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龙 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较大冲击,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就业压力显著加大,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在此背景下,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无论是保住就业民生、实现脱贫目标,还是防范化解风险,都要有经济增长支撑,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正是做好相关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化解疫情不利影响、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意义,又要深刻理解发展“新基建”对培育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作用。
新型基础设施需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上,为适应高质量的发展要求,以技术创新作为源动力,可为社会提供数字转型、协同创新、智能升级等多种服务。新型基础设施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有 3 个方面。1)信息基础设施 具体是指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生成和演化的基础性设施。2)融合基础设施 和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种先进的信息技术之间建立深度合作的基础设施,实现传统基础设施的升级和转型,以此得到融合性基础设施。3)创新基础设施 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
在“一带一路”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信息通信基础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国际合作目前已经取得较为显著的成就。在这一过程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信息传输、运营以及应用的整个过程提供了基础和前提,深远地影响了国防工程和人们的生活生产。而建设完整的信息化新型基础设施,除了需要高速化的宽带网络外,还要应用互联网或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在大数据背景下,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不仅需要应用前沿的产业技术,还需要应用大量的人力资源。这是因为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过程往往具有数据多样化、标准规范繁多、网络运行复杂、平台建设要求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公共服务和产业服务领域。因此,相关单位在构建新型基础设施时,应着重从社会法制、技术创新、科研教育与产业升级4个方面制定发展措施。在社会法治方面,大数据基础设施的构建和应用可以为社会基础服务系统提供巨大便利,有效解决社会拥堵现象,因此,对政策的实施起到了良好的监督作用。除此之外,技术创新还可以促进新型基础设施不断向智能化、先进化方向发展。在科研教育方面,为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提供大数据支持,还可以系统化地分析前沿技术和新兴产业,并通过建立大数据应用实验室,为科研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在产业升级领域方面,因为其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所以新型基础设施可以对价格信息和供求信息进行双向判断,从而确保掌握市场黄金对接点。
根据发展需要,加快5G网络建设进度,加快打造人机物全面互联的工业互联网,大力发展新型智能化计算设施,推动大型数据中心有序建设使用、小微型数据中心升级改造。要加大力度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新材料的创新生产能力。长期来看,还要加大科技教育投入,提升科研水平,尤其是要重视基础科学研究。要完善对高校、科研机构和科学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深化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加大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基地建设。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是通过推进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从而实现制造业智能化和服务化,或者说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从根本上说,如果没有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这些新型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促进制造业智能化和服务化转型,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或者服务型制造就是空中楼阁,积极推进“新基建”对于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水平提高具有决定性作用。
现阶段,5G 模式已成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转型的必然趋势,建设完备的 5G 基础设施可实现产业链的兴起。5G 通信产业的运营可以提高网络传输效率和速度,同时丰富通信资源。在新型基础设施向 5G 产业模式升级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搭建城市内部网络,做好硬件基础设施的对接,拓展 5G 基础设施建设的应用范围,深化网络空间合作;另一方面,5G 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促进产业延伸模式的形成,将 5G 网络作为信息载体,实现人和物、物与物之间的互通,实现移动终端的集中式管理和控制,提高物联网的发展督促,拓展物联网应用规模。
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在交通领域,协同推进车联网和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在重点城市道路和高速路,建设完善车用无线通信网络、智能化道路基础设施、车联网信息服务和云控平台等基础设施,以点带面全域推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模式。在水利领域,构建立体感知体系,增强高分遥感影像获取能力,灵活运用 5G 等通信方式在各类水资源、水利设施部署视频监控、传感器及无人机巡检,逐步实现自动化监测,结合人工智能提升识别能力,推进多要素“一张图”管理,应用大数据分析挖掘和人工智能预警、决策技术构建智慧水利大脑。在市政领域,面向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统筹各部门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协调、集约建设,面向远景规划提前构建设备标识体系,形成统一接口标准,避免“数据孤岛”造成的投资浪费。
总之,要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学把握好“新基建”的丰富内涵,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推进,从而更好地助力“六稳”“六保”,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