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 敏 疏仁华
(铜陵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大多立足于第二产业基础之上,以资源开采和加工为支柱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中占比较低,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占比更是微乎其微,有些资源型城市甚至未曾有过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业。
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资源型城市逐渐转变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转型任务艰巨并且刻不容缓。作为绿色、经济、惠民的旅游产业,关联度高、综合性强、产业链长,有明显的经济带动效果,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积极转型进程中有效的替代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1]。
旅游业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进程中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类城市的旅游业也普遍存在着产业结构失衡、生态环境条件薄弱、城市形象不佳、招商引资困难、配套设施不完善、人力资源匮乏等问题,已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资源枯竭型城市最初都建立了以原材料开采、加工和输出为中心的产业结构体系,形成了一条关联度高、依赖性强的产业链。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传统的主导产业趋于老化,产业结构调整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产业比例和结构的严重失调,直接造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局面。新兴主导产业在这类城市中发育很差或者基本缺失,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势在必行,且任重道远。
对资源的长期开采和加工给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严重的环境污染给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诸多困扰。从生态环境角度来看,资源型城市已不再宜居。在资源尚未枯竭前,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容易掩盖背后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就会从幕后走向台前,步入人们的视野,引起社会的关注。资源枯竭型城市普遍有较为丰富工业遗产,这些遗产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兴衰历程,已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但这类城市对工业遗产的态度多为关闭和拆除,直接导致了很多工业遗产的毁坏、遗弃甚至消失。
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和深厚的人文底蕴都是一个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体系较为脆弱、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对工业遗产的开发、保护、管理和利用力度又严重不足,造成了旅游业发展基础差的局面。
资源枯竭型城市大都为重工业城市,多数经历了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过程,久而久之便被贴上了“脏、乱、差”的标签,叠加媒体对这类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负面报道,造成了社会公众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形象不佳的刻板印象,对旅游业的发展极为不利[2]。
然而生态环境的恢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难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成效,短期内改善、提升资源枯竭型城市形象,进而打破社会公众对这类城市的刻板印象难度极大。
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初期主要配套设施的设计和使用都有为第二产业服务的共同目的,直接导致了这类城市在转型初期存在着道路状况较差、出行不便,景区餐饮、医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难以满足游客的最基本需求。
旅游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规模大且投资回报的周期较长,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中很多部分是要靠当地政府和社会进行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差、配套设施长期缺位会增加投资人的投资顾虑,加大招商引资的难度。
一方面,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支柱是资源开采和加工行业,且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员工的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要求普遍不高,大部分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知识结构较为单一,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自然环境、配套设施、发展空间方面与其他城市存在着较大的竞争劣势,导致这类城市在人才引进方面举步维艰。优秀人才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引进难度大,当地旅游业的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意识不强,对从业人员的培养力度也严重欠缺,这种情况抑制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创新发展的活力,对环境创新、文化创新造成诸多障碍,进而导致这类城市转型过程中旅游业出现创新发展难的困境。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城市规划和布局主要是服务于第二产业,城市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均围绕着第二产业分布,对旅游业的规划明显欠缺。另外,这类城市现阶段面临较大的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的压力,财政负荷较重,难以包揽旅游业发展的投资和建设任务,旅游业发展主要依靠社会资本和招商引资,政府主要负责市场引导和监管,容易造成旅游业规划整体性不足的问题。
由于大部分景点是由社会资本进行建设的,部分地区的景点建设同质化严重,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资源浪费,景点之间联动效应缺失,难以达到协同发展的效果,体现了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业整体规划的缺失,不利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定位不清晰,凸显地方特色文化的工业遗产开发不足、利用率低,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不利于打造城市特色旅游品牌[3]。
大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发展初期都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而旅游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优质环境和生态基础上,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要推进环境的整治和生态的恢复。
一是要谋划经济结构转型,及时淘汰落后产能,关停重污染企业,积极引入高精尖行业,使原来粗放、低效、高耗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向集约、高效、低碳的方向转变,及时降低高污染产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二是加大对企业违法偷排的惩处力度,大幅增加企业违法成本,使企业不敢违法破坏生态环境,不愿违法破坏生态环境,同时,要提高社会公众和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建立起全民、全方位、全时空的环境保护监督机制;三是要逐步治理和修复已经造成破坏的生态环境,使资源枯竭型城市环境逐渐达到宜居的标准,成为社会公众愿意前往、期待前往的理想旅游目的地。长期以高污染的重工业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导致资源枯竭型城市在社会公众心中留下了“脏、乱、差”的刻板印象,想要打破这一刻板印象,绝非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旅游经济是典型的品牌经济和知名度经济,资源枯竭型城市必须及时构建一个清晰、可感知的城市旅游品牌,在此基础上形成统一的、鲜明的旅游形象,进而逐步打破公众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刻板印象,树立起生态宜居的城市新形象。
社会资本参与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产业的建设,的确缓解了政府本就捉襟见肘的资金压力,但如果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性规划缺失,就会直接造成旅游开发规模小、竞争力弱、力量分散、旅游体验差的局面,导致资源枯型城市旅游业发展缺乏持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要加强整体规划,在引入社会资本的同时,提升政府的规划引导作用,进行资源整合,建立景点之间的联动效应,实现协同发展的局面,挖掘极具核心竞争力的特色旅游产品,进而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工业遗产丰富,工业文化底蕴深厚,工业产品琳琅满目,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绝大部分工业遗存由于拆卸搬迁成本高等原因处于闲置、荒废的状态,工业遗产作为旅游资源的挖掘和开发水平还有待提高,大量的工业遗产为废弃,浪费严重。工业遗产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4]。随着社会的发展,废弃的矿山、矿坑、厂房等工业遗迹逐渐受到旅游消费者的追捧。在这一背景下,资源枯竭型城市应积极开展工业遗产的宣传、引入社会资本对工业遗产进行开发和保护,提高公众对工业文化的认知,建立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目前,资源枯竭城市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已有了成功的先例,如德国鲁尔传统工业区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德国弗尔克林钢铁工厂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英国铁桥峡谷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辽宁的阜新模式等。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作为支撑。长期以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城市规划和布局大多以重工业为中心,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也大都围绕工业中心而展开。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传统型旅游资源大多分布于城市环境较好的非工业中心区域,这些区域的基础设施薄弱,配套设施不完善,部分地区的配套设施设置缺失。这些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需提升景点建设、交通出行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强餐饮、住宿、医疗等配套服务的水平,提升配套设施规模、加强配套服务管理,在提升景区接待能力的同时,切实保证游客的旅游消费满意度。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工业遗产丰富,但很多工业遗产的开发和保护力度不足,甚至遭到了遗弃和破坏。想要将工业遗产作为新兴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需加强对这类资源的修复和保护,使其具备作为旅游景点的功能。另外,在城市经济结构转型进程中,原本服务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配套设施,已无法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利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升级配套设施和服务水平迫在眉睫。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雄厚的资金支持,但单纯依靠本就不宽裕的政府财政资金,难以满足旅游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在这一背景下,拓展旅游业发展的融资渠道十分必要。
一是抓住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机,制订旅游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从税收减免、人才激励等方面调动社会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二是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切实保障旅游品牌的打造与宣传、旅游人才的培养和旅游产品的开发;三是打破行业和行政壁垒,创新融资模式,采用PPP模式或BOT-PPP相结合的模式,既解决旅游开发企业的资金需求,又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同时,还有助于提高景区建设与管理的效率。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优秀的旅游专业人才,但这类人才在资源枯竭型城市中缺口较大,短期内难以满足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拓展获取专业人才的渠道,进而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对外积极开展联系,提升人才引进力度。从国内外高校中引进旅游专业人才优秀毕业生,从同类型城市和大型旅游企业中引进经验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管理人才。在做好人才引进的同时,要制订相应的激励措施,进而留住人才,保障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一是对内丰富培训形式,盘活现有的存量人力资源。积极与职业教育进行对接,针对现有的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一线从业人员,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职业教育;二是聘请域外专业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旅游从业人员,为本市旅游从业人员开展主题讲座或专题培训等;三是搭建平台,分批次将旅游管理人员送入高校深造、企业调研,积极提升旅游管理者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深度。
旅游业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转型进程起重要作用,并且空间巨大,通过解决产业发展困难和创新产业发展路径,旅游业必将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