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蕾
(新疆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新疆图志》的作者是王树枬,在宣统元年(1909年)开始编纂,于宣统三年(1911年)成书,历时近三年,是中国封建王朝时期新疆较为完备的官修通志。全书共120卷,200余万字,内容涉猎广泛,包括建置、国界、天章、藩部、道路、祀典、金石、艺文、奏议、名宦、武功、人物、兵事等共29部分志。《新疆图志》不仅真实反映出清代新疆地方志的语言面貌,还全面折射出当时新疆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特色社会风貌,又被视为新疆“百科全书”。
《新疆图志·祀典卷》(下文简称《祀典卷》)共两卷(第36、37 卷),分为祀典一卷和祀典二卷。祀典一卷主要记载崇圣祠的布局、文庙典礼的过程以及典礼中使用的乐谱和祝文。祀典二卷的内容皆为秩祀祝文。关于“祀典”的定义,《辞海》释为:“1.记载祭祀仪礼的典籍。2.祭祀的仪礼。”关于“祭祀”的定义,《辞海》释为:“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文庙典礼实则是记述祭祀过程,这是我国古代较为庄重的仪式。远古时期的人类社会就已产生祭祀行为,《新疆图志·祀典卷》更是详细描绘了当时新疆地区的祀典活动,语言也独具特色。笔者对《祀典卷》文庙典礼中动词采用人工取词的方式进行穷尽式统计,将这类动词统称为祭祀类动词,尝试从不同角度对祭祀动词再次进行较为细致的分类,借助《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等字书对较高词频的祭祀动词进行词义训释,举例分析其在祭祀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动词,是指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现等的词语。对动词研究首先要对动词进行界定分类,常见的分类就是黄伯荣、廖序东在《现代汉语》[1]中的分类,将动词分为动作动词、心理活动动词、存在动词、判断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和形式动词七大类。本文将动词总称祭祀类动词,统计出祭祀动词共72见,词频共433次(“词频”指动词出现的次数)。结合《祀典卷》中动词特点,从不同角度对祭祀动词进行分类。
《祀典卷》文庙典礼中祭祀类动词可以分为单音节动词和双音节动词。据统计,其中单音节动词52见(占比72.2%),词频数为342次(占比79%);双音节动词20见(占比27.8%),词频数为91见(占比21%)。
数据显示,《新疆图志·祀典卷》文庙典礼中的单音节动词数量及词频明显高于双音节动词。由此可见文庙典礼中对祭祀过程的记录以单音节词动词为主,双音节动词为辅,单音节动词更加占据优势。统计显示排名前十位的单音节动词分别是赞、献、跪、兴、诣、举、行、称、起、奏。排名前十位的双音节动词分别是叩首、上香、复位、行礼、就位、改称、复位、酌酒、更名、授巾。这些均是文庙典礼过程中所出现的频繁动词,由此也向读者展示了一些祀典礼节及动作,如叩首、上香、行礼等。对典礼中的双音节动词进行整理后发现皆为合成词,其中动宾型的动词有16见,占比80%,偏正型的动词有2见,占比10%,联合型的动词有2见,由此可见,在祭祀类双音节动词中,动宾型动词所占比重较大,偏正型动词和联合型动词数量很少。
从《新疆图志》的成书时间分析,《新疆图志》正处于语言变异的过渡时期,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转型时期。词汇和语法是语言重要要素,语法在一段时期内较为稳定,而词汇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词汇更能体现当时的语言特点。按照语言演变规律,当时语言使用特点应为双音节词语数量多于单音节词语。通过统计和整理却发现《祀典卷》中单音节动词数量明显多于双音节动词,《新疆图志》虽然是过渡时期的作品,但根据《祀典卷》的内容和性质,祭祀文仿照了上古语言类型,带有文言的表达方式,语言呈现古朴且典雅的特点。因此,在祭祀类动词中,依旧是以单音节动词为主。《祀典卷》语言特点不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是因为仿照了上古的语言类型,《新疆图志》在语言学及语体学范畴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祀典卷》古朴典雅的语言特点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新疆图志》所包含的29部分志语言风格众多,这也证实《新疆图志》在汉语史上的价值、在语言地域性方面的价值不可低估。
笔者把黄、廖二位学者在《现代汉语》中的动词分类作为参考,最终将文庙典礼中的动词分为动作动词、趋向动词和形式动词①形式动词是指汉语动词系统中特殊的小类,具备普通动词的语法功能,但不承担具体语义功能,在句法结构中起到形式上的作用。这三大类。
1.动作动词
赞、献、跪、称、奠、奏、奉、鼓、读、祀、饮、受、望、迎、洗、礼、祭、尊、启、振、立、封、阖、怀、升、曰、仰、弥、守、稽、训、如、记、执、叩首、致、上香、复位、行礼、就位、改称、卷班、酌酒、更名、撤馔、击磬、诏封、鸣钟、酌水、授巾和教范。一共55见,占全部动词的76.8%。
纵观动作动词都跟身体器官有关,可进行细致分类,分为手部动作类动词(共20见)、脚部动作类动词(共7见)、五官动作类动词(共14见)、其他动作动词(共14见)共四个次类,内容如下:
手部动作:奏、奉、鼓、洗、启、振、阖、升、守、记、执、上香、行礼、卷班、撤馔、击磬、鸣钟、授巾、班。
脚部动作:跪、立、如、叩首、复位、就位、致。
五官动作:赞、称、读、饮、受、望、曰、仰、稽、训、改称、酌酒、诏封、酌水。
其他动作:献、奠、祀、迎、礼、祭、尊、封、怀、弥、教范、更名、弥、更名。
结果表明,在动作类动词中,关于手部动作及五官动作的词语占绝大比重。这也反映出在祭祀过程中,很多礼仪是需要借助人体器官完成,纵观这些动词,也体现出祭祀过程中的庄重及严肃感,更体现出参会人员内心的敬重与景仰之情。
2.趋向动词
起、至、止、诣、进、引、毕、送、退、扩、兴、迎神、送神。一共13见,占比16.8%。趋向动词在祭祀过程中一般具有引领性行为,呈现仪式的动态过程。
3.形式动词
举、作、诏、行。一共4见,占全部动词的5.7%。
根据动词的意义,将文中的动词分为动作动词、趋向动词和形式动词。结果表明,在祭祀典礼的过程中,动作动词的数量排在首位,其次是趋向动词,最后为形式动词。通过这些动作动词,可以得知祭祀过程有众多仪式和礼节,参与者与主持者各司其职,共同配合,最终完成整个仪式。
宗庙典礼会场人员众多,大家各司其职,共同完成本次典礼。从使用对象的角度划分,动词可以分为主持者使用的动词、参会人员使用的动词和工作人员使用的动词。
主持者使用的动词:赞、称、读、曰、更名、改称、封、诏、诣、启、教范、诏封、备述。一共13见,占全部动词的18.1%。
参会人员使用的动词:献、跪、奠、祀、饮、受、望、洗、礼、祭、尊、振、立、怀、升、仰、弥、守、稽、训、如、记、执、叩首、致、上香、复位、行礼、就位、酌酒、酌水、兴、起、至、止、进、引、毕、送、退、扩、行、化。一共43见,占全部动词的59.7%。
工作人员使用的动词:奏、鼓、卷班、阖、举、作、鸣钟、奉、迎神、送神、撤馔、击磬、迎、授巾、恭送。一共16见,占全部动词的22.2%。
数据表明,按适用人群这一角度划分祭祀动词时,祭祀典礼的参会人员使用的动词的数量排在首位,其次为工作人员使用的动词,再次为主持者使用的动词。这种现象也反映出参会人员在祭祀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文庙典礼中,对参会人员的行为描写比重极大,这也说明参会人员是祭祀典礼中的核心人物,而主持者只是引领者,促使仪式的进程,而工作人员则演奏文庙典礼中的礼乐及布置现场,是整场活动的协助者。
笔者从不同角度对《祀典卷》文庙典礼中的动词进行分类,按音节的角度划分,文中的动词可以分成单音节动词和双音节动词,其中单音节动词所占比重较大。按动词词义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动作动词、趋向动词和形式动词三大类,其中动作动词所占比重较大。按使用者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主持者使用动词、参会人员使用动词和表演者使用动词三大类,其中参会人员使用动词所占比重较大。《祀典卷》文庙典礼中的动词具有代表性,其动词都是在祭祀典礼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这些动词大都是参会人员参会时的基本动作。下文将对《祀典卷》文庙典礼中具有特点的动词进行分析。
《祀典卷》文庙典礼中动词数为72见,词频为433次,数据显示排名前5的动词分别是:赞(60次)、叩首(49次)、献(42次)、跪(37次)、兴(37次)。下文借助《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等字书分析高频文庙典礼动词在《祀典卷》中的意义。
《说文解字》释义:“赞,见也。从贝从兟。则旰切。”[2]126臣铉等曰:兟,音诜,进也。执贽而进,有司赞相之。《说文解字注》:“见也。此以叠韵爲训。疑当作所以见也。谓彼此相见必资赞者。士冠礼赞冠者,士昏礼赞者,注皆曰。赞,佐也。周礼大宰注曰。赞,助也。是则凡行礼必有赞。非独相见也。从贝。从兟。铉曰。兟,音诜。进也。锴曰。进见以贝爲礼也。则旰切。十四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动词赞的含义有介绍、引见、赞助之义。
“赞”在文庙典礼中出现的次数最多,一般为典礼主持人宣布活动步骤时必说的一个词,在文中的含义更多的是接近介绍这一义项。“赞”基本可以和“说”等同,是指高声说话,“赞”后的内容就是主持人宣布仪式流程。
叩首是旧时交际礼仪。祭祀天地祖宗,晋谒君长父老,一种较重的跪拜礼。伏身跪下,两手扶地,以头近地或着地。出自《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七回:“荆轲回顾舞阳而笑,上前叩首谢曰:‘一介秦舞阳,乃北番蛮夷之鄙人,生平未尝见天子,故不胜振慑悚息,易其常度。愿大王宽宥其罪,使得毕使于前。’”
叩首,上古时期就已出现,其实就是近代汉语中“磕头”这个常用词,叩首一词在文中出现的次数较多,所占比例较大,数据表明,在祭祀典礼过程中磕头这一行为是必不可少的,更多的是对神灵的祭拜,从侧面也体现出古代封建礼教制度。
《说文解字》释义:“献,宗庙犬名羹献。犬肥者以献之。从犬鬳声。许建切”[2]204。说文解字注:“羹献。犬肥者以献。此说从犬之意也。曲礼曰。凡祭宗庙之礼。犬曰羹献。按羹之言良也。献本祭祀奉犬牲之偁。引伸之爲凡荐进之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动词献的含义有奉献、进献、献祭、表现、呈现之义。
提到祭祀,定会出现“献”这个词。在文中更多的动词含义是进献之义,文庙典礼中会有很多祭品,这些祭品都需要上供,身份不同的人在祭拜时会上供不同的祭品。《祀典卷》是对祭祀典礼流程的描写,会多次描写身份不同人群祭拜时的场景,因此,“献”在祭祀文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说文解字》释义:“跪,拜也。从足危声。去委切”[2]40。《说文解字注》:“拜也。首至手也。按跪与拜二事。不当一之。疑当云所以拜也。后人不达此书所以字。往往删之。释名。跪,危也。两膝隐地。体危陧也。从足危声。去委切。十六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动词跪的含义有两膝着地,伸直淆股。
跪,就是双膝着地,上身直立。书中也多次出现“跪”这个词,也体现出参会人员对典礼的尊重,以及典礼中包含庄重且繁琐的礼节。跪也是祭祀动词中最具代表性的动词。
《说文解字》释义:“兴,起也。从舁从同。同力也。虚陵切。”[2]54《说文解字注》:“起也。广韵曰:盛也,举也,善也。周礼六诗:曰比,曰兴。兴者托事于物。按古无平去之别也。从舁同。会意。同,逗。此字补。同力也。说从同之意。虚陵切。六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动词兴的含义有起来,起;兴起,发生。
兴,这个词在文中的含义就是站起来之义。“兴”一直出现在跪、拜二词的后面,只有跪拜后站起来,才能完成祭拜仪式。因此,兴这个词在文庙典礼中出现的次数也很多。
笔者对《新疆图志·祀典卷》文庙典礼的动词进行人工穷尽式搜索,统计祭祀动词的数量及频次。采取多种角度对祭祀类动词进行细致分类,分别是音节、词义、使用对象这三个角度。整理后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文庙典礼中单音节动词数量明显多于双音节动词数量,是因为《祀典卷》仿照了上古语言类型,带有文言的表达方式,遵循上古时期写作语言古朴典雅的特点。第二,宗庙典礼过程中存在众多行为动词及趋向动词 ,因为《祀典卷》记述了典礼的流程及祭祀礼仪,需要这些必备行为。第三,由于参加宗庙典礼人员身份不同,其所使用的动词也不同,工作人员使用的动词多为引领性动词,以确保仪式顺利进行,参会嘉宾则更多使用动作动词,致力做好祭祀礼仪。借助《说文解字》等字书进行词义训释,分析《新疆图志·祀典卷》中高频祭祀动词的含义,力证《新疆图志》包含的分志语言所具特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