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实践及理论思考

2020-01-18 19:33刘丽丽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肺炎防控新冠

刘丽丽 何 兢

(哈尔滨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发现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均诊断为病毒性肺炎/肺部感染。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造成武汉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自疫情发生以来,全国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扎实做好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部署的各项任务,“充分发扬斗争精神,时刻保持战时状态,全力守护全国3800多万大学生的平安健康,保障了师生安全,维护了校园稳定。”[2]同时,高校师生充分发挥自身力量,利用专业知识、科学理念服务社会。3月初全国高校面临开学,在抗击疫情最吃紧的关键阶段,高校如何保障正常教学秩序,对青年学生进行舆情引导,心理疏导,激励他们以疫为鉴,励志勤学,涵养家国情怀,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共克时艰,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这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应对新冠肺炎的有效实践

1.疫情防控工作做“细”做“实”,思想政治工作做“暖”做“透”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各高校均把疫情防控作为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每日掌握教职工及学生健康情况,认真排查、分类汇总,实现“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并向主管部门报告。各高校辅导员第一时间与湖北籍学生联系,关心问候,询问体温成为“一日三餐”,嘘寒问暖成为“家常便饭”,关注动态成为“每日功课”。向学生传递了关心和暖心,让学校和家长感到安心。不仅把疫情防控工作做“细”做“实”,还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做“暖”做“透”,在一篇篇抗议网文中,一堂堂防疫“云班会”上,一个个战役“微活动”中,及时传达解读相关政策,要求学生坚持自律,做克己达人,生动讲述感人故事,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引导学生坚定制度自信、矢志报国奉献。在这特殊时期,各高校启用人工智能客服平台、“校园百事通”等为学生答疑解惑,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病毒阻隔了空间上的距离,但阻隔不了心灵上的互助共进,老师积极帮扶指导学生普遍关心的考研复试、就业创业、心理咨询、生涯规划、千方百计保障学生成长“不掉线”。

2.智慧战“疫”,利用高校科研力量为疫情防控助力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高校积极利用专业知识为疫情防控献力献智。理工学科努力探索以新科技为疫情防控助力,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社会计算与信息检索研究中心开发的一款实用工具——哈尔滨市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活动轨迹地图已正式上线,该工具不但能够显示哈尔滨市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所居住的小区,还能够按时间段清晰地显示患者曾经活动的地点,并给出每个患者的活动轨迹。目前该系统已投入使用。疫情当前,病毒灭活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哈尔滨工程大学联合旗下企业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捐赠一批杀菌率在99.6%以上的空气净化消毒设备驰援武汉。该设备此次紧急捐赠到前线,用于隔离区、理疗区、发热门诊及其他需要空气杀菌消毒的场所,能够快速、高效灭活。

人文学科则积极发挥其思政育人的主渠道作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组织专家通过网络平台讲授《瘟疫与人类历史》,通过回顾历史经验中的疫情挑战,共论人类社会应对方略,从社会的普遍关切出发,采取不同学科视角,征文考献,述往思来,为当前积极理性应对疫情提供知识智慧。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多位教师以访谈直播方式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送“瘟神”、除瘟疫的历史,厘清中国共产党防疫历史与抗“疫”必胜的内在逻辑,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利用多元网络授课平台,将思政课从“面对面”转向“键对键”,及时将疫情防控的素材转化为深刻而鲜活的教材,将“战疫思政课”作为检验和提升教学能力的磨刀石[3]。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组织教师录制战“疫”歌曲《我是党员不怕难》《我是天使我是兵》等献给生命线上的守护者,唱响抗疫一线党员先锋的嘹亮战歌,生动诠释广大党员干部的初心和使命。总之。各高校都积极利用自己的学科专业优势,在防“疫”战线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3.“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按照教育部《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各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精神,根据“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要求[4],各高校均制定相应方案以保障正常教学秩序、保障学生完成学业。大部分高校采取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在线课程建设资源和网络在线教学平台工具,比如中国大学MOOC、雨课堂、超星学习通、智慧树、腾讯课堂等和网络社交工具,如微信群、QQ群、钉钉等组织教学,既要保证能上线的不漏一人,又要保证特殊群体线下不少一个,为保障线上教学质量,各高校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参与培训,因课制宜,做到“一课一案”,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确保每节课教学有准备、内容有设计、管理有方法、课后有检验,力保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同质等效。还制定了网络异常情况的应急处理办法及对不能参加在线学习的学生进行帮扶的具体措施,该举措既是战“疫”应急之举,也是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方向,可做到学习、防控两不误。有些高校另辟蹊径,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提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能正常到校期间,不跟风开网课,鼓励本科生、研究生在家阅读与写作,让学生通过这段宝贵、难得的时光自我阅读、思考,“相对于以前的课堂教学可能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5]此举被誉为“全民网课潮”中的“一股清流”。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只要做到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均可实施。

二、高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理论思考

1.弘扬民族精神,挖掘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新资源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要聚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唱响人民赞歌,生动展示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的新实践、新业绩、新作为[6]。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党政军学民,东西南北中,紧急行动,全力奋战,广大医务人员、人民解放军冲锋在前,英勇奋战,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具体可以浓缩为两个字,“快”和“齐”,“快”即速度快,响应快,整改快;“齐”即落实齐,人心齐,意愿齐。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以最快速度关闭千万人口级别的城市;第二,第一时间抽调全国医疗力量驰援疫区。何谓第一时间,我们的首批医疗队在除夕夜已经出发,大年初一已经在武汉开始救治病患,何谓全国医疗力量,据国家卫健委2月29日公布的数据,全国已经派出了精锐医疗力量超过4.2亿人,其中投入重症救治工作的重症医护人员超过1.1万,接近全国重症医护人员的10%;第三,做全面动员,全国响应,高效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具体动员到什么程度,响应到什么层面?即从省、市、县、乡到街道、村庄,从街头的志愿者到小区的门岗;第四,实施硬核生产建设,10天火神山医院交付,总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设置床位1 000张,12天雷神山医院交付,建筑面积达到了8万平方米,可以容纳近1 600张病床;第五,对口资源持续“供血”,实施“一省包一市”策略,由此产生了“搬家式支援”“散装式支援”“天团式支援”等一些新名词;第六,全体国民听指挥,14亿国民患难与共,从个人、企业、公益机构到海内外华人自发参与,形成了基于社会化、专业化、技术化和网络化的系统协同。我们“举全国之力,团结一心,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经过艰苦努力,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变化。”[7]正所谓人民战“疫”靠人民,面对疫情,没有旁观者,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战士。白衣天使纷纷上书请缨,争先恐后驰援武汉,舍小家为大家,泪别亲人换来万家团圆。84岁钟南山再度出征,73岁的李兰娟临危赴难。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定宇隐瞒自己身患渐冻症的病情,顾不上照顾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入院的妻子,与时间赛跑、与生命赛跑,夜以继日投入抗击疫情工作。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带领全院医务人员顽强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竭尽全力保全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不幸感染殉职。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战“疫”英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楷模。还有奋战在各行各业的人们,警察、公务员、快递员、志愿者……他们舍身忘我,为大众谋福利的无私,迎难而上,为大众披荆斩棘的勇敢,无惧风险,被感染也接受的坦然,无畏牺牲,坚定终将胜利的担当,都是对爱国主义的最好诠释。疫情下的民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懂得“惺惺相惜”“守望相助”,我们不仅是在斗争,也是在以抽象的方式感受集体之爱。世卫组织的总干事谭德塞感叹道:“我一生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动员”,他高度肯定了中国最高领导人的抉择,高度肯定了中国方案、中国速度以及中国制度安排,他还多次指出,“中国把99%的病例都控制在中国境内,为世界各国防控创造了宝贵的窗口期。”[8]

高校应将在防疫抗疫过程中涌现的舍身忘我,迎难而上、无畏牺牲、共克时艰、勠力同心的爱国主义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着力通过颂扬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力量,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励使命担当,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凝聚奋进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2.加强舆情引导,营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

媒体技术的创新与变革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舆论环境,与传统媒体不同,当前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很明显的低准入性和高规模性,一旦出现热点事件,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参与讨论,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引起极大社会效应。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一时间成为舆论热点,主流媒体、自媒体、社交媒体实时、动态、持续播报,产生海量信息。其中,既有官方媒体的及时跟踪报道,也有民间媒体的监督问责,当然也不乏有些人在网上煽风点火,别有用心,企图引起社会恐慌。有些媒体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引起轰动,经常发布一些未经证实或哗众取宠的信息,更有些人随心所欲的发表评论,带有极强的个人主义色彩,造成对真相的曲解。信息的泥沙俱下和鱼目混杂,给舆情研判增加了难度,对疫情防控的科学实施,组织动员起到极大的阻碍和破坏作用。而大学生处于学校和社会的临界点,因自身社会经验和理性思辨能力的局限,对事件的判断容易碍于表面,热血冲动,极容易被居心不良者所利用。所以,高校要使用科学、合理、灵活的方式做好舆情引导工作,在海量信息中准确把脉舆情,在信息发酵前及时预警舆情,在信息迷雾中科学引导舆情。具体而言,第一,学校要加强对疫情重点信息进行解读的能力,力求使大学生对疫情的认识能够更加全面理智。引导大学生通过各级党政官方媒体,“学习强国”平台,“青年大学习”平台等正规可靠渠道,获取准确可信战“疫”信息,谣言猛于虎,但谣言止于智者,面对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引导大学生要用自己的智慧阻断谣言的传播路径,做到能识谣,不信谣、善辟谣,辨伪存真,弘扬正气。第二,生动讲好防疫抗疫故事、大力传播主流价值观,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大力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第三,鼓励大学生创作防疫抗疫优秀文艺作品,为英雄画像、为人民立传、为时代明德。以战“疫”为素材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加强爱国主义网络内容建设,广泛开展网上主题教育活动,制作推介体现战“疫”精神、适合网络传播的音频、短视频、网络文章、纪录片、微电影等,让爱国主义充盈网络空间。

3.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引导

在中国抗击新冠疫情形势继续积极向好的同时,国外新冠肺炎病例不断攀升,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携手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中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愿向其他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为世界经济稳定作出贡献。”[9]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休戚相关,疫情发生后,中国立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全面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信息沟通与经验交流,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各方的关切与声音,努力开展疫情防控的国际合作。当前,在中国尚未完全摆脱疫情的情况下,中国援他国之所急,助他国之所需,截至目前,中国已向伊朗、伊拉克、意大利等80多个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提供援助,共发布了7版源于中国面向世界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6版防控方案,并积极向需要援助的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专家团队[10]。并向日本、韩国等国提供口罩、药品、防护服等抗疫物资援助,地方政府积极行动起来,从一省包一市再到一省包一国,中国战“疫”的坚定信念和硬核力量,正跨越国界,连接人心,把正能量传递给世界,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的责任与担当,从未如此全面地展现在世界面前,同时也收获着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与尊重。

作为高校,我们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责任担当意识,我们是人类大家庭的一员,“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就决定了我们必将与世界各国人民共担风雨,守望相助,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

4.增强忧患意识,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危机意识教育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中国高速发展的时代,习惯于高唱凯歌,对忧患意识缺少自觉。《左传》有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如何使大学生培养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是现实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挑战。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的启示是:首先,教育大学生遵从自然法则。生态危机关乎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公共卫生防疫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必须上升到国家乃至全球战略层面。人类必须顺从自然,而不可违逆自然。反对逆天而行,主张天人一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宗旨。如果背弃自然法则,违背生命伦理,必招致自然铁腕的回敬[11]。我们应以此次抗击疫情为契机,教育大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效法自然,善待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视万物为友朋,引人类为同胞。其次,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情怀。培养大学生对国家、民族、人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主动进行社会参与,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现实社会的亲历参与,自觉担负起公民应有的贡献和使命,忠实于国家,服务于人民,奉献于人类。最后,引导大学生强化危机意识。要深入开展增强危机意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科学辨识风险,有效应对风险,要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做到居安思危、防患未然。

总之,面对抗击疫情这场人民战争,高校和社会各界一起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以守土有责的担当精神接受“疫情大考”,在疫情防控前期,各高校均进行了有效实践,大学生群体尽己所能,主动请缨到防控一线志愿服务,为这场阻击战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目前,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阶段,高校也“课”不容缓,一方面,继续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另一方面,全力保障特殊时期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保障教学“小课堂”与战“疫”大课堂相结合。此外,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应以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为契机,实现战“疫”育人。此次防疫抗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开放式、体验式的中国制度自信公开课和文化自信公开课。范围广,触及每一个中国人,时间短,目前持续两个来月,可能还会延续一些时间,强度大,震撼每个敬畏生命者的心灵。经过此次战“疫”洗礼,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将会发生一定变化,对诚实、善良、正直、公正、爱心、勇敢的强烈追求,对国家、民族的无限热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切体会,对自然的高度敬畏、对生命的格外珍重,对知识的分外渴求,对英雄的更加崇拜。高校应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创新思政工作,挖掘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资源;加强舆论引导,营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加强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引导;增强忧患意识,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危机意识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人类的共同发展繁荣培养更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肺炎防控新冠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四)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新冠疫苗怎么打?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聚焦新冠肺炎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