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类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2020-01-18 09:19:41张惠灵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环境工程素质科技

段 宁,张惠灵

(武汉科技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

根据武汉科技大学创建“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开放型创新型大学”的办学目标,笔者及团队成员积极探索自主化、高效化和研究化的新路子,着力构建环境类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体系。近年来,笔者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针对工科院校环境工程人才培养需求,树立了“抓素质、提能力、强实践、重创新、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启动了以培养“具有良好创新意识和专业能力的高素质环境工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在实践教育方面,提出了以培养和发展本科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为重点,以开展学生科研训练和推进各类学科竞赛为抓手,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积极探索应用型大学本科学生开展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1-3]。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现状,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建设创新文化。

1 环境类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环境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在引进、消化、吸收及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将现代教育理念和学校办学目标相融合,以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为背景,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和“学生培养基础创新”培养为重点,启动以培养“具有良好创新意识和专业能力的高素质环境工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改革。

对武汉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人才培养模式及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依托一系列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以及服务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的产学研优势,通过人才培养综合教学改革,把教师的引导和关爱与学生的自主和个性充分融合,建立教学资源优化、实践手段突出、具有国际化视角并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的育人环境,以培养具有区域特色的高素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4-5]。

1) 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建立“深度改革,融合创新”背景下的“广适应、多元化”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开展系统性的综合教学改革,解决工科院校环境工程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协调与适应的问题。通过能力-素质嵌入的教学方法改革,依托产业集群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全方位、常规化”的学生课外创新活动,解决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知识学习与能力素质培养如何相结合的问题。

2) 构建“特色教材-多维课件-开放资源库”的现代优质教学资源,引进国际化创新团队和师资,利用科技特派员扩展企业人力资源为教学服务。产学研结合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群,对教学条件进行提升和拓展,解决专业人才能力素质培养面临的受教学条件制约的问题。

3) 深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能力,建立导师制、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实验室开放基金,设立创新学分机制等全方位的学生创新活动制度保障。使学生通过科技创新平台和参与导师科研,开展常规化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

4) 指导学生撰写课程专题论文和毕业论文,将综合素质教育贯穿本科教学全过程。通过讲解科技论文写作要领,提出相关的专题,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查找文献资料,进行研究,最后完成论文撰写。通过撰写课程专题论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理工科学生写作功底较差的问题,提高学生写论文的能力和论文写作的积极性,使学生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显著改善[6-7]。

2 环境类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 实施“广适应、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立足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以“深度改革,融合创新”为背景,能力和素质培养为导向,构建适应面广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开设面向企业需求的联合培养班和卓越班,实施多元化的培养方案。

2) 探索基于“能力-素质嵌入”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培养方案和课程特点,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导向,实施课程与项目并行、练与学交融互动、企业工况与课堂教学结合、实践环节牵引、虚拟与真实场景复合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3) 创建“特色教材-多维课件-开放资源库”的优质教学资源。利用校园网“在线学习平台”设立课程教学论坛,制作大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实现将课上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的网络资源共享功能。此外,课题组成员主动承担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将科研实践和专业特色融入教材编写,结合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开发系列多维课件、专业资源库和学习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4) 建设“两高一强”师资队伍,实施“两段式、全程化”导师制。建设高学术水平、高学历、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两高一强”专业教师队伍,探索实施教师参与的班导师+专业导师制度“两段式、全程化”的导师制。引进国际化创新团队和师资,利用科技特派员扩展企业资源为教学服务,形成国际化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的育人环境。

5) 构建“四个结合”依托产业集群的实践教学体系。打造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实验室以及实践教育基地为核心的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产学研结合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群,实现教与学、学与练、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基本技能、综合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多层次培养。

6) 构建“全方位、常规化”的学生课外创新体系。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基金的研究和各类设计竞赛。建立导师制,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和实验室开放基金,设立创新学分机制等,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全方位的制度保障。学生通过科技创新平台和参与导师科研,开展常规化科技创新活动,同时积极参加“院-校-省-国”4项衔接的创新训练项目和竞赛活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建立“过程跟踪反馈与循环改进”的学生论文指导机制。指导学生申请创新基金、参加各类设计竞赛、撰写论文。依托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让学生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课题申报为契机,提前介入科研论文和毕业论文撰写工作。通过过程跟踪反馈和循环改进,建立过程跟踪、效果反馈为核心的论文质量监控体系。

3 环境类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1) 实现了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原则,以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根据培养方案和课程特点,提出了“能力-素质嵌入”的教学方法改革,实施了课程与项目并行、练与学交融互动、企业工况与课堂教学结合、实践环节牵引、基于虚拟与真实场景复合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自主创新能力。

2) 实现了实践教学体系和手段的创新。结合湖北省以及黄石市产学研项目和“科技特派员”计划,建立工程教育实习实践基地,形成了支撑学生工程实践活动的稳定校外实践基地群,为学生的企业实习和实践提供了保障。充分应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利用校园网“在线学习平台”设立了课程教学论坛,制作了大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实现了将课上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实时互动以及网络资源共享等。

3) 实现了学生参加科学研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建设高学术水平、高学历、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两高一强”师资队伍,创建并实施了班导师加研究生助理,以及专业导师构成的“两段式、全程化”导师制。组建了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大学生创新团队,依托专业导师队伍,带领本科生开展常规化的科技创新活动。

4) 实现了学生论文指导机制的创新。将科研论文和毕业论文作为贯穿创新实践训练全过程的主线,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研创新的实施互动与转化,提高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和论文写作的积极性,使学生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显著改善。

4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应用效果

1) 教学研究成果丰富,指导作用强。培养和指导的环境类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基金研究、各类设计竞赛以及教师科研课题,动手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并在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奖;成功申请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科研项目。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20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多篇;参与申报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获大学生国家奖学金4人。

2) 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锻炼,人才质量显著提高。近年来,团队所指导的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高校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等比赛中多次获奖;所指导的毕业生整体上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近年来,多家企业主动与我院建立长期的用人关系,学生就业率逐年提高。

3) 培养了优秀的师资队伍。近5年来,团队成员先后获得了校级“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通过对环境类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培养了一支教育教学理念先进、实践操作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 促进了院校之间交流,获得较高社会评价。先后通过会议、专家讲座、经验交流等渠道介绍我院的教学改革模式,得到了湖北省内外兄弟院校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近年来先后有省内外办学单位到我院参观学习和交流,对全国的本科教育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 结束语

环境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针对地方工科院校环境工程人才培养需求,树立了“抓素质、提能力、强实践、重创新、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启动了以培养“具有良好创新意识和专业能力的高素质环境工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并以科技创新项目为载体,深入持久开展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师生实践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解决了环境类应用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8-9]。总结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规律,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迈出重大步伐,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取得显著的人才培养效益,有普遍的推广价值,对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环境工程素质科技
装备环境工程
探讨环境工程工业污水治理中常见问题
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 03:13:36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处理措施分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50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30
科技助我来看云
环境工程的项目管理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