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玉成 邓少华
(内蒙古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导向,经济新常态对畜牧业提出向纵深发展的内在要求。拓展畜牧业发展空间、拓宽畜牧业经济发展渠道、优化畜牧业发展质量、提高畜牧业发展效益成为了各级经济部门亟待应对解决的课题。锡林郭勒草原位于内蒙古中部,草原占地总面积19.7万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面积18万平方公里,约占自治区草原面积的1/4。受降水量影响,由西向东依次为荒漠半荒漠草原(16%)、沙地植被(33.6%)、典型草原(34.5%)、草甸草原(15.9%)。随着生态破坏和牧民经济利益的发展矛盾进一步激化,产生了锡林郭勒盟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和优化发展的理论与现实需求。而内蒙古被定位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对锡林郭勒盟畜牧业发展提出了绿色可循环的政策要求。
现代畜牧业发展迅速,“减羊增牛”措施取得显著成果。2019年度锡林郭勒盟牲畜存栏数1 297.71万头(只),比上年下降3.2%。其中,羊存栏1 108.96万只,下降5.4%;牛存栏160万头,增长17.6%;猪存栏3.77万口,下降45.4%。新引进优质良种肉牛15 674头,安格斯等高端肉牛养殖规模达到6万头,居全区首位。农牧业生产组织化、集约化、产业化实现新提高,标准化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牧场分别达到875个和1 022个,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牧民在转变生产方式、提高养殖效益中得到了实惠[1]。
畜产品深加工取得了一定成果。部分企业不再从事传统畜产品的生产加工,而是着眼于研究畜产品的深加工。这些企业在提升农畜产品附加值、向下延伸产业链条、价值链提升与丰富畜产品的多样性等方面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位于锡林郭勒东乌旗的悦艺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依托锡林郭勒东乌珠穆沁大草原,采用当地独特的纯天然无污染“天下第一羊”为原料,同时引进国际先进纳米技术,加工生产出活体羊胚胎粉、活体冻干羊胚胎等健康产品;用羊骨作为食用骨粉原料,用羊胚胎提取的羊胎素原液作为化妆品原料;用羊肝做生物制药的原料,实现了价值增值。中蕴马产业以蒙古马精神打造企业文化,开发马奶饮料制品,以及孕马血清、马骨胶片等医疗用品,实现了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价值链的提升。
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加强。锡林郭勒盟现有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2家,其中国家级3家、自治区级42家、盟级67家,并且创建了30个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其中正蓝旗顺鑫鑫源牧业公司建成年加工7万头肉牛生产线,年出栏育肥牛超过5 000头,并获批国家级标准化示范牧场;太仆寺旗五丰牧业公司肉牛育肥场已投入使用;正镶白旗额尔敦塔拉牛业年育肥项目已竣工,月盛斋肉牛育肥项目一期完工。通过企业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提高良种率和科技含量,有效地拓宽了牧民的增收渠道[2]。
标准化规模养殖牧场效益低下,对牧民舍饲圈养示范带动作用小;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较弱,增值效益不足;公司+牧户养殖组织化程度低,牧企与牧户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牧户在分享收益时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信息闭塞,对于外部市场变化信息获取存在滞后性,在“小农产”与“大市场”对接中存在着诸多阻碍。出栏牲畜一般以卖给上门收购商贩为主,牧户与市场的联结不紧密,牧民碎片化的生产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组织化程度低,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一是随着草原生态红线的划分和部分地区禁牧政策的实施,舍饲育肥成为了畜牧业发展方向的必然选择,与传统以放牧形式为主的生产经营方式相比,较高的补饲成本使得生产性投入的增加成为必然。二是牧区的生产经营与降水息息相关,“靠天吃饭”的发展理念使得牧民的持续增收效果并不明显,可持续改善生活的经济能力不足。三是牧区的经营成本持续增加。基于现代化养殖技术的推广和配套设施的改善,交通工具的广泛使用和网络的大部分覆盖,在提升效益改善生活水准的同时,也增加了牧民的经营成本[3]。四是牧区的基础设施覆盖不足,户厕覆盖率较低,农区户厕所改造竣工率仅为28%,机械化饲喂、清圈等机械化率不足10%①。
主要表现在:目前企业的信用体系还未建立。由于畜牧产品加工企业其季节性特点,拥有的固定资产较少,难以匹配传统银行的信用考核体制,经常出现企业和基地建设资金紧缺,扶持企业贷款额度小、期限短,造成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多数企业改扩建设项目难以进行,基地建设进展缓慢;加工生产开工不足,大部分牛羊以活畜出售,产品未能得到加工增值。其中东乌旗的4家屠宰加工企业因资金链断裂,于2020年上半年破产②。个体牧户的信贷资质难以估量,生产经营的资金大多以自筹的方式为来源,一般较难获得信贷资金的支持。对于生产经营资金不足的问题亟待市场与政府发挥作用。
牧区牧民的经济效益同环境保护矛盾依旧突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部分旗县已经达到上限,而最新提出的政策要求中,须严守62.35%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③。在锡林郭勒盟草原上,一是由于牧民依然以传统粗放式的生产方式经营[4],缺乏可持续发展理念。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超载过牧,面对牛羊肉价格的持续上升,生态奖补政策想要达到的减畜效果难以实现。2018年阿巴嘎旗冷季超载率在10%左右,一些牧户超载率达40%[4]。二是资源的无节制开采。矿山分布于草原上,大力发展能源工业,致使脆弱的草原生态沙化、退化、盐碱化进一步严重,加之水土流失和风沙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草原植物的多样性遭到破坏,草原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提升优质畜产品规模化生产水平,提高绿色化、科技化技术应用率,进一步促进优质畜产品与市场对接。加强牲畜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提升动物疫病管理水平,加快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和检测系统,完善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和运行管理。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建设,实现优质畜产品和畜牧业生产投入品来源可追溯。
针对目前全盟畜产品加工企业多而不精、各自为营的产业现状,应按照政府主导,企业牵头,牧民配合的原则,发动各方力量建设区域特色鲜明、市场知名度高、带动能力强的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逐步进入高端市场,实现优质优价。2020年计划新认定自治区级龙头企业10家以上④。促进农牧业发展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实现农牧业生产的高质量发展,引导牧民生产观念的转变。充分发挥“苏尼特羊”“乌珠穆沁羊”地理标识、“中国马都”等品牌优势,加强品牌推介宣传,拓宽营销渠道,组织优质品牌畜产品参加各类农牧业展会,充分利用新型网络媒体和展会博览会,宣传锡林郭勒盟特色优势品牌,为畜产品实现品牌溢价做好铺垫[5]。
根据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种类和服务方式。鼓励以农信社、农行为主力军的涉农涉牧金融机构开展差异化、特色化金融服务。银行业应积极助力建设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对接锡林郭勒盟肉牛、肉羊、马、驼产业,优质饲草种植基地、休闲农牧业,为农村牧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截至2020年8月,锡盟阿巴嘎旗在全旗设立了金融助农服务点80个,安装云闪付1 466户,投放ATM机33台,累计发放涉牧贷款14.07亿。东乌珠穆沁旗联社结合新型农牧业主体发展需求,通过“牛易贷”发放贷款6 499万元⑤。下一步应通过产业链金融促进龙头企业与牧户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推广“银行+保险”“银行+担保”等多元化融资模式,提升牧区普惠金融水平。一是当地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业务上应以服务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助力建设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对接锡林郭勒盟肉牛、肉羊、马、驼产业,优质饲草种植基地、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大力支持农村牧区产业发展。二是促进产业链进一步拓宽延伸,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其中正蓝旗2020年已完成建档授信额近10亿元,授信8 569户⑥。全盟下一阶段应继续扩大牧区重点生产环节信贷投放。对涉农涉牧业务达到一定比例的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化监管和考核办法。政府根据需要发行专项债对这类金融机构资本金予以补充。发挥全盟30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的辐射带动⑦,调动对三农三牧信贷投放的积极性,扩大农牧业保险的种类和覆盖范围[6]。
推进畜牧业供给侧改革,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与市场的变动和需求挂钩,及时有效地调整锡林郭勒盟畜牧业产业结构,在做强牛羊肉主打品牌的基础上,增强奶类和羊毛等附属产品的加工利用率,提升企业的效益和利润。加强和学习“全产业链”的发展经验,例如中粮集团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即加大在某一产业链条上下游之间的联系和拓宽产业链中某一环节的宽度。通过对畜牧产品原材料、技术、产品质量和价格水平的控制,形成集原材料、产成品和销售为一体的企业发展布局,以发挥企业的规模效应、范围经济和战略协同效应。在畜牧产品产业链中主要包括畜禽养殖、屠宰加工、精深加工、冷链配送、销售等。通过对产品原料监督和销售渠道控制,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和形成品牌效应,精细化的分工使得企业能够获得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推动微笑曲线向两侧延伸。
积极引进、繁育、推广优质中高端肉牛品种,逐步完善良种繁育体系。一是实施种子工程。重点抓好种牛场、核心群建设,提升供种能力。2020年内,全盟计划种牛场达到18处,核心群达到300群,核心群基础母牛达到2.3万头,年生产合格种公牛0.5万头、二代以上后备母牛1万头⑧,满足全盟能繁母牛需求,向锡林郭勒盟地区提供合格的种公牛。二是注重转变饲养方式。实行农区全舍饲,南部牧区半舍饲半放牧,北部牧区放牧加补饲的饲养方式。三是扶持引导农牧民合作社、联户、养殖大户,开展后备母牛培育工作,解决良种犊牛外流和育成母牛短缺问题。注重提升肉牛饲养管理水平,将核心群养殖户培育成科学饲养及提高繁成率示范户,发挥核心群的示范带动作用[7]。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执行禁牧休牧轮牧、草畜平衡制度,深入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巩固扩大生态建设成果,打造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重点生态项目。下更大力气保护锡林郭勒草原,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长城建设得更加牢固。2011年以来,国家在内蒙古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这项政策延续至今,对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修复和推进牧区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发挥了巨大的引导作用。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建设实践表明,2011—2019年全盟草原平均植被盖度为45.26%、高度为26.29厘米,较2000—2010年平均值分别提高了4.91个百分点、0.46厘米,草群结构趋于优化。下一步还应适度提高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标准⑨,结合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对生态脆弱区的草原和重要水源涵养区草原,实行禁牧制度,其他草原严格执行草畜平衡制度。同时执行“农区禁牧”“沙地禁羊”两大工程,促进以自然封育修复为主、人工干预修复为辅。建立草原休牧制度,鼓励牧民实施划区轮牧,以实现草原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耦合发展。
畜牧业产业发展应当坚决把握好草原生态红线和保证畜产品安全两条底线,在畜牧业未来的发展中,政府、企业、牧民应当发挥好各自的角色。积极推进畜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对接,推进现代化牧区建设,实现牧区经济振兴。在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和牧民生活改善的基础上,走出一条耦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路子。
注释:
①数据来源:锡林郭勒盟农牧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②数据来源:实地调研获取.
③数据来源:锡盟林草局提供.
④数据来源:2020年3月11日锡盟农牧局局长在全盟农牧业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⑤数据来源:锡盟阿巴嘎旗农牧局提供.
⑥数据来源:锡盟金融办提供.
⑦数据来源:锡盟金融办提供.
⑧数据来源:2020年3月11日锡盟农牧局局长在全盟农牧业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⑨数据来源:锡盟农牧业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