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同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长春 130000)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分级教学法对优化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观等意义重大。分级教学法的应用使学生接触到具体的学习内容,获得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方针。
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在对大学生的学习难度、学习方式、学习强度等方面是不一样的,要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就要在坚持“人本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使学生建立起体育学习目标,逐步提升体育运动水平。
用于体育课堂的教学资源仍不够丰富,体育教师数量匮乏,无法满足高校学生体育学习的需求。为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协调发展,要根据体育锻炼的难度、方式以及强度灵活搭配教学资源,更好地解决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
大学生们的体育能力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平时并没有重视体育学习,要通过分级定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即优等生进行较为专业的运动训练,学困生进行日常的体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节省教育资源,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确保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其学习能力相匹配,有助于提升其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
3.1.1 第一次模拟考
第一次模拟考的目的是让教师对每位学生的体育水平有一定的了解,第一次模拟考的成绩不可当作分级依据,只是学生的一次热身,让他们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体育水平,使教师“心中有数”,避免分级定级时的盲目预判。
3.1.2 第二次定级考
第二次定级考的目的是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分级。体育总分为150分,分数在120分(含)以上的被分在A级,分数在80(含)~120分的被分在B级,低于80分的分在C级。为了使学生都能够正常发挥,教师要给学生一些练习时间和体考范围。以篮球教学训练为例,在一星期的时间内练习投篮、传球、过人、运球、挡拆等技巧,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教师还可以细化标准,如2分钟内投篮命中率在30%、40%和50%。在定级考中,考试内容必须体现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从而判断哪些学生可以参加运动训练,哪些学生只能参加体育基础学习。
3.2.1 A级学生的教学内容全面,考核严格
对120分以上的学生,应以“拔高、助推”为基本原则。“拔高”就是在A级学生中继续培养专业化的体育人才,以全面的教学内容,严格的考核标准衡量他们的学习成果。让他们在高中体育学习基础上更进一步,实现由“普通体育”向“专业体育”发展,进一步提升其体育学习能力。
3.2.2 B级学生注重实用性内容的讲授
B级学生的分数在80~120分之间,要在原有的体育知识中加入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体育技巧,使他们通过学习在进入社会后也可有一项体育业余爱好。
3.2.3 C级学生以巩固基础为主,适当穿插实用性教学内容
成绩在80分以下的C级学生,要继续夯实体育基础知识,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确定下一步的教学内容,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实用性的内容,为提高他们的兴趣爱好奠定基础。
3.3.1 为C和B级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C级和B级学生比A级学生起步晚,他们也有赶超A级学生的权利和能力。不能因为他们级别低就放弃他们,要为他们制定学习目标,促使他们不断地进步。
3.3.2 督促A级学生稳中求进
A级学生作为体育特长生,很有可能会成为专业的体育人才,为了让他们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教师需不断督促A级学生稳中求进,使他们在新目标的指引下不断提升体育水平。
3.4.1 允许B级学生旁观学习
B级学生经过努力也有希望晋升到A级。为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教师应允许B级学生旁观A级学生的体育训练,可以和他们一起练习,便于教师更好地认定B级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他们安排以后的晋级考试。
3.4.2 为C级学生预留更多的提问时间和机会
C级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高,教师要留给C级学生更多的提问时间和机会,帮助他们夯实体育知识基础,稳步提升他们的体育学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