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超 陈曦 赵军辉 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我国“十三五”规划首次将“文化强国”建设列入五年规划。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关键基于大众文化自信的建设。树立文化自信是促进民族文化繁荣昌盛、国家长久不衰的内驱力。若不能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繁荣、民族复兴将无从谈起。
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新时期的人民在物质生活充裕的条件下,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而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正是来自文化自信。但是当民族的文化一旦受到侵扰时,守护他们精神家园的防线必然会有分崩离析的危险。据有关学者统计,在世界所有的网络信息中,中国所发出的信息只占了全世界所有信息的5%,在世界多元化文化背景的影响下,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2]。大多年轻一代,尤其是新生代人群,对传统文化极为陌生,缺乏文化认同感,所以,导致优秀文化不能很好的延续和传承。所以,构建完备的社区文化必要可行。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给人们生活和交流带来巨大便宜,由于西方文化和多方文化的冲击,使得我国大众群体出现对本土文化消极漠视心里。甚至追捧狂热的“潮流文化”“新新文化”等现象也屡见不鲜。那么这种肆意的跟风追逐下是否会影响本土文化的发展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文化的传承丧失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流失了,长此以往,优秀的本土文化资源就会逐渐被淡漠。文化多元化也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也会波及社区文化建设,给社区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地冲击,多元化的文化造成了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一般表现为思想意识形态的淡化、人们基本价值观的迷茫,还有行为道德的失衡等。
人类是群居生活,依傍而生,相互影响,所以社区文化在较大程度上能够对居民的生活做出良好的引导和示范性作用。构建和谐的社区文化建设,是发展城市基层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实施社区文化建设时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积极全面推进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任何发展都以人们自身为出发点而建构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社会的关键是以人为本,所谓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尊重社会主体,优化社会主体的地位,加强建设。人是社会的核心要素,是构建和谐社会中文化建设重要的载体。文化首先要满足于人类最基本的精神需求。文化构建了人的精神要素,它将动物的人变为有思想的人,有思想的创造者。因而我们要努力打造符合人们个体的、选择公众认同的社区文化。
建设优质的社区文化,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给予优质的资源配置。如场地的辅助,活动资金等等。只有资源丰富和充盈了,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才有可行条件。其次,除了国家大力扶植外,社区还需配备专业的人员,为宣讲知识,普及科学,推广文化传播正确高效的理论知识。当这一切完备后,策划文化活动变成为重中之首了。社区不仅要可以为居民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也对人们生产生活有着重要引导作用。
社区文化建设需要结合社区的文化资源,人群的基本状况,制定有针对性地社区文化发展规划,在社区中多开展一些适合受众群体的,被大众喜闻乐见的,符合推广传统文化和适合大众审美情趣的一些文化活动。社区中的个体可以分为不同阶段的人,文化建设中可以根据他们的地域特点,年龄分段的等来设置相关的文化活动,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如针对老年人,可以开展棋艺,舞蹈,养生等等专题的文化活动。活动的开展要着眼于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老年人的晚年需求更趋向于养生保健之类,如果为老人开设专业的养生讲堂,普健康的科学防护知识,他们定会明辨虚假与夸大的医药营销,守卫健康和财产。对年轻人群体,他们则更侧重于追寻文化的多元化,反而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认知不够深入。而国家文化的兴衰和发展又要依靠年轻一代进行传承,所以,针对年轻群体,社区文化建设更需要实行有意义深层次的方略。如在社区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绎,开设相关的培训班。组织传统文化知识的竞赛,话剧表演,在传统节日时,举办现场的宣传公演活动等等,让本国文化深入人心。
文化是民族稳定的基石,传承文化、发展文化是国家生命活力的向上源泉。我们大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是对受众者精神感染最有力的方式。培养国民的文化自信,是促进国家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所以,搞好社区文化建设,扩大文化内需力,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