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价值逻辑与策略构建

2020-01-18 10:31丁红玲张境芳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社区农村课程

丁红玲, 张境芳

(山西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伴随着乡村振兴步伐的加快,农村社区治理成为重要问题。农村社区治理强调多中心、多主体共同参与,即在农村社会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共同推进治理,从而实现善治。而教育作为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活动,是一切活动产生效能的源头和根本,农村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是社区治理的天然载体,在社区治理中具有独特的功能。《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指出,“到2020年,社区教育治理体系初步形成”。致力于促进农村社区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服务能力提升,农村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是破解农村社区治理发展困境的现实之需,同时也是农村社区教育内涵升华和发育成熟的标志。

一、农村社区教育与农村社区治理概述

农村社区教育是指以促进成员个体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面向农村社区全体成员开展教育的活动过程,其教育对象具有全员性,即不分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面向农村全体社区居民;教育内容具有多样性,即囊括农村社区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思想道德、时事政治、科学文化、职业技能、生活闲暇等;教育领域具有广域性,即涉及农村社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农村社区治理是指基于公民意识、公共利益和社区认同,由多个治理主体,即农村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部门、村民委员会、企事业单位、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以服务美丽乡村建设和实现村民生活幸福为宗旨,通过民主参与,共同承担义务责任,共同管理农村社区公共事务,推进农村社区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过程。[1]农村社区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内容包括农村社区照顾、农村社区治安、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农村社区环境保护、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农村社会保障等。

农村社区教育与农村社区治理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首先,两者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都坚持“以人为本”。农村社区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中最能体现教育民主化与教育人本性理念的,具有全纳性、包容性、普惠性和人文关怀。农村社区治理包含农村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本质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从村民的切身需求出发,寻求村民与村民、村民与自然、村民与农村社会发展的和谐。显然,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皆为民生工程。其次,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依存。[2]一方面,农村社区教育助推农村社区治理。这是因为农村社区教育是农村社区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社区治理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治理,而社区教育属于社区文化治理的构成要素。同时,农村社区教育也是社区治理的有效载体,农村社区教育通过面向农村社区居民开展文化教育、生活教育、休闲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绿色生态教育、公民教育等,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和思想觉悟,培养公共精神,从而提升农村社区治理水平。另一方面,农村社区治理可以带动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农村社区治理强调多元主体治理,强调农村多部门、多机构、多个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进行协同治理,这一多元协同共生的活性机制可以为农村社区教育开展提供动力之源,有助于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服务体系和运行模式的完善和优化,促进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显然,农村社区教育和农村社区治理具有“社区”共有属性,二者都是以“农村社区”为空间载体,在农村社区开展的促进社区居民素质提高和公共治理能力提升、推动社区和谐发展的活动。二者走向融合既是农村社区教育内涵提升的必然选择,也是农村社区治理提档升级走向成熟的必然要求。

二、农村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的价值逻辑

农村社区教育中蕴含天然的社区治理因子,可以以教育为种子化育人、感召人,培养村民的家园感以及公民的责任感,提高村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整体素质,从而促进社区治理。农村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是指农村社区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要以助推农村社区治理为宗旨,农村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要融合、渗透于农村社区治理的各个环节,最终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农村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的价值逻辑体现为如下几方面。

(一)推动农村社区社会治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二元结构产生的各种利益矛盾日益凸显,农民要求获得和城市人一样的权益,同时又要维护自身已经获得的权益,农村社区成为多种矛盾的聚集地。面对日益激化的矛盾,构建和谐农村社区,推动农村社区社会治理迫在眉睫。农村社区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区,推动农村社区社会治理具有重要作用。农村社区教育面向受众的全纳性、全面性和广泛性使得农村全体社会成员都可以受到全方位的教育,从而提高个体的思想境界和整体素质,强化公共意识,自觉维护农村社会秩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如农村社区教育可以通过建立村规民约,培育孝老爱亲、诚实守信的乡土文化。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弘扬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活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感化人、塑造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育人与人之间互助友爱的社会氛围,从而促进邻里和谐。此外,面对一些亟待解决、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热点难点问题,如征地拆迁、养老保障、就业创业等,农村社区教育具有“润滑剂”的功能,通过广泛宣传、开展教育与培训,对相关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从而在基层与政府之间架起有效沟通的桥梁,进一步化解社会矛盾,助推农村社区社会治理。

(二)促进农村社区政治治理

政治是政策法规和制度的载体,具有理念性、方向性、导向性、引领性功能,是确保农村社区有序运行的基石。农村社区教育作为一种全员全社会的教育,能够促进农村社区政治治理。首先,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均可以通过载体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得到宣传、贯彻和落实。[3]其次,农村社区教育能够促进村民精神自觉,激发农村基层民众的民主参与意识,如通过面向全体村民开展普法教育,向村民传播法律意识和民主政治理念,激发村民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意识,推进农村社区公共治理与和谐共治。再次,农村社区教育通过开展面向基层干部的业务培训,如党性教育、行政管理、组织管理等,可以为农村基层培养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和领导班子,提升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有助于促进民主决策,推动农村基层政治民主和谐,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三)助力农村社区经济治理

农村社区教育可以为产业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助力农村经济发展。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农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提档升级,即拓展产业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健全效益链。而农村社区教育作为连接农村产业需求和人力资本供给的枢纽,可以针对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要求,开展特色产业项目开发和技术技能培训,如面向农村劳动力开展农业生产技术教育与培训、农业经营管理教育与培训、现代农业教育与培训、农业文化产业教育与培训以及乡村旅游产业教育与培训,从而针对农村产业发展要求培养各行各业人才,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对接。显然,农村社区教育可以激活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内生性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四)助推农村社区文化治理

文化有价值引领和精神聚合的作用。农村社区教育有助于推动农村社区文化治理。农村社区教育的文化治理功能首先体现在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上。通过对乡村文化的甄别筛选,开发具有本土文化韵味的特色课程,可以培养社区居民的家园感和归属感。近年来,一些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尤其重视以文化为牵引,开发能彰显地域文化魅力的特色课程,这些特色课程起到了很好的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作用,提高了农村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其次,农村社区教育的文化治理功能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上,如通过开展爱党爱国、勇于奉献、帮贫救困、遵纪守法、家庭和睦、邻里互助、明礼诚信、尊老爱幼等教育,提升村民的精神风貌,让积极向上、文明健康、团结进取的精神理念和新文化、新风尚进入千家万户,起到陶冶人、化育人的作用。再次,农村社区教育面向社区居民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各类文艺汇演,开展各类节日主题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不仅可以激发社区居民爱家乡、爱社区的情怀,营造团结、和谐、文明的社区氛围,还可以寓教于乐,陶冶社区居民的精神情操,提升个体生活品位以及获得感和幸福感。

(五)带动农村社区环境治理

建设生态宜居、优美宜人的乡村居住环境是实现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农村社区教育可以带动农村社区环境治理,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农村社区教育通过面向农村社区居民开展生态保护、环境污染防治等环保理念的宣传,进行环境治理、环保知识与环保技术应用方面的教育与培训,帮助农村社区居民树立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其环保素养以及应对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形成专业环保组织,发挥感召带动作用。专业环保组织作为社会资本,内蕴正向的社区治理要素,如信任、友爱、互惠、规范等,能够解决环境治理中的利益冲突与矛盾,同时发挥动员、宣传、感召、示范与引领作用,通过人际网络,辐射更大范围,激励更多社区居民加入其中。[4]伴随着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性社团组织纷纷涌现,开展各项公益性社会活动,彰显出极大的社会魅力,如“绿色生态保护团体”“生态家园理事会”“卫生协会”等农村环保组织,他们通过积极开展各项环境保护活动,影响更多社区居民参与其中,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先锋队和主力军的作用。

三、农村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的策略构建

农村社区教育作为一种全员性、全覆盖、广渗透、开放式教育,不仅是农村全体成员接受素质教育的理想渠道,同时也是培养公民素质、公共精神、人文情怀的有效方式,通过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农村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激发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促进农村社会全方位的治理。

(一)确立目标,服务新型农村社区综合治理

新型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村庄而言的,是在政府的引导下,依据新型城镇化工作方针,结合农村地域现状,统一建设新的民居和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形成农村新的生活模式、服务管理模式以及产业格局,组建成新的、更富凝聚力、更具社会认同感的村民生活精神共同体。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离不开农村社区治理,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充分发挥基层政府、民间组织、企事业单位、农村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共享共治、共荣共建,从而形成宜人和谐的生活环境。农村社区教育融入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就是要服务于农村社区综合治理,即以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治理为目标,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加强民主与法治教育,弘扬公民精神,促进基层民主文化的形成;对接产业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助推产业兴旺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促进乡风文明;加强环保理念的宣传与教育,形成绿色生活新风尚,促进生态宜居新农村建设。

(二)发挥政府统筹力,加强制度化建设

农村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离不开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全面引领。首先,健全管理体制。建立教育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的横向管理格局,同时建立从党工委到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乡镇到村,从社区到家庭的纵向管理体系,形成网络式管理,实现齐抓共管的治理格局,共同推进农村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的高效率、高品位、全方位的有机融合。其次,创新制度机制。[5]建立农村社区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由地方农村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领导,教育部门主导,公共管理部门协同,定期召集相关单位,共同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充分发扬民主,达成共识,共同推进融合工作,确保融入工作的规范化进行。再次,建立高效的分工协作机制。村社区教育中心发挥龙头和辐射作用,引导各社区开展工作。村委会负责宣传动员,各社区教学点负责开展各类特色教育活动,形成多方参与、分工合理、责任明确、工作到位的分工协作机制。最后,建立目标管理考核制度。明确目标责任,重点抓“一把手工程”,通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自上而下协调配合、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同时要重视督导与检查,对主管单位实施目标责任考核,并在年终对其工作进行评分,以保证工作的有效开展。此外,还要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有足够的资金开展相关工作。

(三)整合资源,夯实基础能力

首先,加强农村社区教育机构建设。一是要建设三级农村社区教育网络。教育部门主导,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盘活辖区内教育资源,构建以县成人教育中心、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为龙头,乡镇成人文化学校为骨干,村级农民学校、多功能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为基础的三级农村社区教育网络,服务农村社区居民。[6]二是要建立农村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如可以依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学校等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同时,依托农业科研院所、农林牧副渔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现代农业技术科普教育基地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基地。三是要注意挖掘农村本土人文资源,创建具有地域人文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利用地域传统文化、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等为主题,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社区教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如民俗文化博物馆、历史文化展览馆、革命烈士纪念馆等,从而激发社区居民爱祖国、爱家乡的乡土情感和荣誉感,增强农村社区居民间的凝聚力。

其次,加强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一是要搭建数字化学习服务平台。通过政府主导、高校联合、企业兴建等方式,以区域终身学习网为龙头,建设横向沟通行业资源,纵向联结县、乡镇、村数字化学习网络的服务平台。同时建立远程教育站点,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社区的覆盖率。二是要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丰富课程学习资源,持续优化升级,提高服务质量。通过购买、自建、共享等方式,着力建设涵盖农村社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治理等多维度、多领域的线上教育资源库,尤其要重视微课建设,以终身学习网等平台为基础,积极发挥微博平台、微信公众平台等移动终端学习平台的服务功能,加强微课程的制作与教学,便于农村全体成员随时随地学习,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四)激发社会活力,建立多元共治新格局

农村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单单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激发企事业单位以及民间组织活力,全社会参与,齐心协力,联动发力,共同推进农村综合治理,形成多元共治的新格局。

第一,激发企事业单位活力,社区与驻地联动。地方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驻地企事业单位资源向农村社区开放,与社区联动,共享共建、共驻共建、共荣共建。一是要挖掘农村企事业单位的专业人才,调动其人力资本的积极性,发挥其专业才智,使其服务于农村社区教育,如帮助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绿色农业、创意农业等相关产业的技术研发和项目研发,面向农民开展相关专题讲座等。同时要采取激励政策,如给予一定的酬劳或将服务农村社区教育作为员工年终考核的标准之一,并作为其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的条件,激发其参与农村社区教育的积极性。二是要鼓励驻地企事业单位和农村社区协同合作、共同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如利用重大节日开展以节庆为主题的文化娱乐活动。农村社区与企事业单位可签订协议,企事业单位负责师资、培训场地、设施,而社区负责教育计划、学员组织,共同开展技能培训活动,促进驻地单位与社区优势互补,和谐共建。

第二,学校与社区互动。学校是现代教育的基础性空间场域,拥有得天独厚的教育文化资源,是开展农村社区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性阵地。一是要开放学校场地资源。各级各类学校要与社区签订协议,以无偿或有偿的方式向农村社区开放场地设施及优质教育资源,定时定点面向农村社区居民开展公益性服务。二是由学校与社区共同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课程及教材,发挥地域文化对社区居民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人文教化作用。三是要通过学校与社区签订协议,在社区建立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由学校和社区共同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7]

第三,激发民间组织活力。民间组织作为民间基层组织,来自于民,服务于民,能够深度了解基层群众的社会需求,而且其作为社会资本,具有信任、互惠、友爱、公共精神等社区治理所需的正能量因子,民间组织参与农村社区教育,能够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民间组织按照活动类型和涉及的领域可分为治安类、人文关爱类、政治类、经济类、文化类、环境保护类等。要多措并举,采取问卷调查、入户访谈等方式了解农村社区居民的真正需求,进行分类扶持和培育,激发民间基层活力。一是提供资源支持,包括活动场地、资金等。地方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为民间组织参与农村社区教育提供场地设施保障。此外,设立民间组织专项经费,为其活动开展提供资金支持。二是加强宣传,注重颁布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艺人、民间能人参与其中,发挥其在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中的感召带动作用。三是建立常态化培训制度,通过政府、专业培训机构、社区教育机构多方合作,定期对民间组织成员进行培训,包括各种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提高组织成员的服务能力。四是加强项目研发并组织专家团队在整个过程中给予专业培训、专业指导和辅导。五是搭建成果展示平台并对优秀民间组织进行表彰和奖励,发挥典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五)加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农村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离不开人才支撑。一是加强农村社区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在专职师资队伍建设上,要从各级农村社区教育机构内部择优选择,录用一批优秀专职人才,主要负责组织各类培训并指导开展各项社区教育活动。在兼职师资队伍建设上,通过社企联合、社学联合的方式,挖掘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校的优秀专业教师,为农村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人才支持。二是加强农村社区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从基层幼儿园、中小学抽调一批有责任心、高素质的人员作为社区教育辅导员,协助社区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如拟定工作计划与方案、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撰写工作报告、负责辖区内人财物的资源整合与协调等。三是加强农村社区教育专家讲师团队伍建设。通过各部门、单位及基层社区推荐,组成有特长、有才艺、有演讲能力、知识渊博并热心公益的专家讲师团队伍,开展送教下乡、送学进村活动,面向农村社区居民提供各类公益性讲座及课程教学服务。四是加强农村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通过招募制、聘任制、培训制等方式,吸收和鼓励大学生志愿者以及一批热爱公益、身体健康、乐于奉献的老年志愿者参与到农村社区教育中来,服务于农村社区教育各项活动的开展。五是加强智库队伍建设。从企事业单位和高校吸纳高素质专业人才组建智库团队,开展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的课题研发、社区教育决策咨询、教材开发、书籍撰写、质量评估等工作。

(六)加强人文关照,打造便民惠民服务圈

农村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需要秉持人本化的服务理念,对农村社区居民予以全方位的人文关照,打造便民惠民服务圈。便民惠民服务圈是立足于建设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新农村和谐社区,以服务农村社区居民的多样化诉求为宗旨,开展农村社区教育便民惠民活动的服务载体。农村各级政府要重视挖掘区域文化资源,通过发挥县、乡、村等社区专职骨干人员与社区辅导员的作用,采取调研访谈、互动交流、总结提炼的方法和步骤开发特色项目品牌,打造社区教育便民惠民服务圈,提高农村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的覆盖率和渗透力。一是打造人文关爱服务圈。关心青少年,面向青少年开展各种致力于增长知识、提高素质、培养能力的社区教育活动。关爱老年人,面向老年人组织开展各项休闲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关注弱势群体,立足人文关怀,为留守妇女、失业农民、残疾人等提供心理疏导以及就业培训。二是以推动农村产业振兴为主题,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服务圈。通过开设各类培训课程,如农业技能、农业信息技术、职业素养、经营管理等培育一批优秀的新型职业农民。三是以优化人文环境为主题,打造多功能“睦邻点”。“睦邻点”是设在农村社区内或村民家中、兼顾文化娱乐与技能学习的多功能服务站点,如时事点、养生保健点、互助点、维修点、烹饪点、文化点、娱乐点等,内容涵盖物质帮扶、精神慰藉、交流生活技能、文体才艺展示等方面,其宗旨在于培养邻里亲情感、居民归属感和社区认同感,推动农村社区和谐共治。四是以活跃农村居民文化生活和精神品位为主题,打造文化精品惠民服务圈。通过政府投资、市场参与、群众受益的方式,整合社会各界的文化资源,依托县文化馆、乡文化站、村农家书屋等活动阵地,将文化精品免费或低价送入基层,从而扩充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七)开发“五位一体”的特色课程,全方位丰富治理内涵

服务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目标,要开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要建立相关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民间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的课程开发机制进行课程开发。一是开发公民素养类课程,如文明礼仪、德孝文化等。这类课程的开发能够帮助社区居民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提高自身素质,形成和睦共处、守望相助的社区人文环境,促进社区和谐。二是开发政治类课程。如领导艺术、行政管理、基层组织与管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事政治、公民与法等。这些课程有助于提高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以及增强农村社区居民的政治觉悟和民主参与意识。三是开发经济类课程。如农产品养殖、农作物灾害防治、农田建设、农机使用、农产品电商营销等。这类课程的开发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兴旺和经济发展。四是开发人文类课程。包括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纽带的传统特色课程,如戏曲艺术、诗词鉴赏、名著导读、书法艺术、绘画艺术、乐器演奏技巧等。这类课程的开发有助于推动文化治理,促进乡风文明。五是开发生态保护类课程,如污染防治、垃圾分类、耕地保护等。这类课程的开发有助于推进农村社区生态环境的优化。此外,还要重视课程实施方式的创新和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以提升课程质量和实效性。

猜你喜欢
社区农村课程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社区大作战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3D打印社区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