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航天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公共英语历来都是高职教育的基础课程,再加上其本身涉及跨文化、民族自信心、爱国情怀等与思政教育联系较为紧密的元素,故而其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是高职应当重点进行思政化改革和发展的课程。只有遵循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才能有效推动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化进程的快速、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综合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日后更好地走向工作岗位,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所谓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本质,以协同育人为理念,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以立体多元作为结构基础,以显隐结合作为实践方法,以科学创新作为指导思维的全新育人理念和模式,其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门课程之中,从而使思政渗透到方方面面。由于高职公共英语本身涉及英语文化,关系到学生爱国主义、跨文化意识、民族自信心、文化批判等重要因素,因此是课程思政背景下需要重点探索思政化发展路径的学科。
高职公共英语要想实现课程思政化,必然需要课程教师自身对思政育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有较为深刻的认知,否则无法胜任工作需求,难以真正实现该门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高校应当加强高职公共英语教师教育和培训,全面引导英语教师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有效落实课程思政化建设与发展。首先,高校需要加强针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师的思想教育,促使其改变刻板、错误思想与偏见,引导教师真正理解、接受和落实英语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和立德树人教育。其次,高校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价值观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等等,提升英语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最后,高校还应当积极组织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开展专门的研讨活动,针对教师关心的热点问题加以解决,帮助教师更好地落实课程思政化建设工作。
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效果,需要以挖掘前者的育人内容为重要基础,进而实现英语教学和思政教育的有效协调,在不影响前者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充分践行立德树人工作。实际上高职公共英语中也包含有大量值得挖掘的思政教育相关内容,不论是从传统文化传承,还是从跨文化意识,又或者从文化批判角度看,英语中都包含有大量和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息息相关的内容。教师应当更具教学敏感性,能够在教学中敏锐地把握住立德树人机会,从英语内容进行适当延伸,从而实现英语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
要想真正发挥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仅仅靠英语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学校应当积极促进英语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沟通和交流,同时构建相应的协同合作联动机制,从而打造两科教师齐抓共管的思政育人格局。高职院校安排思政课教师作为公共英语课程共建人,和英语教师一同进行课程教学规划,让二者共同进行深度研究,一起讨论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化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而且英语教师需要在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下承担一定的思政工作,在课堂教学之外对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了解,落实相应的思政育人工作。
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需要采取显性教学与隐形渗透两种方式,构建更加多元化、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其中显性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直观、明显地进行教育,而隐形渗透则能实现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二者的相辅相成能够进一步强化高职公共英语和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充分发挥思政育人作用。一方面,英语教师要尝试将思政育人理念与内容渗透到英语教学内容之中;另一方面,英语教师还需要挖掘英语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育人内容。
高职公共英语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实现需要相应的保障,否则难以有效落实,故而有必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高职院校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思政育人政策以及责任清单,同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体系,促进公共英语课程资源的完善。此外,高职院校还需要建立起合理的、科学的创新的考核评价机制,以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为基准,构架能更加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和标准,并通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行为习惯来进行有效评价,以评价为基准不断优化和完善思政育人模式。
综上可知,课程思政化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促进课程教学和育人深度结合的有效方式。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应当向思政育人方向发展,融入更多思想政治相关内容,同时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并逐渐形成完善的协同育人管理体系和机制,促进公共英语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有效衔接与融合,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