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昕,叶 蕾,陈 伟
(武汉工程大学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课程思政是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元素,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实现二者的统一[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
目前,国内学者对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理论和顶层设计层面,将思政教育理念贯穿到专业课堂全过程的成功案例研究仍旧比较匮乏,需要更多的学者在课程思政的教学中深入实践和总结经验。与人文社科相比,理工课程具有明确的专业技术和实践要求,更加强调对专业技术的掌握,而对理工学生家国情怀、人文精神、职业素养、价值理念的塑造不够重视。本文以理工类应用化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色谱分析”为例,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创新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探析理工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以期对高校理工科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一定的借鉴。
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富矿”,每一门课程都蕴含着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情感教育和立场态度教育。这也正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能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3]。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针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开展“八个相统一”的具体要求。这给我们在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依据。笔者认为推进理工科的课程思政建设,具体来看,要坚持专业知识传授与学生价值引领相结合,要坚持科学素养养成与科学伦理道德相结合,要坚持专业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两者共同存在于课程教学过程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4]。因此,理工课程在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设计上,要把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情操、精神追求、科学思维等的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我们在“色谱分析”的导论环节,将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与“色谱分析”课程联系。通过介绍科学家屠呦呦发现、提取、纯化青蒿素的过程,带领学生讨论这个发现是“合成”还是“分离”,让学生了解这个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分离纯化过程,与该课程“色谱分离”这一核心观念相吻合。通过讲述屠呦呦获得诺贝尓奖过程,提升同学们的文化自信,同时也让大家明白科学的探索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要不畏艰险,敢于实践,一丝不苟,才能做出成果。屠呦呦女士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对生命的敬畏也值得同学们学习。屠呦呦提取的青蒿素拯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疟疾患者,给无数家庭带来了希望。 不仅如此,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科学思想来自于东晋葛洪著作的《肘后备急方》医学典籍,“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青蒿素正是从中国医药学宝库中发掘而来。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其本质都是建立在5 000 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5]。在课堂上以屠呦呦诺贝尔奖为案例,教师不仅更生动地讲授了“色谱分析”的专业知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理工课程旨在揭示科学规律,帮助学生探索科学知识,从而解决现实问题。然而,科学技术究竟是用于造福人类还是危害社会,取决于掌握技术的人是否具备专业伦理精神[6],这也正是在专业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在理工专业课程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相信科学的素养,更要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精神。每一门理工课程专业性的背后,都能够深入挖掘伦理道德方面的价值元素。在“色谱分析”课程“手性色谱”这节内容中,我们设计了“沙利度胺,从天使到魔鬼”的教学案例。先让学生了解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手性药物引起的重大药物安全事件——沙利度胺(反应停)事件。谷氨酸衍生物中存在2种旋光异构体——R(右旋)和S(左旋),R构型有镇静作用,S构型与致畸有关,这属于“色谱分析”课程“手性色谱”的知识,告诫学生应严谨治学,严守道德和良心的底线。1957 年10 月,药物沙利度胺风靡欧洲、非洲、澳大利亚和拉丁美洲,受制于当时的科技水平,药品生产厂家宣称其是“没有任何副作用的抗妊娠反应药物”。但不久之后,很多服用了该药物的孕妇生出的婴儿都四肢残缺。仅仅3年时间里,该药物直接造成了15 000多例短肢“海豹婴儿”的出生,“反应停”事件给当时无数的家庭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当时美国FDA 新药审批官弗朗西丝·奥尔德姆·凯尔西发现对沙利度胺药物的研究不够,安全性证据不足,顶住巨大压力阻止了其在美国上市。而大量胎儿致畸事件的出现证明了凯尔西的判断,她也一举成为美国英雄,并被授予联邦雇员的最高荣誉——优异联邦公民服务总统奖。这个事件也确立了药物分析的最重要原则——只有大量的、充分的、完善的科学实验才是药品审批的通行证。通过鲜活的案例,告诫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需要严谨的科学精神和专业素养,并严守道德和良心的底线。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理工科学生掌握的科学知识要广泛应用到社会实践,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因此,专业课程除了理论灌输之外,更要注重实践运用,在实践中思考和升华。“色谱分析”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致力于用化学方法分析解决环境中的问题。气相色谱是环境污染物分析的常用的方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我们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生态中国、绿色中国的战略。以学校静思湖水体分析为例,引出水体检测分析、治理与修复就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实践。师生在讨论中形成共识,水体分析、治理与大众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密不可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人人有责。在保护环境方面,化学专业学生应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见证者、参与者、实践者。从这个层面来看,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源于现实生活,从身边发生的真实案例出发,引发学生的思考,最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发挥主导作用不仅仅在于教师的授课水平,更主要的是在于其能否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和对思政教育的理性认知相结合,激发学生从专业知识的角度去理解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伦理道德、国家战略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就在于不仅仅让受教育者学习自然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受教育者将学习的专业知识运用到现实社会生活中,从而塑造自身的思维观念和行为习惯[7]。“色谱分析”课程的教学环节设计包含了学生小组研讨、学生实践调研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互动中,在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从科学专业的角度关注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安全问题和生产成本问题等,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正确应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引导者、建设者,学生是课程思政的参与者、受益者,只有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在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兴趣的同时,深度思考科学知识背后所蕴含的价值理念。
真实的教学案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身临其境。教学过程因为鲜活的案例让学生有真切、直观、形象的感触,教学效果因此也会实现最大化和最优化[8]。我们在“色谱分析”课程中引入大量鲜活的案例,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案例解析、案例延伸的环节,让学生在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真正将思政教育做到润物无声。鲜活真实的案例教学是思政工作有温度有深度的深刻体现。比如,课程组通过“酒驾判官”的案例,用联系真实生活的方式,拓展了气相色谱分析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了解了色谱分析在司法领域的应用,开拓了学生视野,更重要的是强化了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引导学生理解国家法律制度,进而培育学生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优良品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课程思政的实效性是核心问题,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来提高实际效果[9]。专业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的第一责任人,要想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一是要树立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理念,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二是要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从社会实际中挖掘与专业课程知识点密切相关的真实案例,推动专业课程实现隐性育人;三是要加强与思政课教师的沟通,将专业课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糅合、互相补充、互相印证,二者缺一不可。在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专业课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与思政课教师充分合作,加强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