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纲领
(复旦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433)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进入了提质增效、深化内涵发展的关键期,为此,国家有关部门高度关注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问题。继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7年9月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从而开启普通本科高校“双一流”建设计划之后,2019年3月29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开启了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双高计划”。回顾有关“双高计划”发展历程中涉及的政策文件和相关研究文献可知,围绕“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目标,政府部门的政策文件存在延续性,而专家学者的呼吁及相关研究则体现出前瞻性和发展性。
(一)2004年之前: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的专家学者呼吁期 艾修俊(1999)最早从办学过程、教学改革、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及校舍建设五个方面,对创建一流高职院校进行了相关探究[1]。但直到2004年,对于一流高职院校建设探讨才逐渐增多,这与《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的出台,指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都能办出一流教育”有直接关系[2],这对高职院校一流建设定位具有指导性意义。正因此,王明伦(2004)研究了一流高职院校学校精神、治校理念、科学定位、协调发展、竞争力、办学规模等焦点内容[3];李忠华(2004)论述了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的必要性、建设内容及需要的外部条件等内容[4]。
(二)2005-2015年:“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阶段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提出了“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在高等教育领域,重点建设100所高水平的示范性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理念[5]。该文件的出台,对于高职院校开展高水平建设工作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为贯彻该文件精神,《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的印发,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明确将在“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推动高职院校的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同时,为扩大重点高职院校建设数量,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明确2010-2013年三年里,分批次共建设100所骨干高职院校,以促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政策支持与投入环境建设、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并于2015年完成全部验收工作。2006—2015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共支持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200所,重点建设的专业点有788个,各省先后建设了281所省级示范(骨干)院校[6]。“国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对于建设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具有直接而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已有研究文献来看,2006年起,随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学者对于“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研究较多,且保持一定的比例,内容包括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周进民、方艺,2007)、机制与文化引领(周建松,2008)、课程与教学改革(刘继芳,2010)、科研能力(邵永强,2012)等研究;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逻辑(闫宁,2012)、校企合作(唐伯武,2013)、“双师”素质及资格标准(庄榕霞、俞启定,2014)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与当时国家对“国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高度重视息息相关,体现出极强的现实性。
(三)2016-2018年:优质高职院校与骨干专业的建设期 2016-2018年,为高职院校“双高计划”的孕育期,该时期的重点是优质高职院校与骨干专业建设。《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7]。同时,为巩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工作成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两份文件精神,教育部于2015年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对于高职院校“以示范建设引领发展”,支持各地方建设“综合办学水平领先”的高职院校进行了规定,主要任务包括优势资源、办学活力、保障机制等五个方面,并要求2016年出台措施,2018年底前完成“3000个左右骨干专业建设,200所左右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8]。教育部有关文件显示,国家优质校建设项目,也有效推动了高职院校的全面高质量发展,引导了各省份对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支持,同时打破了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作为衡量学校优劣的固定标签。2017年,各省的优质校建设项目,覆盖834所高职院校的408种专业,建设布点数达3815个。截至2018年11月7日,31个省份456所高职院校参与优质(一流、卓越)院校建设[9]。经过2016-2018年的优质院校和骨干专业建设,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有了新的规划,《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提出了“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工作部署。但总体来说,因2018年仍然属于优质校建设项目实施期,有关部门对于“双高计划”是倡导期,还未真正落实到行动。
从研究主题来说,这一时期,仍有学者对于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的内涵办学和相关成效进行了研究。其中,在2016-2018年,也有对“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思考,主要是厘清对于优质高职院校的内涵、重点内容、实施策略的研究,如对优质高职院校背景、内涵与标准(郑小明,2016),建设背景、内容和路径的研究(卢玲,2017),重点与路径(周建松,2017)以及师资队伍(钱闻明,2018)等,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推动了国家优质校建设项目的实施。
(四)2019年以来: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实质推进阶段 2019年以来,高职院校“双高计划”的实施,进入了快速推进阶段。国务院于2019年1月24日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国发〔2019〕4号),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到2022年,……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10]这一文件对于职业教育有了全新定位,并在职业教育新定位的背景下强调启动实施“双高计划”,对于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为落实这一文件规定,2019年3月29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明确提出“围绕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到2035年,一批高职学校和专业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领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式。”[11]同时,2019年4月17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教职成〔2019〕8号),对于“双高计划”职责分工、遴选学校和专业(群)的条件及项目实施、项目分工等内容进行了部署。这三份文件开启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的新序幕,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新里程碑式的意义。由此,我国高职院校正式进入“双高计划”的推进阶段。
此阶段,相关学者也对“双高计划”的实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论述。如党的建设(周建松,2019),课程建设(佛朝晖,2019),引导训育结合、德技并修(马树超、郭文富,2019)等的研究,因“双高计划”处于实施申报的阶段,这类研究多为理论倡导和实践构想,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从相关分析可见,“双高计划”的实施,从学者的理论呼吁,到政策落地,存在一定的延续性,也是一个缓慢实施的过程。同时,每一时段,随着国家对高水平高职院校不同建设目标的提出,相关学者也从理论上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具有理论研究的发展性。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是在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基础之上,在先求全局规模化发展再求局部做强之后着力深化、固化示范性建设成果,持续推进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最终实现高职院校的整体内涵做优,办学品质与境界全面提升[12];优质高职院校建设,集中在办学特征上,如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等内容上,凸显的是办学特征,立足的是国内;而“双高计划”除了强调这些内涵建设内容外,重点是“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因而更加凸显办学过程、特色和办学结果,立足国际[13]。可以说,正是政策的逐步推进,高职院校的高水平发展不断得到重视,从示范高职院校,到优质高职院校,到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高职院校建设内容逐步深化,内涵建设和社会地位逐渐得到提升。
(一)彰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平起平坐”的类型新定位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存在属于普通教育“附庸”的现象,其地位相比同层次的普通教育要低,大部分职业院校普遍存在人、财、物办学资源配置的不足现象,导致发展受阻。《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是重新确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定位关系的重要提法;而且,“双高计划”的实施,将在国家示范性(骨干)校和优质校的建设基础上,从理念、管理机制到财政投入等方方面面,进行全面强化提升,并从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两个维度,全面树立高职院校的高水平发展理念,有利于重新确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念,彻底扭转高等职业教育比普遍高等教育“矮半截”的现象,从而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二)顺应产业转型与升级对高职院校人才供给的时代需求 当前,行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处于加速推进期,世界各国均面临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发展难题。在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走向产教深度融合的关键期,高职院校对于行业产业所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唯有高水平建设,打造优质、特色专业,才能满足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要求[14]。《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教职成〔2019〕5号),强调“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着力培养一批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等内容[11]。这些规定高度强调新时代高职院校对行业产业的人才支撑与推动作用,将有利于高职院校与行业产业深度互融,不至于职业院校在服务行业产业的人才供给方面显得被动,从而顺应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时代需求。
(三)引领高职院校以综合改革破解发展难题提升办学质量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改革发展“深水期”,在经历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后,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效,但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包括现代治理体系不完善、办学条件较差、企业参与动机不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等[10],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以及职业教育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距离,这也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出台的初衷。面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以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为主的新的产业革命带来的新经济、新技术和新业态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唯有以更高的办学质量,培养更加综合、更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方能有效应对。通过实施“双高计划”,从具有建设基础和特色的高职院校中遴选具有代表性、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强化其“示范”和引领作用,能够激励带动一批院校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引领其他高职院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治理能力与人才培养水平。
(一)聚焦“双高计划”三项要求,凸显高职院校发展的明确导向 《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提出,“双高计划”需要达成“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三个目标。因而,“双高计划”入选高职院校应该围绕这三项要求进行总体筹划,在建设中凸显明确的导向。
一是聚焦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为地区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 “当地离不开”的建设目标,要求“双高计划”入选高职院校建设紧扣区域发展,通过区域联动、创城融合,精准对接区域发展和人才需求,从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可替代的人才支撑。
二是强化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服务,赢得业内认同。“业内都认同”的建设目标,要求“双高计划”入选高职院校与行业产业形成产教深度融合局面,紧跟行业企业转型发展趋势,以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解决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生产实践难题,共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并强化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实现科技研发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三是以高质量职业教育实现国际交流与合作。教育国际化是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的其任务之一,就是“加快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教育合作”[15]。在此背景下,“国际可交流”的建设目标,要求“双高计划”入选高职院校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引进国外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实现有效吸收与创新;同时通过“走出去”,与国外高等职业院校、知名企业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从而有效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声誉。
(二)找准“双高计划”的关键点,强化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要素 “双高计划”的实施,基于明确的发展导向,必须找准建设的关键点,从专业群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行业深入参与的院校治理机制三个方面加以重点推进。
一是打造高水平的专业群。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是专业建设。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科群建设,高职院校以专业群为核心,因而建设实力雄厚、体系健全、特色鲜明的专业群,成为高职院校提升办学内涵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内容。《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就对“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提出了“专业群建设发展保障机制”“校企共同研制课程标准”“专业群课程教学资源”“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及模块化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明确要求,这是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重要指南。在具体的专业群建设上,应突出对接产业吻合度高、资源整合共享度高、人才培养产出高等“高”特征,搭建融合化的产教协同、教研互促、育训结合等产教协同平台,创新结构化团队、模块化课程、开放型培养模式等柔性化的组织管理模式,完善专业调整、升级、评价等动态化的持续发展机制[16]。二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相较于普通高校,较为强调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要求建设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高计划”的实施,要求入选高职院校从结构和素养两个层面,更加重视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真正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这要求高职院校一方注重对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大师的引进力度,优化“双师型”教师结构;另一方面注重对学校现有教师的技术技能培训,并引导教师“走出去”,赴企业进行实践,形成“双师”素养。三是形成行业深入参与的院校治理保证机制。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颁布以来,高职院校走“产教融合”之路,成为重要的理念。产教融合的核心是改变高职院校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单一主体局面,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实现教育服务供给的多样化,它涉及宏观教育结构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现代教育治理而言,是重要的制度创新[17]。《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同样凸显了对高水平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重视,在指导思想、改革发展任务中,多次提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内容。因而,“双高计划”的实施,必须更为看重产教深度融合理念,强调从各个层面建立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行业产业深度参与学校治理的保证机制。
(三)把握“双高计划”的归旨,突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模式打造 根据《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提出的建设目标,“双高计划”的推进可以分为“三步走”战略,其中第三步的归旨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体系更加成熟完善,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可见,“双高计划”实施的最终成效,是看是否形成了“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我国高职院校办学和人才培养是否得到世界认可。
加强发展模式的探索,对高职院校而言,既是机遇,也是重大的挑战。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切实探索具有学校特色、地域特色、行业特色、中国特色的办学与发展模式,形成可供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模仿与借鉴的办学与人才培养经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进一步开放合作,紧跟“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深入探索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模式“走出去”的体制机制,充分实现我国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与国外职业教育各主体交流、合作、共享,打造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国品牌”[18]。随着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的成熟和世界声誉的提升,我国高职院校必将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建设与现代化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