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跃莲
(河南科技学院 新科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学生资助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事关脱贫攻坚成效和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学生资助工作的基本目标,但助困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即激励学生学会自食其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物质资助与育人有效结合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2018年3月,课题组通过问卷星对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在校生进行了“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问卷”随机调查,共3017名学生参与了调查。在调查分析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不断创新资助育人的新途径,积极探索资助育人的新载体,努力挖掘资助工作在育人中的新作用,逐渐形成了“四自”即“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资助育人模式,以期真正达到自我解困的终极目标。
“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实现每个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物质上的匮乏虽让他们的发展受到诸多限制,但他们同样需要个人发展,甚至是更大的发展,不仅要培养个人的劳动能力以备将来自食其力,还需学会处理好各种关系,全面提升其综合素养。因此,我们所应追求的是“从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缺乏个性,走向以个人主体的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2]只有这样,困难学生才能掌握最终解困的根本技能。
国家不断完善资助体系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解决学生一时的困难,而是激励学生学会自食其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高校资助育人是指高等学校根据国家政策法规的要求,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施行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相结合的多重资助模式,[3]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开阔思维拓宽视野,主动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做到励志感恩坚守诚信,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从而达到育人的效果。
“四自”教育中,自我管理是基础,自我服务是手段,自我教育是目标,自我监督是保障,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缺一不可的,只有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资助育人的目标。原来的学生工作基本是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辅的被动接受式教育,而“四自”教育则倡导以学生为核心,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辅助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我总结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四自”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体现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全过程,是实现高校资助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四自能力”,培养受助学生的自理、自育、自立、自律理念,才能使他们成为自我发展的掌舵者。
在繁杂的事务工作中,要将资助育人工作做好,简单的口号宣传是不行的,流于形式的完成任务也是不行的,构建规范系统的资助育人工作机制必不可少。资助育人工作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计划,学校应从工作目标、育人理念、决策思路、具体举措、评估激励、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将资助育人工作细化,为进一步落实落地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学校每年对各系的资助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是很好的举措,做得好还会得到一定的奖励,这有助于提高一线工作者的积极性。但是工作是否落实落细落地也不能仅仅依指标而定,关键还是要看学生的“四自能力”是否得到提升,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积极主动、勇于创新、心怀感恩、敢于担当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目前学校勤工助学岗位类型的单一现状,使得很多学生认为勤工助学就是打扫卫生、分发钥匙、送送资料等事情,甚至有的学生觉得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还看不起那些任劳任怨的学生。学校应该多关注勤工助学学生工作情况,多挖掘勤工助学正能量,做好正面宣传,引导学生向身边的劳动之星看齐,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要积极拓宽勤工助学岗位,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个人特长,提供多层次的岗位类型,组织各类相关技能培训,适应学生个性需求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工作技能。从调查结果看,当被问及“您认为哪种帮扶形式对困难生最有效”时,40.87%的学生认为是技能培训,35.27%的学生认为是经济资助,15.64%的学生认为是心理辅导,8.22%的学生认为是学习指导。不难发现,学生把技能培训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比如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实训班”,这种培训就很受学生欢迎。此外,学校还可以加强对外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宽勤工助学渠道,让学生在社会的大环境中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资助育人工作的核心是学生,老师起着“辅”和“导”的作用,因此调动受助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每学期组织的家访活动,通过家校沟通,让学生和家长感受到学校的关心与温暖;辅导员坚持每天走进宿舍、走进课堂,不定期与困难学生谈心谈话了解学生情况。这些都是很好的育人方式,为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奠定了基础。此外,学校可以统筹协调,在学生干部中设置一定的困难生比例,让他们主动参与学生事务管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是非常关键的引导期,各系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困难生的思想引导,鼓励困难生迈出第一步,参与班委、学生会及其他学生组织的竞选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困难生骨干,为他们提供更多锻炼的平台,这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带动其他困难生共同进步。
学校积极探索学生“四自”教育途径,开拓创新,以指导教师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其中困难学生占一定比例,为学生提供科研项目研究机会。比如,每年开展的大学生“百农英才”创新项目,涉及小创作、小设计、文学、艺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创新性研究等方方面面。此外,管理系辅导员与学生共同申报新乡市社科联重点调研课题,主题涉及“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对策研究”“当前大学生恋爱问题及对策研究”等;机械系辅导员申报的“大学生‘四自’教育管理模式探索”被列为学校辅导员工作特色项目。实践证明,鼓励、引导和资助大学生积极地参与科学研究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扩宽学生知识面,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锻炼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正确的科学态度。
在参与“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问卷”随机调查的学生中,困难生比例占40.8%。根据调查结果,当被问及“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各类比赛活动、公益活动等,能够缓解困难生的自卑孤僻状态,增强其感恩意识,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时,47.2%的困难生表示非常赞同,45%的困难生表示比较赞同。当被问及“您参加志愿服务或公益活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88.95%的困难生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尽我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84.32%的困难生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由此可见,积极开拓创新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资助育人目标的有效平台。
为克服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平台存在的短板,学校制定学生“第二课堂”成绩积分制度,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各类社团的作用,完善组织架构,从院至系,吸收更多的困难生参与其中,调动他们的主体性。学生自发组织了义务维修、支教、看望孤寡老人、随手扶单车、文明督导、绿色环保、公益文化进社区等各类志愿活动和实践活动。此外,学校还积极联络校外实践育人基地,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多支社会实践团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工部学生工作助理中心组建的“传爱心火炬,筑我中国梦”支教团队连续三年获得全国百强实践团队荣誉,学校还被授予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志愿者最佳合作单位。这些活动都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激励和鼓舞,学生在活动中不仅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增加了社会阅历,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还更坚定了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决心和信心。
榜样引领工程通过寻找身边的榜样,引领学生构筑成长的梦想,树立奋斗目标,找到前进的动力、路径和坐标,主动造就自我。学校“四自”资助育人的效果不是短期就能显现的,“全程跟踪”就是从学生在校到学生毕业后,持续跟踪调查回访,形成良性循环的结果反馈机制。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应注重从困难生中挖掘勤工助学先进个人、诚信自强之星等优秀学生,充分利用媒体宣传正能量,激发身边示范效应。学生毕业以后,要继续关注困难生的发展,挖掘优秀典型,请他们回母校给在校的学生作励志报告,讲述他们的奋斗历程;同时收集他们对学校资助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不断完善资助育人模式。[4]这种“全程跟踪”式榜样引领作用,可以起到生与生之间的传帮带效应,更有助于激发学生斗志,锻造学生向上向善的品格,强化学生责任担当意识。
学校应将资助育人工作作为学生日常工作的一项长项工作来抓,因为资助育人效果直接影响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每年的困难生数量基本占到了学校全体在校生的三分之一,通过构建“四自”资助育人模式,切实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效,学校能为困难学生打造一个“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帮扶体系,使他们健康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所作为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