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莲 曹 浩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信息化不仅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赢得了广阔的工作环境,而且打开了一个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突破口,创造了学生资助领域新的理论研究视角。在此背景下,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和具体路径进行探讨,解决信息化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信息化纵深推进使学生资助领域发生“信息革命”,重塑了资助生态、资助理念和资助模式,不断推进学生资助向信息化、现代化、精准化发展。
根据《教育信息“十三五”规划》[1](以下简称《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3]总体思路和战略部署,高校学生资助场域迎来了“信息革命”的春天,高校相继完成学生资助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如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生源地助学贷款系统,并不断推进学生资助信息化系统的升级改造。运用信息技术独特的收发、存储、比对、整合、管理、共享等功能,高校不仅高效完成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学生奖助学金评审,资助信息录入、资金发放等常规工作,还对资助工作进行过程监管和效果评估,打造多级联动,线上线下协同推进的资助格局。从此,“让信息多跑路,学生少跑腿,最多跑一趟”的资助期盼不再是奢望,学生资助信息化成为资助领域“新时尚”。
“新一代高速光纤网络、5G移动网络和物联网技术,将使‘人机互联’向‘万物互联’转变,高速网络将无处不在地覆盖”[4],形成信息高速公路,把人、设备、数据和资源有机联结,实现人与人、人与设备、人与数据、人与资源等更加充分和自由的联结,达到万物互联,协同服务的状态,实时推送学生资助领域相关政策文件,报道工作亮点,宣传育人典型,展示跨越时空界限的全新资助画卷。与此呼应,新时代大学生是典型的“互联网”“数字化”公民,截至2019年6月,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结果显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8.4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9.1%,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6.0%。可见,青年大学生根植着信息化、网络化的生活、思维、学习和工作元素,对互联网、信息化情有独钟,尤其是信息技术“零时差”信息收发和视频化、实景化宣传效果更能满足青年人对新事物、新科技的猎奇心理,吸引青年学生对学生资助的关注度。
国家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底线目标是杜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长远目标是完成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才培养,把贫困学生的志气和心气扶起来,杜绝学生富了口袋,穷了脑袋,实现“两富两强”目标(富脑袋、富思想、强能力、强责任)。宏观目标是用教育脱贫解决经济贫困和思想贫困,斩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用教育脱贫助力整个脱贫攻坚战总体目标的顺利完成。
信息化技术具有突破信息资源匮乏的有限性和宣传覆盖面小的局限性的独特优势,在坚持资助育人常态化与常新化“双标准”下,通过学生资助官网、APP客户端、易班、官方QQ等技术平台,多渠道、多视角、多形式推送学生资助育人“节目”,讲好资助故事,弘扬正能量,特别是发生在受资助学生身边的人物事迹和优秀学子风采,如北大学子王心怡“感谢贫困”成长事迹,安徽科技学院“独臂郎周健与凤画齐飞”事迹,这些事迹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利用信息技术对这些事迹进行推送,不仅能够在受资助学生心中埋下榜样种子,而且因信息技术的“零时空”传播和“无边界”限制,这些事迹还能够对非家庭经济困难生产生有效的榜样力量。
信息化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虽然取得了骄人成绩,但也不能盲目乐观和过度自信,应冷静、客观地分析资助工作中的成败得失,找出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弱项和短板。
精准资助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资助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5]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以来,精准资助成为学生资助的应然要求。信息化是助推精准资助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方式,在“三通两平台”和教育信息化2.0协同推进下,学生资助工作基本上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生精准认定,资助信息精准录入,资助资金精准管理,资助资金精准发放的初级目标。但是,信息化环境下,“精准资助”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使命,尤其是精准资助的深度和效度方面尚存在不少弱项:
一是学生资助过程中受助学生信息公开透明与隐私保密之间的矛盾。表现为 “高校学生资助过程中资助方的知情权、高校的管理权、其他同学的监督权对受助学生隐私权的僭越”[6]。
二是高校学生资助统一供给与受助学生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常规做法是将能够给予和受助学生能够获得的所有资助项目统一提供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但缺乏对受助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帮扶和指导。
三是学生资助系统信息化、平台化与资助工作主体人文化、温情化之间的矛盾。随着学生资助过程信息化不断推进,资助主体与受助学生之间现实交流沟通的机会明显减少,资助主体对受助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春风化雨式的人文关怀和教育引导被严重弱化。
四是高校精准资助与立德树人之间的矛盾。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资助过程中对受助学生精准识别、数据信息精准录入,资助资金精准发放等取得决定性胜利,但对受助学生心理疏导、精神帮扶、能力提升和责任成才等方面的培养尚需加强。
上述4对矛盾,导致信息化学生资助工作重建设轻开发、重共性轻个性、重管理轻服务、重资助轻育人等诸多问题的存在,使得高校未能成功打通信息化精准资助的“最后一公里”。
高校学生资助信息系统之间低兼容性是制约学生资助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素。
1.高校各部门之间信息系统兼容性较低
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各职能部门几乎都拥有归属于自己的信息系统,如招生就业处(招生系统、毕业生就业系统),学生工作处(学工系统),教务处(教务系统),财务处(财务系统),有的部门甚至同时拥有几个信息系统,每个信息系统都存储着丰富的数据资源,然而,由于各系统建设标准不统一,高校内部各信息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非常低,因此,各信息系统存储的数据也无法实现共享。
2.高校学生资助信息系统与其他部门信息系统不兼容
高校各部门各单位开发信息系统的初衷是满足自身工作需要,因此,各部门各单位的信息系统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排他性,就目前来看,高校学生资助系统与学籍系统、扶贫系统、残联系统等部门的数据信息仍不能实现有效对接和信息共享,加之学生资助工作者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中认定标准的差异性和主观性,在实际学生资助过程中,经常出现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乱象”现象。
信息系统之间的不兼容性(排他性)对于保护部门内部资料和预防信息泄露是极为必要的,但也带来新的困扰,如信息孤岛、数字鸿沟,学生资助工作中无意义的重复性工作和对高校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巨大浪费。从学生资助信息化建设规划发展目标来看,距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的“加强学生资助信息化建设,实现与相关部门互联互通”[7]目标的实现还有“一公里”。
信息素养通俗的理解是在信息社会中的适应能力,主要表现为“对信息进行检索、收集、理解、评价、利用的能力。”[8]《行动计划》提出“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2]。信息化时代,学生资助主客体的信息素养是影响学生资助实效性最活跃要素。其中,学生资助主体指高校专职从事学生资助工作的相关人员。学生资助客体指享受各级各类资助项目的大学生。就当前学生资助工作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学生资助主客体的信息素养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1.学生资助主体信息素养方面
学生资助主体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对信息检索、信息搜集、信息审核、信息发布、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虽然学生资助主体已经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学生资助工作全过程,但从实际应用程度来看,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尤其是资助主体对网站设计制作、视频剪辑、声像处理等复杂性技术的掌握存在明显短板,必须承认的是不少学生资助主体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远落后于大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很大程度上属于“拿来主义”。不仅如此,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信息化环境下,个体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发声、传播信息,由于个体信息素养的差异性,对信息传播可能存在不实不详、言过其实、断章取义、颠倒黑白情况,个别居心叵测者甚至利用虚假信息来谋取不正当利益,如频频出现的电信诈骗(准大学生徐玉玉事件)、培训贷、回租贷。面对这些信息的“无边界”限制和“零时空”传播,学生资助主体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对资助客体进行提醒和教育,不具备对信息传播“把关”权限。
2.学生资助客体信息素养方面
一方面,信息技术带来的可视化、实景化的视觉效果和宣传景致能够满足学生资助客体对新事物、新科技的猎奇心理。另一方面,在“井喷式”信息社会里,信息的无限增量和学生资助客体的有限辨别力形成巨大反差,由于学生资助客体社会阅历浅,甄别是非能力弱,面对信息的无限诱惑,学生资助客体在信息取舍上既盲目又盲从,往往毫无免疫力的全盘接收,成为信息容器,甚至成为信息牺牲品,时下流行的“校园贷”“网络暴力”就是有力佐证。同时,作为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最有力量的前沿阵地,高校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也异常缺乏,除个别专业院校,高校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几乎是空白,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学生资助客体提升信息素养的最佳时机。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我国实施教育脱贫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高质量脱贫和稳定脱贫的重要举措。面对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理性思考、积极作为,从具体实施战略、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及主客体信息素养三个方面探索学生资助工作具体路径。
信息化时代,高校学生资助主体须处理好信息公开透明与隐私保密、资助统一供给与受助个性需求、资助工作信息化与资助主体人文化、精准资助与立德树人几对矛盾的关系,从主体责任、隐私保密和平台载体三个方面统筹推进信息化精准资助。
1.压实学生资助主体责任
学生资助主体是保障资助工作顺利开展的“压舱石”,高校应严格按照学生资助工作“六个规范”要求,即“规范管理制度、规范监管责任、规范资助程序、规范资金管理、规范信息管理、规范机构队伍建设”[9],压实学生资助主体责任,确保学生资助主体在信息化学生资助工作各环节,既能兜底“一个都不能少”的底线资助目标,又能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担负起精准资助、精准育人的职责和使命,实现资助育人“三结合”,即“严格评定和人文关怀相结合,信息公开和保护隐私相结合,保障学业和促进成才相结合”[10]。
2.坚持受助学生隐私保密原则
什么是隐私权?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且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个人活动和个人空间进行支配的人格权。”[11]核心要素包括私人生活安宁和生活秘密。高校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时应注意控制受助学生隐私的公开范围,坚持资助信息够用原则,对涉及学生银行卡、身份证、家庭成员、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可利用信息技术内容分发功能选择性地发布信息,对受助学生隐私进行保密,“充分保护受资助学生隐私和生活自主,严格控制学生隐私的公开范围和公开程度,保护其信息安全,最大限度维护受资助学生的隐私权。”[12]
3.深度挖掘学生资助系统功能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成长中得到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其在兴趣特长、表达能力、心理素质、人文素养、专业技能等方面都表现为弱势。”[13]因此,高校学生资助系统平台功能的开发应用不能仅满足于困难认定、信息录入、信息管理、资金发放等初级目标,还应拓展学生资助信息系统使用的深度和力度,通过开发平台+心理疏导、平台+学业指导、平台+技能培训等系统功能的使用,推进信息系统心理疏导、学业发展、技能培训、文化熏陶等特色板块的综合运用,提升学生资助信息化水平,增强资助育人效果。
2018年教育部学生资助工作中明确要求“推动学生资助数据库与学籍、就业指导等教育数据库,以及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数据库有效对接。”[14]为尽快实现系统共建,信息共享,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加强高校内部各部门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建设
高校在推进信息化、智慧化校园奋进之笔时,应遵循信息化建设上下一盘棋,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投资、统一管理,打通高校内部各信息系统之间的门户界限(资助系统、学籍系统、就业系统、后勤保障系统),实施统一身份认证,“一键界入,资源共享”,减少不必要的反复统计数据、重复认困等无意义工作,提高学生资助效率,切实为学生资助工作者“减负”。
2.加强高校学生资助系统与其他单位信息系统的兼容性建设
要解决不同信息系统的不兼容问题,就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从整体性视角出发,全面分析高校学生资助信息系统与就业系统、扶贫系统、民政系统等信息系统的用户权限模型、数据模型,业务模型和功能模型,根据高校学生资助信息化现状,设计出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和技术路线,并采用统一数据库设计、统一技术平台、统一管理权限、统一服务框架等信息技术,实现各部门数据对接和资源共享,避免学生资助实际操作过程中因资助负责人认定标准不统一、信息系统不兼容而出现资助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漏报、错报、瞒报。
信息素养是影响精准资助的内生变量,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核心要素,高校应积极作为,分类施策,因人施策,努力提高学生资助主客体的信息素养。
1.提高学生资助主体信息素养
首先,学生资助主体应客观地认识到自身对信息化技术的掌握还存在诸多不足,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于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积极学习信息技术,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工作能力,利用信息系统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其次,学生资助主体也要提高政治站位,主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法》《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学生资助相关政策文件,准确领会和把握资助工作的政治性、政策性和严肃性,及时更新学生资助工作理念,在实际工作中把好“三关”,资助信息审核关、资助信息发布关和资助工作宣传关,做到信息审核精准、信息发布精准、资助宣传精准。再次,高校积极作为,从资助工作全局性出发,主动为学生资助主体创造培训、交流和外出进修的机会,切实提高学生资助主体的信息素养。
2.提高学生资助客体信息素养
《行动计划》提出“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2]“制定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2]高校作为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最直接、最有效的前沿阵地,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加强信息素养培养,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完善教学大纲,把信息素养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范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培养和培训,避免或减少学生资助客体在险象丛生的信息环境里成为信息牺牲品。此外,高校还应该创新信息素养培养的载体和形式,构建课内课外一体化模式,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信息素养提升功能,全面优化学生资助客体信息素养。
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贯彻落实《规划》《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总体要求和整体部署,整体推进教育公平和高质量脱贫的重大举措。信息化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又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高校在资助工作中应坚持上下一盘棋资助理念,压实学生资助主体责任,保护受资助学生隐私,推进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提高学生资助主客体信息素养,让受资助学生享有更体面的资助,享受更高质量的受教育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