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航海类高校“原理”课的创新建设研究

2020-01-18 18:15李文娟
航海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航海理论课原理

李文娟

(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一、引言

当前由于领土争端、海洋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的存在,全球海洋治理面临巨大压力,呼唤国际合作、共享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国际共识。2019年4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青岛会见应邀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外方代表团团长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一理念将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行有机结合、融合创新,既是应对日益严重的海洋治理问题的中国方案,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海洋文明的继承与发展。“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对于整个人类文明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应当予以充分表达。但文献检索显示,现有的相关文献多为政策宣传、新闻介绍等,且数量也极为有限。为了将“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大限度地内化于心,需要继续拓展该理念的话语场域,创新表达方式,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语宣传场域。尤其是航海类高校承担着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输送专业人才的重要历史任务,如何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拓展“海洋命运共同体”的话语表达场域,强化当代大学生的海洋意识,推广海洋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是本文写作的问题意识所在。本文将就航海类高校如何将“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以下简称“原理”课),从构建新场域、探索新形式、搭建新平台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二、“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与时代意义

习近平指出:“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接成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海洋的和平安宁关乎世界各国安危和利益,需要共同维护,倍加珍惜。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和平,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坚定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倡导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中国军队始终高举合作共赢旗帜,致力于营造平等互信、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1]“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基于中国自身发展和世界发展的总趋势,针对海洋治理问题所提出的新思想和新方案,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

1.“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

(1)以“共同命运”为核心理念。海洋在人类发展史上发挥着孕育生命、联通世界、促进发展的巨大作用。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和世界的持久和平离不开海洋。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已是全球共识,零和博弈的旧思维早已为追求正义的国家所摒弃,取而代之的则是要践行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加强国际合作,营造合作共赢的海洋治理新局面。

(2)以“人海和谐”为最终目标。建设和平海洋、和谐海洋、美丽海洋,不仅要求人类能在海洋和谐相处,还要求人与海洋之间和谐相处。因此,要“把人类与海洋视为一个整体,激发全球海洋治理主体在关注自身利益的同时,更加关注人类整体利益和海洋的健康发展,解决好工业文明造成的人海矛盾,实现人与海洋和谐共存”。[2]

(3)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要求各国坚持合作共赢、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坚持平等协商解决海洋争端,共同维护海洋和平安宁。各国都负有维护海洋和平的责任和义务,应当携手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逐渐消解分歧,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共同增进海洋福祉,形成海洋治理新局面。

2.“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义

(1)“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海洋建设思想发展的最高境界。海洋领域广袤,能够提供丰富的资源,且对于全球气候以及联通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21世纪被称为“海洋的世纪”,正确认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成为这个世纪人类的重要任务。2009年,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庆典上,胡锦涛提出了建设“和谐海洋”的战略目标,重视海洋科技,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并倡导以和平方式解决海洋领土争端,标志着中国将互利共赢的和谐理念推向了海洋。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并在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陆海统筹,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壮大海洋经济,改善海洋生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但是,海洋作为人类共同的家园,仅靠一国之力无法真正实现海洋福祉。在“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指导方针下,中国从国家利益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加强海洋国际合作,共同建设和平之海、合作之海、共赢之海。2019年习近平首次提出了“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一方面加强海上互联互通,推动蓝色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加强海洋文化交流,建立新型海洋治理制度,实现海洋的长久和平和可持续发展。“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将海洋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建设等有机融合在一起,是习近平对我国海洋强国发展战略的丰富和拓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海洋战略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了历史性的新跨越和深刻变革,为建立世界海洋新秩序指明了方向”。[3]所以,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的战略抉择,是实现中国海洋强国梦、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海洋领域的深化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针对人类未来发展所提出的科学理论体系。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海洋命运共同体”,经历了一个由一般到具体的发展过程,是思想的演进和深化。“海洋命运共同体”由于兼具“海洋”和“命运共同体”两大范畴,因而也就具有了两方面的鲜明特征:一方面,“海洋命运共同体”作为命运共同体家族的一员,具备这个家族的共同特征,反映了当今世界人类命运发展的普遍性,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思想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扩展到海洋领域,凸显了21世纪海洋的战略地位,反映了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习近平提出的海洋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根本的指导性、全面的开放性,反映了当今世界海洋发展的时代属性、特点规律和实践意义,为中国与世界各国正确地认识和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海洋困境难题指明了方向;为各国解决全球范围内海洋建设、海洋治理和海洋发展等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4]“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成为全球共识,它的构建将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体系,大大推动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

三、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话语表达的新场域:融入航海类高校“原理”课

将“海洋命运共同体”融入航海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加强海洋强国意识培育,既是讲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必然要求,又是航海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办学特色相结合的使命使然。

1.“海洋命运共同体”融入“原理”课教学是讲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必然要求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海洋历来是各国展开激烈争夺的蓝色战场。历史早已证明,海洋权的兴衰与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有着密切联系。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但同时由此引发的国际争端也越来越多。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有效维护海洋权益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面临的海洋安全问题和外交挑战也更加严峻和复杂。基于此,习近平于2019年在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倡议凝聚世界各国的智慧和力量,解决海洋争议,建设和谐海洋。

“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现途径。它旨在把“人类与海洋视为一个整体,注重寻求人类共性,来调整人与人、人与海洋的关系,它能够激发全球海洋治理主体在关注自身利益的同时,更加关注人类整体利益和海洋的健康发展,解决好工业文明造成的人海矛盾,实现人与海洋和谐共存。”[5]由此可见,“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针对新时代的海洋治理提出的一项宏伟蓝图,是基于中国自身发展和世界共同发展做出的一项科学构想,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这一理念为实现全球海洋科学治理、人类与海洋和谐共存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对于维护海洋安全、共同增进海洋福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因此“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和重要内容之一”[6],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最新部分。“原理”课以全面准确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教学主旨,因此需要对“海洋命运共同体”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理论成果进行阐释。

2.“海洋命运共同体”融入“原理”课是航海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展的内在需要

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在积极探索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新路径。“原理”课程旨在通过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为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进行了重新修订。新教材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也对“原理”课教学提出了改革与创新的新要求。

在各门思政课中,“原理”课的思辨性和学理性最强。理论性的内容是“原理”课必须要去阐释的,目前各高校一般都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进行讲授。但是当今大学生处于各种新媒体技术的裹挟中,喜欢娱乐化和生活化的交流方式,大学生的主体诉求与刻板的授课形式之间形成了矛盾。大多数学生会认为“原理”课程远离现实、远离生活,只是空洞的说教,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导致课程难以入脑入心。有效解决这一困境的根本途径是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坚决杜绝“一刀切”现象。航海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对象是未来的航海类人才,学生的关注点离不开海洋,因此提升教学有效性就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一最大特色,从学生的专业特色和关注领域来切入课堂教学,将“海洋命运共同体”引入“原理”课堂。从海洋强国、海洋文化、海洋生态保护的角度来阐释深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航海类高校“原理”课改革创新的一条有效路径,能够提升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提高航海类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

四、探索“海洋命运共同体”融入“原理”课的新形式:建立有海洋特色的教学体系

“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涉及维护海洋和平、增进海洋福祉、保护海洋生态、平等协商解决分歧等方面,是建设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实现路径。“原理”课作为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应成为航海类高校“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专题教学指南,对“海洋命运共同体”融入航海类高校“原理”课作如下探索。

1.丰富海洋素材,支撑“原理”课教学

2016年3月8日,国家海洋局、教育部和文化部联合印发《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增强海洋基础知识教育,确保海洋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航海类高校作为输送海洋专业人才的特色院校,应当在海洋文化教育中起到引领作用,率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进行改革,突出海洋文化特色,实现课程教育与办学特色、专业特色的紧密结合。

根据笔者对航海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调查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特色的贴合度严重不足。多数教师从未根据学生专业特色和生源水平进行相应的授课调整,而是同样的课件长期通用、全校覆盖。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无法在“原理”课的课堂上捕捉到自己的兴趣点,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处于不相干的两条平行线上,无法产生交集。长此以往,学生对“原理”课形成心理预期和定型,认为这是一门枯燥、空洞的说教,严重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同度。所以,航海类高校“原理”课必须根据航海类学生的专业特色和兴趣点,丰富海洋素材,突出海洋文化,从而将“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原理”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海洋素材的搜索和融入主要由教师来完成。教师在课堂上的海洋特色话语能够迅速改变学生对“原理”课的刻板印象,拉近师生距离。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上,海洋素材的筛选也是增强课程吸引力和认同度的有效方式。这样既做到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阐释与解读,也能通过海洋特色的彰显来提高大学生的海洋意识,为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出困境、实现创新发展的改革路径。

2.强化海洋意识,融入专题教学

将“海洋命运共同体”融入“原理”课教学,不能仅作形式上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切实落实到内容上。这就要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根本前提下,对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进行理论上的解读和专题教学设计。

首先,唯物辩证法是“原理”课的重要内容,对人们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在这部分的课程教授中可以将人类认识和开发海洋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实践作为重要案例,增强航海类学生的海洋意识,深入理解“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海洋命运共同体”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力求实现人类与海洋和谐共存、共同增进海洋福祉这一最终目标。所以海洋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海洋安全和外交挑战、海洋治理困境等素材可以在讲授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联系观点、发展观点的时候予以引入,以海洋相关案例为契机来讲授“唯物辩证法”。

其次,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认识论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部分。在讲授这些专题时,可以采取视频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观看中国在海洋生态保护方面面临的危机和取得的成就,通过问题链的形式逐步引入对科学实践观的聚焦。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今后可以为海洋生态保护做出哪些贡献,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科学和真理的追求,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自觉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再次,在经济全球化专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机遇与挑战。非航海类高校的“原理”在讲授此部分内容时,往往侧重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阐释。航海类高校可以据此进一步聚焦,遵循学生兴趣,突出海洋特色,以“海洋命运共同体”来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可以通过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的介绍,让航海类学生深刻感受到海洋的经济全球化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海洋环境的恶化来感受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巨大压力,通过“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来感受中国在引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所贡献的智慧方案等。

五、搭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融入“原理”课的新平台:打造立体化教学实践

航海类高校有着其他高校不可比拟的海洋文化特色资源,因此有条件地搭建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社会实践课堂为辅的立体化思政课教学平台。

1.把握学生专业特色,充分利用实践学时

随着现代融媒体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高校“原理”课教学面临巨大挑战。“原理”课理论深奥、体系庞大,但是学时有限,因此传统的授课多以理论宣讲和课堂“漫灌”为主要形式。就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的调研结果发现,相比其他几门高校思政课,“原理”课是最难实现改革的。如各高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与大学生的生活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联系更加容易,可以采用红歌、情景剧等形式进行多种教学模式的创新。而“原理”课的讲授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等深奥理论的阐释上,在“接地气”这一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当今新媒体技术营造了一个个性、多元、生活化的话语环境,大学生对“原理”课形成了自己的主体诉求,所以“原理”课的讲授不能一直站在高台上,必须寻求形式的突破,改变现实中传统意义上的“漫灌”模式,正确实现“漫灌”与精准“滴灌”的有机结合。

航海类高校“原理”课的精准“滴灌”要充分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来发掘他们的兴趣点,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因此加强与海洋相关的社会实践,增设走近海洋、亲历海洋的实践课时就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组织参观、历史考证等形式来认识海洋文化,通过访问调查等形式了解海权纠纷,通过社会调研等形式来认识海洋生态等。海洋知识、海洋案例、海洋意识等进入“原理”课堂,将会大大增强“原理”课的丰富性,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入脑入心。

2.把握学生身心特征,积极优化教学手段

目前“原理”课讲授多以教师采用PPT辅助教学为主要方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不够灵活。航海类高校的“原理”课改革应在牢牢把握住授课对象身心特征的前提下进行创新。首先要掌握授课对象的身心特征。当代高校“原理”课授课对象是“00”后,他们出生在国家繁荣、社会稳定、家庭富裕的时代中,以凸显自我、追求个性为主要特征,同时他们又精通互联网文化,深受微文化熏陶,热衷于将一切娱乐化与生活化。这时候如果教师还一味使用僵化老套的教学模式,就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实效将大打折扣。其次要掌握授课对象的专业特征。航海类高校的大学生是未来海洋强国建设的专业人员,因此 “原理”课必须要在考虑学生身心特征的同时兼顾他们的专业特色。只有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专业特色,才能将高度抽象的理论课变成一门学生感兴趣的活课。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教师的要求除了专业理论基本功要扎实之外,还必须能够灵活掌握各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如在当今社会人人无法摆脱手机诱惑的情况下,积极学习雨课堂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将手机由听课的干扰变成听课的助力;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平台,录制或者选取国家精品慕课,让航海类高校学生感受名校名师的授课风采;更新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内容的设计,全方位地对提升“原理”课教学有效性进行创新。

3.融合校园文化平台,全面打造特色课堂

航海类高校海洋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原理”课可以充分结合适合的海洋文化活动,例如在海洋文化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读书月等活动进行中,可以有选择地组织学生观摩,之后回到课堂进行与理论相结合的课堂展示。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来打造“海洋强国”“和谐海洋”“美丽海洋”“我的海洋梦”等第二课堂,改变“原理”课千篇一律的理论讲授模式,破解学生不爱听课的学习困境。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航海类高校可以依托教学实习船、模拟船舱等打造“流动的原理课”,将“原理”课堂搬至船上,使学生更为直观地在船上接受以海洋文化为切入点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既触摸到鲜活的海洋,又加深了理论认识。

六、结语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八个相统一”,要求思政课改革创新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亲和力。“海洋命运共同体”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航海类高校“原理”课改革提供了一个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新契机,能够帮助“原理”课尽快走出现实困境。本文就“海洋命运共同体”融入航海类高校“原理”课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讨,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把握住一个分寸,那就是提升亲和力虽然是目前“原理”课改革创新的主要关注点,但是学理和理论分析必须永远排在第一位,切记不可为了迎合学生心理,一味喧“学生兴趣”之宾而夺“思想理论”之主。航海类高校的“原理”课改革必须把握住这个原则,在增强思想性和理论性的前提下,辅助以各种有效途径提升教学针对性和亲和力。

猜你喜欢
航海理论课原理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包络解调原理的低转速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断水三天的航海人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大航海争霸
航海博物馆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航海之梦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