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风泉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 青州 262500)
以教师、教材、教法为核心的“三教”改革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教法改革旨在对教学过程的重新设计、序化,课程建设服务教法改革。《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突破传统课堂建设形式,教学设计融合汽车维修企业生产技术需求,以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搭载信息化教学平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保障学生学习效果。
传统课堂教学常采用填鸭式教学,教学过程呈现出教师满堂灌,课程建设主要体现教师如何教、如何讲,教学设计围绕“教”[1]进行,课程建设最终仅仅服务教师活动。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伴随“互联网+”教育、现代化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传统的课程、课堂、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效果较差。适应时代、适应发展、适应学生,课堂教学改革需求刻不容缓。
推进教法改革要打破课堂教学现状,转换教师活动为学生活动,课堂教学的主体换成学生,教师做好引导、服务、答疑。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支持学生学习活动及教师教学活动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是促进教法改革的基石,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是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梳理要依托汽车维修岗位需求,课程设计结构化、系统化,资源建设颗粒化、碎片化。课程设计从汽车维修生产环境出发,结合信息化教学元素,促进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资源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基础,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字资源,资源要融合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建设层次分课程、模块、积件、素材,满足共享共用,服务满足汽修岗位技能需求的教学目标。
按照胜任汽车维修岗位汽车发动机大修作业任务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及汽车维修工职业资格标准,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学生掌握熟练运用汽车维修工具完成汽车维修操作的专业技能[2],具备1+X证书对汽车发动机维修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实现“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
1.课程定位
汽车维修岗位工作任务支撑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达成。大修发动机工作任务要求能制订发动机大修作业计划,规范操作汽修设备、工具,完成汽车检测、故障诊断、维修等发动机大修任务,学生具备发动机及控制系统零件的常规检验、发动机大修及故障诊断维修职业能力。
按照汽车维修职业岗位的汽车发动机大修作业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为大修汽车发动机,梳理推导学习领域课程《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按照完成发动机大修作业这条任务主线,要求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基本原理,识别发动机的各个结构,并明确结构之间的装配关系、拆卸装配标准,奠定拆卸、装配、检测、维修发动机的基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之前要学习《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等基础课,后续学习《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与维修》等专业课,同期学习《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
2.内容选取
在调研丰田、奔驰等汽车4S店、研究汽车维修工职业资格标准的基础上,综合汽车维修企业专家和汽修专业教育专家的建议,分析汽车维修岗位发动机大修工作任务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本着实践性、开放性及职业性的原则,选取以汽车维修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培养重点的课程内容,包括发动机基础、机体组检修、活塞连杆组检修、曲轴飞轮组检修、气门组检修、气门传动组检修、燃油供给系检修、润滑系/冷却系检修、装配调试与故障诊断。
教学内容的选取充分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职业成长规律,汽车维修职业道德的培养要贯穿课程教学始终,利于学生职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共同提升,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牢固的理论、技能基础。
3.内容组织
教学组织要充分结合汽车维修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吸收一线老师傅的维修经验,依据汽车发动机大修作业实际操作流程,设计《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教学空间,以故障现象、维修内容制作教学案例和教学项目,如主轴瓦烧结、连杆弯曲断裂等。在案例、项目的驱动下,融“教、学、做”为一体,构建理实一体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
4.教学模式
基于案例、项目、超星信息化在线学习平台,结合数字化课程资源,按照发动机大修作业的任务要求,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每个教学环节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教师发布任务,学生线上学习,组织讨论并做作业;课中,线上线下结合,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教师引导讨论并解决重难点,强化技能点;课后,利用在线平台拓展学习,教师引导讨论疑难点,发布作业,学生参与讨论并完成作业。
核心工作是制作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表达清晰的课程资源,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建设课程,满足教学需求。
1.资源制作
按照课程结构化设计,资源分层建设,即课程、模块、积件、素材四个层级,以文本、PPT 演示文稿、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虚拟仿真等多种媒体形式呈现。
制作《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整体设计、单元设计、电子教案、学习指南,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以文本和PPT为主。
以曲轴飞轮组检修、气门传动组检修、燃油供给系统检修等模块项目为单位,设计实训项目,制作学习任务导学单,多采用文本、PPT、微视频等形式。
课程积件以发动机工作原理、气缸排列形式等知识点,曲轴拆装、气门间隙调整等技能点为主,积件是教学组织的核心元素、资源建设的重点包括案例、作业、试题、学生作品等内容,涵盖视频、动画、虚拟仿真等任何媒体形式,着重强调选取合理的呈现形式向学生展示清楚。
素材是课程中最基础的、碎片化的资源,为积件讲清问题提供支撑,如活塞、气门、正时齿轮等,形式多采用图形/图像、音频、微视频等。
2.平台搭建
本课程选用的是超星开发的学习通在线学习平台,使用手机号实名注册。编辑内容建立机体组检修、活塞连杆组检修等一级目录,该目录下不允许编辑内容;一级目录下添加发动机工作原理、气门间隙调整等二级子目录,二级目录下可添加文档、视频、图片等课程资源,可添加章节测验、讨论等活动,文本内容也可以直接编辑。制作完成的曲轴飞轮组检修、燃油供给系检修等模块项目,发动机工作原理、气门间隙调整等积件,活塞、气门等素材,全部上传到对应的二级目录内。
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整体设计等课程资源,汽车维修工等职业资格标准,汽修案例、维修现场等拓展资源,分类、系统地传到学习通平台资料项目内,学生自主查询、学习。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重在共享共用,对教学方法改革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以2018级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班为例完成教学项目实践。
学习通在线学习平台有门户网站与APP客户端。网站后台编辑“管理”,添加班级学生;学生下载学习通手机APP,注册登录,输入邀请码(如8141552)或者扫描班级二维码,进入课程学习。
课程教学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以气门间隙调整教学项目为例说明。
课前,使用学习通平台在线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上传气门间隙调整教学项目设计、PPT、项目微课等资源,并发布学习任务,学生接收学习任务,阅读文本材料、观看微课视频材料,在线完成测试作业,教师在线评价学生作业情况,讨论问题。
课中,线上平台、线下设备相互结合的课堂教学[3]。组织课堂,学生在线签到,抽选学生汇报交流课前学习体会。以金属受热膨胀、长度增加的自然现象设计场景,引导学生思考设置气门间隙的原因,逐层解决三个问题,即受热膨胀与设置气门间隙有什么关系、气门间隙的调整方法、气门间隙调整的操作步骤,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并在平台发表讨论意见。现场演示气门间隙调整操作步骤,采用学习通平台在线同步直播,发布到每位学生的手机上,保证学生掌握气门间隙调整操作。
课后,上传课后作业和拓展资料,在线指导学生,同时上传下节课材料。
精品资源共享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在每个环节都要亲身参与,而不仅仅是“听课”,学习效果明显转好。但学生习惯了“爱听不听”的课堂教学,要保证每个环节的教学,需克服学生惰性,教师要投入更多精力,设计实用精彩的教学项目,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不是一蹴而就,依据汽修工艺、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持续优化、设计、制作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改革是对教学过程的不断优化。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促进教法改革,融合校企合作研究成果,提高汽修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