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若琪(1916―2004),号老榕、得古、常乐斋主、六桂草堂主人,笔名方里、亚里、王理、王小仲,惠来人。1931年就读韩山师范学校,课余向王显诏学习中国画。1936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科,花鸟师从潘天寿和王个簃,山水师从汪声远,书法师从李健和马公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回家乡组织银河剧团和惠来银河木刻社,宣传抗日。1941年回上海美专继续学习至毕业。毕业后回到家乡,在惠来中学任教,继续宣传抗日。1950年在汕头市第一中学任教,当选为汕头市文联第一届代表,作品《荷花》入选第一届全国美展。1956年在韩山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57 年被错划为“右派”,遣送回乡劳动。1969年再度蒙冤,被加上“反革命”的罪名,送劳动改造。1979年得以平反,仍回韩山师范专科学校继续执教,负责讲授外国文学课程。1981年退休定居汕头,潜心书画。1996 年个人作品集《当代画家作品集·方若琪》由北京朝华出版社出版。1998年作品《迎春》发表于《人民画报》第12 期。2001 年作品先后参加潮汕地区赴广东美术馆和中国美术馆展览,并被收入《世界潮人美术作品邀请展画集》等。2002 年应邀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举办“方若琪画展”,并向该院捐赠部分作品,由该院编辑出版个人作品选集《方若琪画展作品选》。
方若琪是位纯粹的艺术家,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书画作品。阿铭在《当代画家作品集·方若琪》一书的《序》中,将方若琪的艺术生涯划分为三个阶段:“早年求学于上海美专,深得吴派精髓,笔墨到处,富丽堂皇,风流倜傥”;“中年生活坎坷,备受磨折,但能泰然处之,待人处世,依然坦诚天真”;“晚年平安,潜心书画。跳出吴派窠臼,自成一家”。虽然他的人生道路曲折坎坷,但却一直没有停止对艺术的追求。在当代画坛新潮涌动的情势中,他坚持走一条以中国画本体语言为方向的道路,在继承海派画风的基础上加以变革,形成自己雍容大度、富丽堂皇的艺术风格。关于方若琪的绘画题材及风格,正如阿铭在《当代画家作品集·方若琪》的《序》中所言:“少作传统题材画,而喜画山林‘闲花’,路边‘野草’,信手拈来,生气盎然。色彩浓艳而不俗,千姿百态而不媚,开拓了中国花鸟画的新领域,为‘小花’‘小草’传神‘造像’”,这是比较准确、客观的概括和评价。
书法方面主要临习《郑文公碑》《爨宝子碑》《石门颂》和《石鼓文》等,以碑的笔法入行书,在画作上的行书题跋,高古清新,天真野逸,与画浑然一体。
方若琪宠辱不惊,性情随和,对一切都看得很平淡。“常乐”作为方若琪的斋号,与其说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毋宁说是他的人生理想与追求。在历次的政治运动中,他横遭厄运,饱受煎熬,那种生活无论如何都无“乐”可言。但从他留存下来的蒙难期间所作的几件册页如《露华浓》(1965年)、《牡丹》(1965 年)、《双榴》(1965年)中,却不曾透露出任何痛苦的消息或病态的迹象,绝对没有徐渭、八大或梵·高、蒙克作品中那种愤世嫉俗的呐喊,而依然保持着平和的心态,体现着雍容大度的气象。
2015年7月,方若琪先生之孙方之家先生、谢又绿女士受方家长辈之委托,将方若琪先生字画作品100幅无偿捐赠给南京博物院。2016年7月21日,“草木有情:方若琪先生捐赠书画作品展”在南京博物院艺术馆举办,展出了南京博物院所收藏的方若琪先生捐赠字画作品100幅,并予以结集出版,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