫生保健功能主要由乡镇卫生院以及村卫生室承担,“尽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无论在服务能力上还是服务的公众认可度上,都长期处于积弱不振的境况。”[5]12-20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当前的工作重心是提高基层成员单位的医疗服务水平,至于公共卫生服务则摆在相对次要位置,造成医疗服务与卫生服务相互脱节。另一方面,从需求主体层面而言,农村居民普遍存在“重医疗,轻预防”的惯性心理。人们往往得病后才会去医院就诊,少有在疾病发生之前加以必要的卫生预防,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动参与性不强,继而影响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的真实释放,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决策出现偏差。

(二)协同欠佳:公共卫生机构与县域医共体尚未实现一体化

当前,公共卫生机构与县域医共体尚未实现一体化运作,成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精准供给面临的重要挑战。一方面,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范围很广,部分项目归属医疗部门管理,有些项目则属于预防保健部门的职责范围,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分散化导致集体行动的效果欠佳。县域医共体是由二甲及以上县级医院为牵头单位、乡镇卫生院为成员单位、村卫生室为延伸所组建的三级纵向组织体系。虽然县级疾控中心、妇幼保健机构等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单位也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县域医共体建设,诸如联合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面向基层单位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联合指导等,但是此类合作仅仅属于不同系统间的外部协调。由于疾控中心等公共卫生机构尚未成为县域医共体的成员单位,因此无法形成同一系统内的高效协作,参与程度比较有限。另一方面,县域医共体之间在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尚未发挥合作效应。实行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县市区一般会组建1~3个医共体,那么在拥有2个及以上医共体的县域就会面临县域医共体之间的协同问题,医共体之间在公共卫生服务协同供给方面可以发挥合力。县域医共体牵头单位有一部分是三级(以三乙为主)医院,但大多数为二甲医院(综合性医院或中医院),综合实力相差较大,在指导医共体内乡镇卫生院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的能力方面必然存在强弱之分。因此,亟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协同供给能力。

(三)专业人才有限:农村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

农村基层医务人员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力军,承担着医疗服务和卫生服务的双重重任,受职业发展、继续教育、薪资待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业人才数量有限、能力不足,难以精准对接多样化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第一,乡镇卫生院执业医师的数量无法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其中,乡镇卫生院的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师数量尤为缺乏,“全科医生的职业吸引力孱弱的格局始终没有改观”[6]135-142,公共卫生医师的职业地位和发展前景常常被忽视,农村地区尚未形成一套可持续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当前,农村地区正在积极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而家庭医生又以全科医生为主力,由于农村地区全科医生的缺乏,有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的对象人数甚至多达六七百人,这势必严重影响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精准供给的成效,导致所达成的签约协议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健康服务。第二,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的职业吸引力不足,人才流失严重。据《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上年相比减少1 862个,村卫生室数与上年相比减少1万个;全国卫生人员总数由2017年的1 174.9万人增至2018年的1 230万人,但是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却从2017年的96.9万人减至2018年的90.7万人,农村公共卫生专职人员总数减少了6.2万人[7]。由此可见,农村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很不稳定,职业前景不被看好。在此背景下,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四)系统林立:农村公共卫生基础数据搜集碎片化

在信息化管理方面,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停留在信息采集和简单汇总的初级层面,没有足够能力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精准分析,无法发挥疾病预判、风险预警等应用功能[8]250-255。目前,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建设还面临诸多困难,农村公共卫生基础数据的搜集呈现碎片化状态,部分数据存在重复搜集现象,且使用率不高。究其原因,是因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分散在各个医疗卫生部门,有的归属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部门等公共卫生机构,有的属于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负责落实,这些不同部门都想借助信息化手段改变数据采集方式,纷纷建立属于自己部门的医疗卫生信息采集系统,这导致部门间新的信息壁垒的“小数据”采集。诚然,如温州等实行县域医共体模式的地方在推动医疗卫生信息一体化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但主要聚焦医共体成员单位间信息的共建共享,公共卫生机构与县域医共体的数据互通仍然不够充分,此种信息藩篱在未推广县域医共体模式的农村地区更为严峻。不同医疗卫生部门开发的卫生健康系统不仅需要大量人财物资源的持续投入,而且会造成重复搜集农村居民健康信息的现象,易引发农村居民的抵触和厌烦心理。同时,信息系统林立还容易增加隐私信息的泄露风险。

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精准供给的优化路径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状况是整个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短板所在,积极推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精准供给既是补足短板的实然之为,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应然之举。纵使当前县域医共体建设存在不尽完善之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精准供给尚且面临多重挑战,但是温州的县域医共体模式仍然可为优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精准供给的实现路径提供有益启发。本文从理念、组织、人才、技术等层面提出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精准供给的“四维一体”优化路径。

(一)树立医防融合理念,凸显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在乡村振兴中的战略地位

树立医防融合理念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精准供给的前提要素。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精准供给需要加强卫生保健预防功能,促进预防与治疗的有机结合。当前,急需扭转农村地区“重医疗、轻预防”的惯性认知,要凸显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在乡村振兴中的战略地位,用战略性的眼光、发展性的思维、可持续的措施提升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第一,政府要更加重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对于健康乡村建设的重要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高质量实施。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进行远景规划,制定“医防融合”型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政策网络体系。医疗服务与卫生服务好比“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政府只有将公共卫生服务列入优先发展的民生选项,使之与公共医疗服务并驾齐驱,才能真正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蓝图。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可持续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尤其要加大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事业发展奠定财力支撑。第二,县域医共体成员单位自上而下须树立医防融合理念,形成公共卫生服务交流指导的长效机制。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要将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质量作为重点任务,加大公共卫生服务落实成效在乡镇卫生院年度考核中的比重,激发乡镇卫生院创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方式的积极性。同时,县级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等医共体牵头医院应设立公共卫生服务专家组,每位专家结对帮扶若干乡镇卫生院,精准指导各个乡镇卫生院有序开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第三,农村居民要意识到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及时改变重医轻防的错误思维。农村地区要不断加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宣传力度,让基本的疾病预防、中医养生、孕产妇保健、婴幼儿健康管理等知识深入人心。农村居民要主动参与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认识到做好卫生预防保健才是最低成本的健康投资。第四,开展多元治理主体的协同合作,筑牢乡村健康的有力防线。政府相关部门、县域医共体成员单位、村民自治组织、农民等多元治理主体要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合作。县乡村三级都应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队伍,该队伍由政府工作人员、医务工作者、村干部组成,平时不定期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模拟演练,增强预警响应能力,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扩大县域医共体外延,提升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精准供给的主体实力

县域医共体承担了大部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县级牵头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构筑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精准供给的三级网络体系。然而,另有一部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归属于公共卫生机构负责,公共卫生机构与县域医共体之间虽有业务联系但未真正融合,难以发挥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精准供给的最优组合拳效应。为此,其一,要以更大的改革力度推动公共卫生机构真正成为县域医共体的成员单位,破除公共卫生服务在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处于“二等公民”的尴尬局面。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加强部门间协调整合,将县级疾控中心、妇幼保健机构、专科疾病防治机构、卫生监督所等公共卫生机构纳入县域医共体成员单位,利用医共体平台整合县域卫生资源,统筹开展县域卫生治理,构建医防融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切实扭转疾控系统与医疗系统的离散局面,形塑疾控系统和医疗系统紧密协同的大卫生健康共同体,增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精准供给的主体实力,提高县域内公共卫生应急响应能力和服务供给水平。其二,拓展县域医共体的外延,积极挖掘民营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保健优势。政府可以通过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等方式,吸纳拥有良好资质和信誉的民营医疗卫生机构的积极加盟,不断完善民间力量参与县域医共体建设的体制机制,建立良性发展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吸引优质民间卫生资源主动对接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建设,缓解公办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短缺状况,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其三,升级后的县域医共体要因时、因地、因势调整公共卫生服务供给方案,充分考虑农民之间的需求差异性,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的精准化水平。县域医共体内要形成疾病预防监测、妇幼与养老保健、健康教育与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的精细化供给网络,建立预防、医疗、慢病管理、康复疗养为一体的健康服务新机制,逐步推进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实行整体打包,围绕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进行供给侧改革,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增进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健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夯实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精准供给的人才基石

长期以来,预防医学等公共卫生类专业在医学院校处于边缘化地位,公共卫生职业不受社会重视,公共卫生人才的缺口较大。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社会各界真切感受到公共卫生服务对于人类健康安全的重要性,充分意识到加强公共卫生人才供给力度的紧迫性。近期,清华大学成立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南方科技大学组建公共卫生及应急管理学院正是对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有力回应。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精准供给特别需要一支专业技术过硬、人才数量充足的公共卫生人才队伍,才能推动健康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实施。一方面,各大高校要优化升级公共卫生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弥合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的教育裂痕,培养医防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储备工作。公共卫生类专业人才培养要十分注重公共卫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运用相契合,各大医学类院校应与疾控中心等公共卫生机构开展深度合作,成立教学实践基地,提高公共卫生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见习频次,充分认知公共卫生服务事业的职业发展前景,增进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各大高校应当加强校地合作,加大订单式培养农村地区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规模和力度,如温州医科大学积极融入县域医共体建设,深化校地合作机制,与县级政府合作培养基层全科医学人才的案例就可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借鉴。另一方面,公共卫生机构和县域医共体成员单位要加强农村现有公共卫生服务专业人才的业务培训力度,提升公共卫生人才的综合素养,稳定公共卫生人才队伍。通过建立公共卫生机构与县域医共体之间常态化的公共卫生人才交流机制,优化县级公共卫生机构与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对口帮扶关系,定期邀请公共卫生专家为农村公共卫生技术人员提供专业知识培训,增加农村公共卫生技术人员赴医学院校和大医院的进修机会等多样化方式,全景式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人才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此外,要着力改善农村公共卫生人才的综合待遇,拓宽晋升空间,提高工资福利,优化工作环境,稳定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人才队伍。

(四)打造大卫生健康系统,实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需资源的精准匹配

公共卫生领域存在着一个联系医保处理、医生管理、疾控、健康促进、医疗处理以及康复等角色与任务的功能性差异[9]12-15。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归属不同部门管理,导致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出现碎片化,亟须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开发大卫生健康系统,积极打造数字治理共同体,消除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隔阂,实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需资源的精准匹配。第一,打造县域公共卫生服务大数据健康系统,建立智慧化的监测预警机制。基于互联网共享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功能,乡村卫生机构要掌握和追踪每一位村民的健康状况,及时将全体村民的健康信息传输到县域公共卫生服务大数据健康系统。该系统应整合县域居民健康监测数据、医保社保数据、基础防疫数据、公共卫生战略物资储备数据、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等,通过多部门信息资源联动共享,提高公共卫生风险的预警研判能力,为省市卫生部门的科学决策争取宝贵时间。第二,明确农村居民卫生健康基础数据搜集的责任主体,细化到人,避免重复搜集,提高工作效率。建议大力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尽早做到家庭医生在农村地区全覆盖,明确由家庭医生作为农村居民卫生健康数据采集的唯一指定责任人,从而既避免多部门重复采集信息的低效劳动,又降低村民健康隐私数据的外泄风险。第三,充分利用公共卫生服务大数据健康系统,精准把脉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动向,创新公共卫生服务供给方式。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健康系统分析各个乡村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民族成分等基本信息,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卫生保健服务,提高农村地区中医药供给、慢病管理、流行病监测、医养结合等方面的综合服务能力,特别需要关注民族村寨村民对民族医药的特殊需求并提供相应精准服务。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广“互联网+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方式,创建公共卫生专家与乡村卫生机构长期合作的远程在线诊疗模式,促进优质服务资源与农村健康需求的精准对接。如温州瑞安的乡镇卫生院在疫情期间为慢性病村民开展“互联网+诊疗”的做法就非常值得其他农村地区推广借鉴。

五、结语

在健康中国建设大背景下,如何有效推动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然成为政府、社会、公民共同关切的重大议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精准供给是提高公共卫生治理能力的有力举措,有利于推动健康乡村建设,继而助力乡村振兴。温州的县域医共体模式可视为探索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精准供给的有效样板,可为其他地区开展农村公共卫生治理提供有益借鉴。展望未来,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精准供给需要在县域医共体组织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提档升级、增质提效。在发展导向方面,要树立医防融合理念;在实施主体方面,要扩大县域医共体的外延;在人才保障方面,要健全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技术运用方面,要打造大卫生健康信息系统。唯有多措并举,方能发挥整体效用,圆满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既定目标。

猜你喜欢
医共体温州公共卫生
藏北农牧区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践与成效:比如经验研究①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发挥传染病防治法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主控作用
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供暖系统整改方案
2019年宁波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
县域医共体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