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卫卫 郑州科技学院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了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部分学校办学条件并未能与学生数量同等比例提高,这就造成了大学人才培养数量增加同时质量较之前有所下降。尽管中国经济日益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但人才市场上大学生的供应与就业单位人才需求之间的数量和质量矛盾日益严重,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日益凸显。甚至出现了个别“读书无用论”的偏激观点,如“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大学生没有工地上农民工挣得多”“读完大学生还是打工”“读大学的成本和收益不划算”等。在这种负面思想影响下,小部分家长和学生对上大学的积极性和意向有所下降。简而言之,小部分家长和学生认为高等教育带来的实际绩效达不到他们的期望(好工作和社会阶层上升),导致其求学意向降低。因此,本文尝试通过期望——实绩模型分析这种社会现象。
期望——实绩理论模型是美国营销学家奥立佛(Richard L.Oliver)于1980 年提出的,是客户满意理论模型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这是一种考察顾客是否满意所提供产品的最具有影响力的模式。该理论认为,如果实绩低于期望,顾客就会不满;如果实绩符合或超过期望,顾客就会满意。
读书无用论是一种否定知识与学习的社会思潮。即某些人或群体在评价社会现象时,因为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自我难以理解或难以改变,而对读书所持有的一系列否定态度和观点。[1]
(1)清末民国时期的读书无用论。1905年科举制度彻底废除,一千多年来读书人追求的“读书做官”道路被取消,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人们读书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义务教育的新式学堂逐渐普及。但适合西方工业文明的义务教育并不适合当时中国社会状况,遭遇了水土不服。在学习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等方面脱离了乡村生产和生活的实际情况,如学生上课时间与农民作息时间冲突。由于既不能够通过升学来改变自身处境又不够实用,新式教育被乡民排斥,产生了清末以后第一次“读书无用论”。(2)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高于一切的读书无用论。(3)改革开放初期的读书无用论。改革开放初期出现了“脑体倒挂”现象,当时社会上流行的“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动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反映了这一社会现象。[2]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读书贵、就业难、起薪低”的现象日益凸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意识越来越强烈,在评价事物时经济指标的权重越来越大。20世纪90 年代以来发生的就业分配制度改革、高校扩招,尤其是近些年以来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就业难、起薪低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一部分学生和家长的上大学意向有所降低,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对于持“读书无用论”的人来说,根据期望一实绩理论模型,现阶段“读书无用论”形成的可能原因主要集中在造成“高期望、低实绩”的因素方面。
(1)“高期望”的原因
以下因素使家长和学生对接受高等教育产生一种改变人生的“高期望”。1.传统文化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金榜题名”概括了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和追求。2.新中国成立以来,接受高等教育和中专教育享受“就业分配”“干部待遇”的制度,使社会大众认识到读书改变命运的重要性。3.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部分人群中存在着一些不良价值观,如对权利、金钱的过度崇拜。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使很多人的官本位思想依然存在,特别是一些社会的中下层人士,认为“升官”才是人生成功的标志;也有一部分人持“金钱至上”的观点,这些人认为“有钱才叫成功,其他什么都不是”。当官、发财、成名是这些人认为读书应达成的结果,认为只要上了大学就应该至少居其一,如果一项都没有达成,那么读大学、接受教育就是失败的。概括来说家长和学生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主要包括:(1)收入和福利方面,工作期间和退休后收入高且福利好,能解决养老问题;(2)社会阶层方面,能实现家庭社会阶层的上升。
(2)“低实绩”的原因
随着高等教育想大众化、普及化的方向发展,大学生真的不再是“天之骄子”了,大学毕业生在私营企业就职是普遍现象;大学毕业生在职业生涯的前期辞职、跳槽、失业已是常态;同时,很多大学毕业生职业前期过着“月光族”的生活,少部分甚至朝不保夕,过得很清贫。目前出现的“读书贵、就业难、起薪低”的现象,使家长和学生感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低实绩”。
(3)其他因素
当把对读书无用论持赞同与反对两种态度的人对比分析发现,除上述因素之外,一些因素通过影响人们对“期望”和“实绩”的认识而进一步影响对读书无用论的态度。调查研究表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子女对读书有用的认同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家庭经济水平越高,大学生越认可读书的价值;专科生受新读书无用论影响最大。[3]
可能的原因在于,持“读书无用论”观点的人大多属于学历文化水平较低者,或者家庭经济较困难者。这些人群在认识客观世界时缺乏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常常以偏概全、以点代面、静止的看待社会现象。并且他们的读书期望以近期利益的金钱、权力为主,对个人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思想进步、发展潜力等远期利益重视不足。
由上可知,根据期望一实绩理论模型,学生和家长对高等教育的高期望,对比读书贵、就业难、起薪低的低实绩,使学生和家长对接收高等教育产生“不满意”,助长了现阶段第四次“读书无用论”的产生。
首先,持这种观点的人只盯住了生活周边的个别现象,却忽略的整体。只盯住了同学中最有钱的,邻居中最富有的,亲戚中过的最滋润的,但这不是社会的全部。看一看广大的进城农民工群体,在家务农的农民朋友,他们因为读书少、技能单一,干着最脏、最累、最辛苦的工作,生活质量却毫无品质可言。其次,不是读书无用,而是很多人没有认真的读。最后,不是读书无用,而是常常拿来做“借口”。持读书无用论观点的人大多没有读太多的书,青春年华、大好时光挥霍在了学习之外的其他方面,然而还可以言之凿凿的以读书无用为借口。
近十余年以来,中央及地方领导干部调整的“高知化”趋势明显,一大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高级知识分子走上了党政领导岗位。再来看一看商界,商界精英的高知化趋势亦是更加明显。在一份60 个顶级中国商界大佬学历统计中,60 人中985 高校毕业的大佬 27 个,211 高校(不含 985)毕业的7 个,名校出身的明显更具有优势,普通大学本科毕业的13 个,没有上过大学的只有13 个,同时部分企业家又在国内外进一步取得了硕士或博士学位。因此,不管是要“从政”还是立志“经商”,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一个好的大学是非常必要的。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名言的正确性已经得到了无数次的证明,而在未来的10 年、20 年,在新科技革命浪潮下,“知识改变命运”将再一次得到验证。当前,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为标志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已经到来,在国家层面德国提出了工业4.0、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计划、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 规划,在这政策的推动下,企业和个人只有掌握以智能化为主要特性的相关技术,才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引领潮流,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着人们对读书期望和实绩的认知,对读书的高期望和现实中感受到的低实绩之间的落差使部分群体持“读书无用”的观点。接受高等教育提高人力资本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应通过引导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减轻家庭的教育负担、促进毕业生待遇提高等途径纠正读书无用论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