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研究

2020-01-18 20:19张丽霞娜布其尚爱萍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文选应用型

张丽霞 娜布其 尚爱萍

(呼伦贝尔学院文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

我国的大学教育正在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这一趋势使得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许多地方高校教育的新定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培养专业精英人才逐渐转变为培养实践能力过关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的概念也随着教学改革的浪潮引入了古代汉语的课堂。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下,古代汉语这一传统学科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建立古代汉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对古代汉语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进行深入认识;需要对古代汉语的教学方法进行配套调整,从而引入实践教学的有效策略;需要形成配套的考核方式,从而形成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新课程构建。

一、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性内涵

古代汉语课程是一门工具课,但因为其使用时代的久远加之语言文字规律的理论性,似乎使它和“应用”这个词语相距甚远,这也是造成这门课程长久以来以理论输出作为主要教学方式的主要原因。古代汉语课程的应用性虽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却是真实存在的,下面仅从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古籍阅读和翻译能力。在文科的诸多课程中,这一工具课的性质本身就带有实用性的目的。能力的培养自然是实用性的,但是“古籍阅读和翻译能力”的培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目标中潜藏着的应用性内涵。首先,古代汉语“培养学生的古籍阅读和翻译能力”的总目标具有实际的意义和社会价值。必要的古文阅读翻译能力是文科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在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将会发挥实际作用。同时古籍阅读和翻译能力的养成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必经之路,而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的关系也使得古汉语的学习成为延续语言脉络的途径;其次,在古代汉语“培养学生古籍阅读和翻译能力”的总目标的实现和养成过程中,融合了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养成和训练。古代汉语的学习并不需要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背诵、识记上,更多是需要学生进行必要的文字分析、言语表达、认知理解。以文字部分的教学为例,这部分通论知识不需要学生进行过多的背诵,而是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地对字形结构进行分析处理。可以说,古代汉语课程在其教学总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就必不可少地需要培养学生认识理解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表达阐述问题等能力。这种能力的养成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因素。

就教学内容而言,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融入性和包容性。古代汉语的语言文字知识本身包含了丰富的古代文化、中华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民族精神的内容,这无疑使得古代汉语的教学可以实现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素质养成、道德引导的作用,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以通论中词汇知识的教学为例,在这部分知识的讲解中,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必要的例证分析,而每一个词义的探究中,都蕴含着对待学问和人生的道理。词语具体意义的探究需要严谨求学的态度,词义探究的讲解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态度教育。我们以“剥”的探究为例:《诗经七月》是一首歌唱农家一年四季劳作生活的诗歌,其中有“八月剥枣”这个句子,毛公本注“剥”为“击也”,王安石却认为不是这样,王安石认为“剥者,剥其皮而进之,所以养老也。”按照他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孝顺的孩子把枣子的皮剥掉,再把枣子给自己的父母吃,来赡养老人。有人对王安石的看法提出了怀疑,王安石却驳斥说:“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在对这个词语的解释中,王安石认为自己的读书多、学问渊博,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后来,他去一个农户家,拜访一位老者,恰逢老人不在。于是便问其家人老者去哪里了?家里人回答说:“去扑枣。”也就是去收获枣子了,这时王安石才恍然大悟自己确实错了。古时,“剥”与“扑”读音相同,《诗经》本来就是民间的一些歌曲,有一些负责采风的官员,听到百姓吟唱这样的歌,就把歌词记录下来,那么当他们听到人们说“八月扑枣”的时候。因为“剥”与“扑”读音相同,所以就写成了“八月剥枣”。扑是“击打”的意思。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中把“剥”反切为“扑”这个音,《毛诗正义》中说:“枣须树击之,所以剥为击也。”“剥枣”其实就是击打枣树来收获枣。孔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为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这既是治学的态度也是我们对待自我、对待人生的态度。在古汉语词汇这部分知识的介绍中,完全可以结合这种治学态度的介绍,实现对学生情感价值观念的教育。诸如这样的例子在古代汉语教学内容中比比皆是,可以说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应用性内涵。深入地挖掘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生动性的途径,也是实现对学生进行人文品格塑造的渠道。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策略

古代汉语课程具有丰富的应用性教学内涵,而内涵的展现需要有效的实施策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古代汉语的教学来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实践教学方法与实践教学策略的有效支撑。

(一)师生换位的微课模拟教学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兴起,微课教学渐渐进入了课堂。这成为解决古代汉语庞杂的教学内容、繁重的教学任务的一条有效途径,而对其善加利用不仅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还可以通过换位模拟教学的形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能力。这一方式既可以用来缓解非重点教学内容的课堂压力,也可以用来对重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巩固和提高。

所谓师生换位的微课模拟教学,是要将部分教学内容的主要责任人从教师转换为学生,再通过微课模拟教学的形式展现出来。以文选教学中的《论语》内容为例,这单元文选篇目,文章内容大多比较短小,篇目数量比较丰富,非常适合以换位微课模拟教学的形式来完成。针对《论语》文选的内容,教师可以改变满堂灌、面面俱到的传统授课方式,而是将教学内容分解,形成内容含量相当的若干教学单位。在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后,给每个小组分配文选内容,小组成员经过合理分工,对该教学内容经过材料搜集、集体备课、课件制作、授课展示等环节,以微课教学的形式完成模拟教学,最后由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展示进行最终的点评与纠错。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够通过“主角”切换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换位思考问题的视角,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自主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尤其是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微课模拟教学具有实习实训的价值和意义。

(二)课题研究式教学

当今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绝不会局限在小小的课堂,他们的学习形式也绝不会是单一乏味的“听讲”。古代汉语的课程教学,需要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性格特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路径,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题研究式的教学,就是使学生以建立研究小组的形式针对某一课题进行自主研究并形成研究报告或论文。学生通过自主研究不但可以提高自我的组织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质疑精神、探究钻研精神,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古代汉语通论部分的知识很适合以这样的方式完成教学。教学的重点知识在学生自主研究的基础上授课会事半功倍;教学次重点内容以学生自主研究为主要解决方式,辅以必要指导,会在节省课堂时间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以词汇这部分知识为例,这部分知识是古代汉语教学通论中的重点内容,而且其中有几个需要深入理解的知识点。为了强化重点,教师可以摘出其中的几个点确立为可供研讨的研究课题,诸如:词义引申的文化意义研究、古汉语词汇在文化传承中的意义研究、汉语词汇古今传承内涵研究等。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或者有把握的研究课题进行认领,自己去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形成研究小组。这里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对学生的研究水平要有正确的评估,对学生的研究过程需建立必要的指导,对研究最终成果要以正面评价为主,避免打击学生的热情;第二,对研究课题的内容需要尽量细致化、具体化。基于研究时间的限制,尽量为学生建立单一可行的研究目标,避免研究课题过于宏观宽泛;第三,在课题的研究中教师需要进行积极指导,结题后需要科学点评并配合配套考核机制。第四,课题的立项研究最好采用学生自愿的原则,从团队组建到课题完成要引导学生有始有终,保证研究效果。

(三)展开课内外衔接教学

古代汉语的实践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上,通过课内外教学有效衔接可以变换教学形式,从而对学生形成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引导,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感受语言的奇妙。展开课外衔接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在这里我们谈谈依据文选的文本创作活动和系列竞赛活动。

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中文选的解读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其中《左传》和《战国策》中的文选,不但是学习的重点,而且文选内容情节完整,故事性很强,其中更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故事。这就决定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通过一系列以文选为蓝本的文本创作活动,帮助学生完成提前预习或课后的知识巩固提高。这里以评书创作、课本剧拍摄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故事性强的文选,进行评书话本改写或课本剧改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与一些学生社团合作,在社团活动中开展课本评书赏析或课本剧展示演出的演练活动。当然如果不具备展示的条件,也可以借助教学平台,组织学生将自己评书剧本或者改编的课本剧剧本进行上传互评。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对文选内容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剧本的改写不仅考察了学生的对文选的解读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创作能力、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中都包含着这个民族所处的现实时代的文化,古代汉语历时久远绵延至今,其中承载千年的文化与民族精神。借助古代汉语的丰厚内涵,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实现古代汉语的实践教学。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尝试建立古代汉语知识竞赛一个系列:古文字辨识赛—文字本义解读赛—成语达人赛—古文诵读赛—古文翻译达人赛。制定详细的赛制与规则,可以形成挑战机制、闯关机制,并配合适当的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这样的活动不是教学活动,却达到了教学活动的目的。从教师的角度讲是刻意安排,而从学生的角度看,实现的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知识接纳。

三、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配套考核机制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构建完整的体系,除了深刻认识课程中的应用性内涵,采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外,配套完整的考核机制不可或缺。这就需要建立一种非标准化、综合性的评价机制,形成与能力的培养相适应的考核办法。

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一些高校已经对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过程性”考核的有益尝试。逐步改变“一局定江山”的传统评分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评价和系统考察,采用了将期末一次考核的成绩分化为课程过程中的多次积分的考核办法。这样的考核方式无疑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专业探索的学习兴趣。在其具体实施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发挥这种综合性评价的优势,可以在方式方法上再做创新。课堂辩论或知识竞赛、角色转换教学、线上答疑、话题讨论、习题训练甚至是相关社团活动的参与都可以成为学生成绩评定的项目。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可以将课程总成绩灵活地分为必加分项目与附加分项目。对于课程内容学习的基础要求任务可以作为必加分项目处理,而对于难度略高或者扩展范围较广的任务则做为附加成绩处理。举例来说,课堂表现、作业、微课模拟教学、期末试卷成绩这些内容需要全员参与且必须完成,那么在期末成绩评定中,学生对上面这些项目的完成情况直接按照其既定百分比计入总成绩。这些项目失分严重的话,会直接导致课程考核不及格。诸如古代汉语课题立项研究、古代汉语系列知识赛、评书或课本剧等活动,或因为具有一定的难度无法要求全员参与,或兴趣侧重不同无法全员参与,可以由学生选择性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中的项目获得额外加分。古汉语课题立项研究中,对于如期完成的立项人与参与人给予不同程度的额外加分;古代汉语系列知识赛中,可根据获奖情况给予额外加分;评书创作或者课本剧活动中,可根据贡献程度给予不同加分。在期末成绩评定及格的情况下,额外加分生效并计入总成绩;期末成绩不及格的情况下,额外加分作废。必加分与附加分有效配合可以形成很好的激励机制与配合机制,一方面鼓励学生通过有效的课外活动扩展知识获取的深度的和广度;另一方面也形成很好的制约机制,避免学生学习过程中偏离知识获取重点。值得一提的是,教师需要随时反馈学生的积分情况,便于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有利于学生寻找差距,快速进步。

小结

古代汉语课程独特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在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继承民族智慧以及语言传承等方面的独特意义与社会价值。然而,这门课程隐晦的实用性、较高的课程难度、语言理论的枯燥性都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处境尴尬。传统的理论输出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的需要,不能有效实现古代汉语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合理匹配成为了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建立古代汉语课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深挖,也需要对教学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更离不开与之配套的考核机制。每一个环节的完善都要配合整个体系的运转,才能构建出完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文选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画与理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画与理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画与理
画与理
古代文学审美语素“气”对古汉语词汇语义研究的价值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