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景,刘全明,赵雄伟
(1.河北农业大学 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2.河北农业大学 渤海学院;3.河北农业大学 科教兴农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0 )
“产学研创”是集合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和资源,以创新创业实践促进高校教育发展、企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协同提升的发展机制,是“产学研”培养体系的深化和发展。[1]联合育人、协同创新、互惠共赢是该模式的核心要义,高校在这一体系中发挥着枢纽的作用,在输出教育带动地方发展的同时,也加快了自身人才培养的步伐。
与“产学研创”育人成效评价的相关研究主要从以下角度进行。第一,基于投入(需求)与产出视角的评价体系研究。孙善林等在2017年提出在“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下的具体项目中,可将整个项目的绩效评价体系分为企业、高校、政府等多方投入、社会产出、社会贡献程度等方面。[2]新疆大学滕文静等人在2017年对该校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协同育人情况进行了绩效评价研究,从投入产出效率衡量学校工作开展的方向和实施力度。[3]张浩等人在2020年从需求和产出角度,具体探讨了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准入制度、培养方案、学分认可、课程要求、教学质量管理、覆盖率和评价体系等改革措施。[4]第二,基于功能视角的评价体系研究。“产学研创”作为产业和教育的发展共同体,其自身必须具备整合多元主体、多重场景融合、转变发展模式、提升各主体自身实力等功能。杨彬等人在2013年围绕产学研的成人教育、企业教育功能梳理了发展模式并进行了描述性评价。[5]封伟毅等人以我国2006年至2015年数据为基础,围绕产学研合作带动高技术企业创新角度进行了评价。[6]屈正庚在2019年对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教学功能开展了评价研究,从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三个角度分析了教学质量情况并提出针对性建议。[7]第三,基于构成要素视角的评价研究。“产学研创”构成主体有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一般从企业生命力与发展潜力、人力资本培育、科研机构研究资源及能力、高校综合创新力、地方区域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考察,如葛剑平围绕协同创新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带动提升开展了研究。[8]亓元等人对企业高校联合模式下继续教育工作的发展进行了研究。[9]
根据相关文献可知,当前“产学研创”或“产学研”的相关研究主要根据实践经验以描述分析为主,针对某一个综合型实践基地的系统分析并定量描述的研究偏少。因此,基于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建设情况,提炼“产学研创”协同育人成效评价指标并作出量化分析,明晰各项工作举措的影响力度,有效验证协同育人设计规划是否合理,对新时期农业高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以下简称“太行山驿站”)是整合高校专家、企业、政府、农民等多方资源的“产学研创”协同平台,驿站运行既有新技术的开发、试验和推广,又面向农民进行技术推广培训,还是高校实习与研发基地,因此可以作为农业高校开展“产学研创”协同育人的样板示范项目。
评价体系基于系统性、科学性、典型性的指标选取原则,对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采取先定性后定量的办法,反复权衡驿站建设实际,最终确定评价体系的四个维度(A),即太行山驿站的高校人才培养、地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情况、促进区域发展,并结合实际情况与专家意见确定了准则层(B)和各项具体指标(C),进而对太行山驿站的协同育人成效进行全方位考察,如表1所示。
表1 太行山驿站协同育人成效评价体系
1.研究思路
研究太行山驿站的协同育人成效,首先根据“产学研创”合作项目在育人方面的目的与要求确定上述四个维度八个准则层下的19个三级指标,之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再依据模糊数学根据评价主体的各影响因素建立隶属度矩阵,最终确定综合评价分值与评价等级。
(1)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相关指标权重
根据专家意见借助九级标度法对19个指标进行两两指标间的重要性对比,例如标度1代表两个比较指标的重要性相同,标度2则代表前一个指标重要性略高于后一个,以此类推,标度9代表前后指标间重要性差别最大,用矩阵表示如下:
将矩阵A称为比较矩阵或判断矩阵,意在通过矩阵A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大小,首先对每一行元素进行乘积化运算,即
(2)对协同育人成效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好各个指标的权重后,则正式建立对评价对象的影响因素论域集(评价指标集)U={U1,U2,...,Un},以及评价者对被评价对象可能做出的各种评价结果的评语集V={V1,V2,...,Vm},一般m不超过5,每一个评价指标与评语集之间都存在一种隶属程度,以此反映被评价主体对评语集的隶属程度,此时需要借助模糊矩阵R来进行刻画:
矩阵中,rnm代表指标n被评为第m种评语的隶属度,完成模糊矩阵构建后,使得指标权重向量W与模糊矩阵R相乘,得到最终评价得分B=W﹡R,对应评语集V中某个等级。本次研究按照百分制,以20分间隔给定每个等级一定的分值,并将评语集分为优异、良好、中等、一般、差五个等级,以此完成本次协同育人成效的综合评价,如表2所示。
表2 定量分级标准表
2.实证分析
(1)确定指标权重与评语集
根据专家意见并参考相关文献对本次研究评价体系的准则层和指标层内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对比分析,构建准则层学生独立完成相关学术论文情况、高校教师参与及学生实习情况、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促进作用、地方人员培训情况、地方人员继续教育情况、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科研项目研发进展情况、驿站对当地农业发展的促进情况八个指标因素的比较矩阵A,如下所示:
经过行乘积与归一化计算处理得到准则层八个指标的权重向量为:W={0.220,0.055,0.220,0.220,0.055,0.220,0.003,0.007},同理可得准则层下指标层各个三级指标的权重,如表3所示。
(2)建立模糊评价矩阵R(格式)
首先,明确驿站协同育人各项指标概况。经初步调研得知,河北省现已建成50家农业创新驿站,涉及19个县(市、区),涵盖果蔬种植、禽兽养殖、食品加工等10大类26个特色产业,累计培训农民近万人次,110余项新技术、50余项新成果在驿站进行转化示范,17项发明专利申请成功,4400余名本科生及青年教师到驿站参观学习和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实训,35个农业品牌创建完成。
其次,根据调查问卷结果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本次研究以太行山驿站工作人员、河北农业大学参与合作的教师、在驿站进行实习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当地农民四大主体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00份,对18项指标实际效用进行主观评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91份,问卷有效率95.5%。根据所回收问卷的数据统计结果,归纳调查主体对各指标的评价情况构建因素隶属度,如表4所示。
表3 指标层各指标权重
表4 因素隶属度表
3.得分情况
根据指标权重向量与因素隶属度矩阵分别对准则层涉及到的八个方面指标得分情况进行计算,学生独立完成相关学术论文情况Y1为:
高校教师参与及学生实习情况Y2为:
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促进作用Y3为:
地方人员培训情况Y4为:
地方人员继续教育情况Y5为:
B05=(0.2,0.3,0.3,0.1,0.1)
科技成果转化情况Y6为:
科研项目研发进展情况Y7为:
对当地农业发展的促进情况Y8为:
最终,太行山驿站协同育人成效的综合评价成绩Y为:
按照上述已制定的定量分级标准表,太行山驿站协同育人成效最终综合评价得分为72.242分,等级接近于良好水平。对比实际调研和专家访谈内容,研究所构建的评价体系相对客观,能够真实反映协同育人成效。驿站模式在地方人员培训、驿站科技成果转化、科研项目落地情况以及对当地农业发展促进方面呈现较好效果,尤其在助力地方农业和当地企业发展方面发挥出巨大作用,但在促进学校人才培养和地方继续教育方面还未达到理想效果。
1.区域发展与技术培训带动作用显著。“对当地农业发展的促进”这项指标得分达到了90.246,处于良好以上水平,说明太行山驿站对产业升级、农村发展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地方通过驿站建设实现了“产学研创”的资源周转和优势互补,高校科技创新与当地特色产业形成高度耦合,补足了地方经济发展短板。驿站因地制宜的发展规划,直接拉动了当地产业复兴。同时,在现代农业产业快速壮大的形势下,政府、高校和企业势必大力开展技术培训、经验传授、农业管理等工作以提升参与人员的综合素质。研究中反映这一层面的指标“地方人员培训”得分为88分,居于良好偏上水平,符合当前驿站建设实际情况。
2.大学生协同培育效果有待加强。太行山驿站对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开展的促进作用显著,但本科生培育成效还有待提升。“学生独立完成相关学术论文”指标得分为64.372,“高校教师参与以及本科学生实习”指标得分为67.636,均处于中等水平。究其原因,一是太行山驿站开展“协同育人”的专业辐射局限性依然存在,就全校而言,本科学生参与驿站科研实践的人次较少,育人环节覆盖学生范围有待扩大。二是驿站拉动的多方主体缺少联合性的学生培养规划,尤其是缺少针对实践实习、科研项目参与的明确规定或培养方案等契约性保障。
3.农村继续教育需普及化常态化。“地方人员培训”指标得分为88分,居于良好偏上水平,而“地方继续教育”指标得分仅为68分,处于中等水平。两项指标结果未在同一水平说明实际发展环节中存在脱节和不到位的情况。实际走访中发现,90%以上的培训是面向驿站产业中的从业人员,且培训重点是已经具备一定经验素质的人员。在驿站发展前期,高校、龙头企业对当地农民进行农业种养殖技术培训,虽然覆盖人次多,但并未完全追踪到农村当地的每个人。个体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文化认知提升并未很好地纳入帮扶考量范围。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从业培训不等同于继续教育,普及性的全面教育是农村持续发展的重要推手。因此,如何利用驿站发展契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覆盖面广泛的地方继续教育整体规划,围绕农业项目生产逐步提升整个区域农民的认知水平和职业素养应是重点关注的问题。
1.带动本科生广泛参与成果转化。第一,增强教师科研成果与本科生培养的耦合性。重点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发表科创成果相关论文,发表驿站创新技术标准、创新专利等,以结果产出为手段,强化学生的专业认知和研究能力。第二,大胆改革专业课程,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围绕教育部关于“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的建设要求,设置学生团队直接负责技术研发和推广的实践学时,以课堂辐射为手段,增强产教融合教育成效。第三,双创竞赛注重本科生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方面的立项培养。教师利用驿站的资源优势,与行业企业合作构建出真实的创新创业项目释放给学生团队主导,以项目产出为途径,以竞赛检验为手段,强化学生的市场认知、分析和管理能力。
2.建立健全协同育人契约机制。大多数高校“产学研创”实践平台并未与地方或企业签订有关顶岗实习、实践实训的合作育人契约,协同育人经常以实验课、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缺少持续性、常态化、规范化的管理,学生享有的协同教育出现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如实践知识获得不连贯、农业产业了解片面、企业运营参与度低等。因此,要建立健全政府、企业、高校的契约机制,具体以农科学院为试点,规划社会实践课程、实习实验课程在驿站授课,形成教学计划,明确运行要求和各方职责,依托契约机制履行义务,三方合力实现“协同育人”的规范发展和内涵式提升。
3.构建地方继续教育持续开展机制。第一,建立健全“产学研创”协同育人规划,积极促成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教育项目,分类分级分层开展区域全体人员的理念认知、政策学习、技能培训、外出考察的系统培养,通过契约机制的约束与引导,打造继续教育“企业课堂”。第二,充分利用高校专家团队优势,以“基地教育+校园研修”相结合的形式打造继续教育“高校课堂”,结合农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的培养方案,开展学制式教育,颁发结业证书。第三,推进农民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工作。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借助政府、社会、企业的资源优势,提升农民参与继续教育的自愿性,并为其后续就业和个人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