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泽玮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曲阜 27316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划时代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勾画出了新时代我国农村发展的美好蓝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乡村文化的引领和支撑。乡村文化是中国社会独有的文化基石,影响农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要求”中,乡风文明是重要内容。[1]因此,振兴乡村文化、推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基层农村社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根基。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建立乡邻和睦、乡风文明的乡村文化,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诸城模式”社区化改造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创新性探索。在探索过程中,诸城市在基层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解决老问题的同时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需要全方位、多领域探寻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新的工作点。
诸城市从2007年开始,在全省率先推行“多村一社区”的农村社区建设,被称为“诸城模式”。十多年来,诸城市以农村社区为平台,坚持以人为本、县域统筹、城乡融合,加快了全市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探索了一条农村就地城镇化新路径,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区-镇街驻地-农村新型社区“三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诸城市致力于打造特色社区文化,实施乡村文化兴盛工程,推进文化惠民、新风普及、文化传承,丰富农村社区文化生活。坚持宜居为本,着力建设新型生活社区。围绕组织振兴和文化振兴,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实施新型农村社区提升工程,夯实组织根基,健全治理体系,强化基层基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宜居宜业的新型农村社区,进一步提高群众生活品质。诸城市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具体落实情况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诸城市投资8000多万元,建起了农村社区中心文体活动广场、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农村社区学院教学站等社区文化服务设施,打造了“十个一”(一个图书室、一个报刊阅览室、一个文体活动室、一个休闲娱乐室、一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一座文体广场、一个专兼职文化管理员或文化工作志愿者、一支群众文化队伍、一批文艺骨干、一个文化宣传橱窗)农村社区文化圈,让农民出门不到两公里就能享受到公益性文体设施服务。以208个农村社区为文化单元建设图书室,每个图书室至少有书房和大众阅览室三间,图书藏量均在3000册以上。每个社区还拥有一个1000平米以上的室内外健身场地,其中包括标准篮球场1个,室内外乒乓球台各1套,全民健身器械5件。
诸城市以农村社区文化服务阵地为平台,通过组建业余文艺团队,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文化进社区活动,丰富了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诸城现已有21家文化社团和秧歌队、锣鼓队、庄户剧团、篮球队等1500多支文体队伍,常年活跃在农村社区,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使农民在欢乐中提升了综合素质。昌城镇杨义庄社区搭建起了社区文化超市,通过举办书法、绘画比赛,陶冶了社区农民的文化情操,满足了书法爱好者的文化需求;社区还整修、扩建了占地7000平方米的文化体育活动广场,设置篮球场、练舞场等场所,方便了农民健身,满足了社区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进行社区舞台和社区礼堂的建设,构建起“两公里文化圈”等文化服务模式。
诸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诸城市深入挖掘传承名人文化、孝善文化、红色文化、超然文化和民俗文化,用先进的文化和理念教育农民、激励干部。市政府出资赞助一批图书册,充实到各农村社区图书室,帮助社区先将图书室建立起来,引导农民群众阅读、学习、实践。诸城市还大力发展特色恐龙文化旅游产业,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和社区发展相结合;发展采摘园、农家乐、地方特色餐饮、乡村风情便捷民宿等业态,形成乡村旅游集聚规模效益;开发诸城古琴、茂腔、黑陶、剪纸、大鼓、竹板快书等特色乡村文化资源,构建特色乡村文化品牌,扶持特色乡村文化产业,做好特色乡村文化宣传;抓好非遗项目和历史文化展示点建设。到2020年,所有农村社区全部建成标准化、规范化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镇街基层服务点覆盖率达到100%.
诸城市全面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入开展多维度多层次文明创评活动,大兴孝德诚信之风、勤俭节约之风、文明健康之风;全面开展中心城区带动镇街组织、镇街组织带动基层农村社区、基层农村社区带动社区农村居民的精神文明“三带联创”工程;全面开展社区文明创建活动,制定了农村文明社区创建的10条标准,即领导班子坚强有力、社区各类组织运作规范、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文化设施齐全、对农民教育培训正常、志愿服务开展经常、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秩序和谐安定、生态环境优美、居民聚合居住作用明显,实行城乡联创“文明诸城”。诸城市通过发展农村社区文化,使农民既能学习到各类知识技能,又能够丰富娱乐生活,从而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新风尚的熏陶,培养重视知识、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摒弃陈俗陋习的新时代文化氛围。
1.发展理念转变较慢
从目前情况看,诸城市在发展理念方面由于受旧观念的影响,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要求理解把握程度仍然有继续深化的广阔空间。相比于资本下乡、农务招商等见效快、经济收益高的工作来说,文化建设是投入大、见效慢的工作。从政府部门到基层组织的工作重心自然偏向实质效益更明显的项目。部分领导干部和社区负责人对于文化建设要点的理解存有偏颇之处,认为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在于增强文化活动的硬件条件。在投入少量资金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和购置文娱设施之后,出现了放任不管的现象。这样就没有真正引导村民参与文化活动。因此,诸城市基础文化设施建设虽然得以普及,但是群众实际参与的状况低于预期目标。
2.思想引领不足
地方政府和基层社区组织在思想文化工作的方式上有待进一步优化。现有方式大部分还停留在贴标语、树展板、喊口号的固定模式中,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导方面有待加深。思想文化引领不到位就难以激起农村群众的兴趣和认同。公式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会让受到多种价值观冲击的群众难以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重要性,给村民带来了“硬灌输,强主义”的负面感受,不利于主流文化建设。
1.文化建设人才整体短缺
首先文化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尽管诸城市规划组建业余文艺社团,但是影响力和参与程度难以辐射整个诸城市的每一个基层农村社区。每个社区自己的文化建设队伍才是工作的中流砥柱。区县政府的文化部门建制低,机构小,部门人员少。这种状况导致在组织文化活动时,大多情况下需要和其他部门协调进行。部门本身独力完成的工作大多都是宣发设计,这不能成为文化建设工作的主体。部门工作基本是根据政府的季度工作规划来配合进行,缺乏整体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主导性和主动性。
其次农村社区基层文化工作缺少专业人才。基层社区的文化服务人员年龄偏大,同时都是身兼其他职务,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拥有文化技能、善于举办文化活动的人员少之又少。专业程度低所带来的问题,一方面是文化认知水平不足,难以发现文化建设工作中需要改进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对优质文化理解不够,难以对乡村陋习和低俗文化进行界定和改造,影响了移风易俗工作的进度和效果。
2.基层社区文化活动设施利用率低下
诸城市农村社区文体文化广场建设顺利推行,覆盖度高,但是社区活动中心建成之后,社区群众参与较少,整体使用效率不高。例如,阅读室日常管理不善。虽然有文明阅读条例,但是经常没有管理人员维持阅读室的环境和纪律。由于缺乏图书管理经验,就会经常出现读物放错、丢失、书本损毁等情况。阅读室存在长时间没有新的书籍更新的情况,这导致越来越少村民愿意去阅览室。相比于书法、朗诵、阅读等集体文化活动,村民们更喜欢参加广场舞,广播秧歌,曲艺汇演等公共娱乐活动。随着全民健身的倡导,村民就更加喜欢集体户外活动,这也是导致社区活动中心使用率进一步降低的原因。
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日益多样化,新农村社区居民的思想价值观也受到多重挑战的影响。在信息开放和大数据的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居民更容易从网络等其他新媒体获取自己喜欢的信息。这一方面使得群众接受了许多有益的新思想、正能量,了解了更多的农业知识和产业走向,加快了农村社区的转型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使群众受到不良的思想观念和消极的价值取向的影响。村民文化水平不足,无法正确认识消极文化的负面影响,容易被煽动极端情绪。不良思想和消极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用至上、拜金风潮在部分农民中扩散流转;二是农村居民的物质追求远超于精神追求、传统的乡风美德受冲击。在一些农村社区的部分农民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精神空虚、道德缺失、质疑优良传统文化等现象,享乐主义和攀比之风存在,阻碍了和谐社区的发展;三是传统文化遭受其他文化排挤挑战。优良传统文化的流失和外国文化的冲击影响,造成了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欠缺关注度,崇洋媚外思想比较严重。
社区居民缺乏文化意识和学习意识,对于“文化活动、书籍阅读”的理解程度有限。大多数农民学历在高中以下,学习意识有限,大都表示反正下地干活也用不到,平时在微信群里聊聊天,看看新闻就已经足够,因而闲暇时间更多地选择打牌、看电子小说等娱乐活动。
农村居民的旧思想和旧习惯难以改变。陋习劣俗依旧有存在的土壤和根基。移风易俗工作目标艰巨。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去粗取精,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题。除了封建迷信、违背科学的糟粕文化之外,还有很多传统习俗因不适合现阶段文明社会要求而需要被改造,如红事白事的大操大办、占地为坟、不平等的男女观念等。很多村民包括基层社区工作者对于不良旧习惯保有认同,不能明确区分传统习俗和优良乡风的区别,把陋习陋俗当乡村特色。这些都是优良乡风建设和推广的强力阻碍。
生产园区、生活社区、生态景区“三区”共建共享是诸城社区化发展的核心战略。依托此战略,将文化建设贴合于生产园区、生活社区和生态景区的开发之中。借助其资源,改善文化建设独立于发展步伐之外的局面。同时企业文化、乡风文化和旅游文化的塑造可以反哺于“三区”的建设,更加全面的推进社区化发展。
诸城市自然环境秀丽,人文底蕴深厚,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储备。生态景区的建设依托于众多基层农村社区的协作开发,而旅游产业的收益也是第一时间作用于合作的社区之中。由此看来农村社区和生态景区的发展相辅相成。诸城的旅游业除了恐龙文化产业之外,其他的名人旅游和风景旅游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从诸城市特色文化的视角切入生态景区的开发,将单一元素的旅游资源进行改造,赋予精神文化的内涵,构建名人精神文化游和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生态农家游。以旅游产业为基点,带动周边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服务岗位、创业机会。
随着产业向心力的不断增强,周边的农村社区居民从经济消费到生产生活,从行为习惯到乡风乡俗,都会受到正面影响。由于文化旅游产业带来的经济收益的提升,社区居民对与之相关的文化建设的认同就会随之增加,对优秀文化和先进思想的认知程度会更进一步。这会从侧面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准,也会增强基层组织对农村居民的思想引导教育工作。
农村社区文化事业发展的前提是人才队伍的支撑。农村社区文化在建设过程中要重视人才。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知识文化素养,这是文化工作人员带领农民群众开展高水准的文化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自身理论知识不足,会对农民群众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
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和人心是密不可分的。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离不开正能量的作用,这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催化剂。群众观看、参与文化作品和活动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文化作品被广大人民群众广泛传颂、喜爱。这就需要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努力转变农村群众的文化思想,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政府应该积极履行职责,根据当地特殊情况制定相应计划,使文化真正深入到农村中去,使农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够享受到文化的沐浴。在创造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时要牢牢抓住一点,即文化作品和文化活动要始终围绕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进行。
重视对地方宗族文化的正向弘扬。宗族文化在农村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大部分的农村社区都有宗族势力的存在,这是一种客观的农村传统现象。同姓村民之间的来往更加密切,对于本宗族的社交活动具有更强的认同感,言行举止更容易受到同宗族村民之间的相互影响。根据宗族文化的特性,利用宗族特有的传统连结性,优先开展社区大宗族的文化改造活动,将宗族里具有影响力的人物纳入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中来,增强号召力,以点辐射成面,帮助推广优秀的新乡风乡俗,带动陋习陋俗的改造,自下而上进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农村社区发展的主力是基层党组织。基层党员干部和相关社区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要培养基层干部对于文化好坏的辨识度,敏锐发现基层社区中的消极文化因素,做好社区文化的正向引导。提升自我修养,加强基层组织的党风廉政建设,树立社区服务者的形象,坚持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
继续推进硬件提升,抓好社区活动中心功能提升,加强阅读室的日常管理和书籍养护,用优质的文化服务,优化农村居民的阅读体验,改善农村居民对读书学习的看法,培养农村居民对知识的兴趣,引导农村居民自主学习,主动接受优秀文化,乐于用知识充实自己。用好社区文化建设的专项经费,提供更多的免费日常文化活动和建立兴趣小组,吸引农村居民闲暇时间参与社区活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全方位提升基层农村社区的文化氛围,孕育优秀诸城特色乡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