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员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提升研究

2020-01-18 06:54龙小玲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

龙小玲

(中共舒城县委党校 培训部,安徽 舒城 231300)

意识形态是选择国家制度和设置政治体制的观念基础,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和凝聚力不仅关乎意识形态本身的存在和发展,更关乎国家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良序运行, 因此,“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P213)。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党的各级组织。 每一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有承担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近年来,党中央就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定和办法,各级党委(党组)也采取了许多有力举措,承担起管方向、管阵地、管人、管事、管问责的主体责任,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就主管部门的巡视组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的问题及典型案例通报的情况看, 仍有党员干部存在着本领恐慌、本领不够、能力不足的问题,表现为遇到问题和矛盾绕道走的“软骨症”、畏手畏脚不敢斗争的“恐惧症”和不知如何去做的“无能症”。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就必须直面并有效解决这些“症结”。

一、加强思想淬炼,筑牢党员干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根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面对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工作环境, 只有坚定不移地淬炼思想方可遇浪不惊、千锤百炼、修炼成钢。 党员干部要加强思想淬炼,必须弄懂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 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一,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炼就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看家本领”。当代中国取得的巨大经济社会成就,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为在国际上取得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增加了无可辩驳的分量。 但是,现实的成功和辉煌的历史,并不能完全回应各色各样的质疑和诋毁,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形势严峻。 现实社会和虚拟网络上各种思想观念多样杂陈,各种角色竞相发声,一些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时有出现,“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地改头换面,以更加隐秘的方式挑战和诋毁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化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我们始终不能松懈的思想防线。 为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其颁布的《规定》中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作为首要的一条,是从“根本制度”的高度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自觉性和自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上出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认识问题,有的是思想方法问题,有的是政治立场问题。 检验它的尺度就是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思想淬炼,要求党员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只有弄懂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在理论上弄清楚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在掌握这些规律的基础上拨开各式各样的意识形态迷雾,辨识多种多样社会思潮的本质,特别是要看清楚历史虚无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的实质,才能从理论的高度看清意识形态现实工作的重要性,夯实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认识基础。

其二,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常态化和制度化, 在理论学习和政治教育中淬炼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精髓不会在我们基层党员干部的头脑中自动生成,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离不开认真和持续的学习。这样的学习不能是碎片化的,更不能是流于形式的,因此,需要党组织扎实推进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和政治教育的常态化与制度化:一是建立切实可行的党员干部常态化的学习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2](P6)。 基层党组织应该立足实际,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围绕国家的大政方针,对新时代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进行新探索,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常抓不懈。 在总结集中教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可操作的学习制度,划阶段、分环节、促落实,做到学在经常、抓在经常。 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开展现场教学、警示专题教育、举办读书班、集中交流研讨、撰写学习心得等新途径、新方法,推动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实里走、心里走;二是强化党员干部规范化学习制度。 学习制度常态化是基础,但要确保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而不是走过场搞形式,这就要对制定的学习制度予以规范化。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出台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与《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为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教育的规范化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各级党组织有责任将理论学习教育纳入党内集中教育,以突出抓好“支部建设”为重点,通过组织“三会一课”,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等途径对学习教育进行硬约束。 精心组织谋划学习教育的总要求、主要内容、实施步骤、组织领导等方面,加强对学习制度执行的监督,确保学习教育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其三,理论联系实际,在学思践悟中淬炼思想。“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3](P21)。 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表明,没有实践基础的理论是空洞的,而没有理论的实践则是盲目的。 对许多重大的实践问题需要从理论上说清楚, 才能真正弄明白“怎么看、怎么办”的实践问题。在理论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寻求理论以回应群众关切的现实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破解现实难题。 新中国成立70 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当中。实践在不断地发展,新的问题不断涌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要“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4]。 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过程中,要有敢于回答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勇气,在悟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善于汲取理论智慧回应当下舆论热点问题,抓住广大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找准思想的共鸣点、利益的交汇点以及化解矛盾的切入点, 进行针对性的回答,在回应时代课题和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过程中提高思想水平,增强我们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辨别、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能力。

二、增强政治历练,压实党员干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

高度的政治性是意识形态的核心属性。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首先应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原则和政治道路,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基层党员干部应如何把“讲政治”贯穿在意识形态工作的全过程中呢?

首先,要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政治站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党的干部,不论在什么地方、在哪个岗位上工作,都要增强党性立场和政治意识,经得起风浪考验,不能在政治方向上走岔了、走偏了”[5]。 意识形态本质上就是政治工作,党员干部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 不断提高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 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讲政治,就是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两个维护”,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没有这样的意识,就是没有政治意识;没有这样的自觉,就是没有政治觉悟,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治站位。由于社会实践中的意识形态问题具有泛在性特征,意识形态问题往往与其他问题交织纠缠,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不能轻易地看清它的本质和实质,越是这样,缺乏政治意识的风险就越容易产生和增加。 事实表明,在意识形态领域缺乏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实践工作容易出问题。 基层党员干部需要学会用政治眼光看问题,从政治上观大势、定大局、谋大事,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方向”等根本问题上审视和定位具体的现实问题,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工作形势面前保持头脑的清醒,从而宣传好党的主张,传播好党的声音,以实际行动维护中央权威。

其次,强化使命担当,提高意识形态工作中的责任意识。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在直接的意义上就是做国家倡导的价值观念的工作,因此,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更要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意识。这是政治的要求,也是党性的考验。党的十八以后,广大党员干部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程度比以往有了明显提高,但对于这项工作具有“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也还有不到位的现象。有的党员干部认为,意识形态工作是“软任务”,是务虚的工作,难以量化考核,不能体现为具体的业绩或政绩,经济工作才是“硬指标”,GDP 是用数字说话的,应该把精力和时间全部用在经济工作中。这使得意识形态工作中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即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的工作,抓意识形态工作应该是所有党员干部的本职工作,毕竟党员干部才是意识形态群体。 高校学生只是意识形态的准群体,而普通群众是意识形态的主要工作对象。所以,不抓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就是失职,抓不好这项工作就是渎职。 这是一种不能推卸的责任,具有这种责任意识的基层党员干部是会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的,是能够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者、推动者、践行者的。 既然是责任,就应该按照相关纪律和法规,建立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制度,以充分发挥督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要让制度发威、让责任见效,让具有这项工作意识、取得良好效果的党员干部受到褒奖,而让失职失责的党员干部受到纪律和法规的约束,唯有如此,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最后,要发扬革命的斗争精神,提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斗争本领。 “意识形态斗争不仅仅是信仰之争、主义之争,更是盛衰之战、存亡之战”[6],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要把这项职责提高到“斗争”的政治高度进行认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其中必然包含了不同性质的意识形态合法性、合理性及其话语权的斗争, 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这场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在2019 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进入新时代,我们所面临的斗争形势并不乐观:一方面,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风险考验。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把我国的发展壮大视为对西方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威胁,想法设法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围堵;另一方面,中国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就越受到世界的关注, 这种关注中既有友好的赞扬,也有敌对的仇视,为此,西方国家正在加紧意识形态的渗透,加大策动“颜色革命”力度。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意识形态领域局部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日益明显,维护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绷紧意识形态斗争的这根弦,树立起意识形态斗争中不作为就如同战场上不战而逃的意识, 才能增强斗争的本领,提高斗争的艺术,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确保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斗”到点子上、“争”在关键处,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三、注重实践锻炼,夯实党员干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基础

党员干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就是要在社会实际中为社会成员提供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的引导。 因此,想要把党员干部所掌握的主流意识形态精髓传播给大众,发挥应有的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向心力作用,就要加强实践锻炼,深入民众生活,通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基层实践,练就意识形态工作的真本领、硬功夫,着力提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方针和政策的认可度、支持度和拥护度,助力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和话语权。

首先,要高度关注社情民意,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在解疑释惑中的理论说服力。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7](P11)。有些党员干部总是感慨,做意识形态工作得不到老百姓的信任。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情况,是因为有些党员干部的话语方式对老百姓没有吸引力,对群众普遍关心的理论问题不能给予有说服力的理论阐释,老百姓不愿听,也不愿信。针对理论宣传的内容和群众的思想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党员干部要从关注社情民意着手, 增强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针对性。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要发挥意识形态凝聚人心的作用,就要把民心作为这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要赢得民心,就要深入基层,与人民群众交心交朋友, 调查了解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现实问题,了解其思想动向和需要。 因此,一方面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民意畅通制度,大力加强党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信访制度、社会矛盾调解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以制度的力量保障党和政府的声音与人民群众的想法得到良性的双向沟通;另一方面,要学会走网络群众路线,注重网络的民意倾向。 如今的信息时代, 互联网已经成为群众表达意见的最大平台,是社会舆论的重要领域,也是掌握社情民意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8]。 同时,对在网络上收集到的社情民意要认真汇总分析和研究,积极吸收网民的合理诉求和意见建议。 结合网上网下的情况,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需求,摸准群众的关注点,把党的方针政策与群众所思所盼所忧结合起来。

其次,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吸引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是空洞的说辞,也不是干巴巴的抽象理论,而是反映社情民意、 体现国家价值观的科学的思想观念体系。 意识形态工作是“顶天立地”的工作。 “顶天”在于,它关涉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是科学的思想观念体系,它指向未来。“立地”在于,它必须得到民众的认同和接受,内化为共同的价值观念,并在实践中切实体现为实际的行动。就基层党员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而言,主要的任务是做好意识形态的“立地”工作。而要做好“立地”工作,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彰显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以浓郁的人文精神增强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以诚待人、用心育人、以情感人,要用真诚打动人民群众的真心,让人民群众真正发自内心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肯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此,要注重创新话语表达方式,解决宣讲内容的理论性与群众认知方式的感性化之间的矛盾,需要党员干部把抽象深奥的理论转化为百姓话语、生活话语,多用“冒热气”“带露珠”的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通过详实的数据、鲜活的事例,讲好家乡故事和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接地气”的语言方式,为我们在话语方式上树立了典范。 诸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等,这些话语妇孺皆知,通俗易懂,看似朴实无华,却有直指人心的力量。 再者要创新传播的手段,在全媒体语境下, 每一个网民都是信息传播的中心。这就要求党员干部积极利用好互联网、移动通信终端,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和大众化的手段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基本理论表达出来, 借助微信、微博、微视频等新媒体传播工具,融入日常生活,以发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最后,让“价值承诺”与“工作成效”相结合,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容认同感。发挥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离不开其所承诺的价值目标,这样的目标实现得越充分, 其凝聚力和引领力就越强大。苏东剧变的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既是思想问题、理论问题,更是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问题。生产力发展不起来,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意识形态构想的美好未来就会成为乌托邦,在现实生活中就没有吸引力。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 没有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空谈理想信念,空谈思想道德建设,最终意识形态工作也难以取得好成效”[9]。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需求,特别是在民生保障领域和全面从严治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极大地强化了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强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如果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让广大人民充分认识到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那么,应对这次新冠疫情,特别是鲜明的国际对比,更是以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给广大人民上了生动的一课。人民群众对我国国家制度的优势有了新的认识,进而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认同达到新的水平。当然,正如十九大报告所认识到的,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发展予以破解。就基层党员干部来说,更要在具体和细微的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追求和奋斗的力量源泉,围绕自己的工作难点、老百姓的痛点,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通堵点、疏痛点、消盲点,全面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保、社会治安等问题, 以实实在在的发展成就和惠民成果,使人民群众在基层党员干部为民办实事、 办好事、办难事中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真理性,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总之,有力而且有效的意识形态工作总是在科学理论和有效实践的双重作用下实现的。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不断拓展新境界、取得新成果的同时,基层党员干部应该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汲取最新的理论成果,武装自己的思想,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同时,在具体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社会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切实“种好”自己的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田”、“守好”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一段渠”,才能整体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

猜你喜欢
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党员干部新书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