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视域下教师角色重构路径探析

2020-01-18 06:08吴志清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权威教育

吴志清

(扬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现今社会,教师作为教育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一员,对学生的教育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角色是指在教育系统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他们的特殊身份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的期望的一种行为模式。从古至今,人们对教师角色定义了多种说法,认为教师是“蜡烛”“艺术家”“园丁”“工程师”等等。但是,20世纪7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并开始在各个领域蔓延,传统的教师角色也因此受到了巨大挑战。后现代主义对教师职业认同、知识权威形象和教师主体地位进行了批判,反对基础主义、理性主义,这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对教育过程中人的主体性的重视。这一批判,对当今教师角色的重构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后现代主义及其特征

后现代主义一词源自现代主义,但是又与现代主义相对立。20世纪70年代后,就开始被一些社会学家和神学家经常使用,是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代体系哲学倾向的一种社会思潮。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并不具有统一性,因此,对后现代主义的定义难以达成一致。[1]当今社会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思潮,例如,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哈贝马斯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启蒙思想的现代性一直从18世纪开始直到现在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并对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西方社会现今还受到传统欲望与私利的影响而遭受危机,这就必定会给西方社会的发展带来众多问题,所以,他也认为不存在所谓的“后现代性”。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则从知识论的角度来表述后现代主义,他认为当今社会人们接受的知识是已经发生异化了的知识,不应该直接吸收,而要批判所谓的现代知识,去关注新的知识。20世纪90年代后,后现代主义这一思潮开始在西方社会没落,但却在中国开始盛行起来。

由于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一种带有批判性质和反思性质的思潮,而我们是社会中的一员,要想很好地在社会中生存下去,就必须对这其中的不足进行批判与反思,发现其中的问题,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源,再寻找出解决的办法。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有:(1)批判理性主义,提倡非理性。教育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没有统一明确的标准,如果把理性当作规范普遍应用,那么就容易陷入绝对主义,就会限制人的个性发展,约束人的创造性、创新性的能力的发挥。(2)反对基础主义,提倡多样性。现代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不仅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实现“片面发展”。[2](3)反对确定性,提倡灵活多样性。传统的教育认为教师是决定学生只能学什么的权威者,学生只能接受知识,如果这样,显然会禁锢学生的自主思考。(4)反对表象主义、本质主义。后现代主义者致力于揭示理性的真相,展现理性不为人知或被人忽视的一面。在信息化面前,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来源。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下传统教师面临的挑战

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在不断改变,同时,教育的发展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也产生了新的要求,而教师角色体现的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身份和地位,是根据社会和学生的期许及职责的要求而变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或者说人格的行为体现。受到现代教育观念的影响,教育的目的就是专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和职责并为了达到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教师认识到自己是教育者,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与此同时,学生就认为自己是受教育者,是专门接受教育的。这就产生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这种教育现状在当今社会还是普遍存在着的,由于当代社会信息技术和科学的不断创新发展,这必然会引起后现代主义者的批判,也值得教育者反思。

(一)挑战教师地位:领导者变为参与者

现代化的教育,大多是以教师为主体,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是教育者、领导者,起着主导作用、支配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教师在学生中的权威。而学生是来接受教育的,他们按照教师设计、组织的教学活动方式进行学习,从而培养自己正确的思想品德。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通过能动地认识世界,获得新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反过来影响教育者。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育界多用主客二分的方法,而从主体性教育角度出发,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起主导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两者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和发起者,掌握着课堂进度与课堂效果。课堂上,首先是教师教,然后才是学生学,学生的学甚至也依赖于教师的教。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这样的教授过于讲究教师的教,而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机器”,学生单纯地按照教师给出的路子学习思考,就算学习成绩提高,学生学习的弊端也会不断凸现。因此,“后现代主义批判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挑战教师的课堂霸语权,主张破除以往教师的领导式教学,提倡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3]。这样,教师就由领导者变为教学的参与者,话语权受到了挑战,教师的地位也相应地变低。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让知识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达到视域的融合和重构。对此,后现代主义者多尔明确提出: “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相反,教师要求学生延缓对那一权威的不信任,敢于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并与学生一起共同反思每个人所获得的和心照不宣的理解。”[4]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相对来说处于一个平等的界面,有利于师生之间平等大胆的交流、学习。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教育学生,还有利于时刻提醒教师除了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还要不断学习充实自身的知识文化素养,更好地发挥教师这一角色的作用。

(二)挑战教师职业:教育目的转变

众所周知,现代教育是以培养人的思想、行为等各方面的道德素质为教育目的,教师在学校教学生们学习,就是要帮助学生培养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才能让青少年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为共产主义奋斗,也是为实现当下美丽的中国梦而奋斗。时代的发展使教育方法、目的等发生了变化,在唯物主义的影响下,现今的教育目的不仅关注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差异,更充分吸收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以便更好地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现代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知识的正统性和权威性为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基础主义”就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这个教育目的的逻辑起点。”[5]由此可见,虽然现代教育重视人自身价值的实现,将教育中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让学生接受这样的教育成为一种责任与义务。但实质上,这种教育揭示的是教师外在价值,强调的是教师的教育与塑造功能。正是这样看似没有缺陷的教育目的才成为后现代主义者批判的地方。后现代主义重视教育的差异性,与现代教育的基础主义相异,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培养“完人”就是把学生塑造成他们所需要的人,这样必定会忽视学生的差异性,也与教育的最初本质不符,使学生在高科技面前再次丧失话语权,容易导致学生的异化。教育的目的不应该局限于单一的教育模式,而是要用这样的教育方式来开发学生更多方面的需求和特点,让学生思想变得更加开放、灵活,同时,教育目的不能到此为止。但这对于教师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当初他们作为教师的教育职责是不相吻合的。这种培育人的“片面发展”的要求,让教师感觉到力不从心,不知道是不是应该这样做。因此,这样的观念无疑会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和教书育人的价值产生疑问,从而让自己对所学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到教师下一步的专业学习,这就有可能进入混乱状态,使得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缺乏足够的安全感,最后影响到自身的职业生涯。

(三)挑战教师知识权威:知识是非合法化的

在现代主义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具有传递学校课程知识的功能。知识就是真理,是客观事物的真实显现,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属性的客观反映,它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一个客观存在着的个体。正是由于知识的这种客观性才决定了知识的可靠性,才使得知识是可以被传递的,教师就是知识的这一传递者。[6]在实证主义者看来,教师传递者的身份恰恰代表了理性的化身,他们在教育引导学生的过程就是在宣扬理性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受到理性主义的禁锢而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天赋,限制了自身的自由,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失去了真谛和意义。

由此,后现代主义者是批判这种理性主义的存在的。他们认为,学生不仅仅要吸收教师传授给他们的知识,更应该跳出这个圈,从生活中主动去发掘真理和知识,认识新的事物。所以,后现代主义者对“知识是事物的本质特征”这一观点是持怀疑的态度的。他们认为,知识与真理一样,本身是无法证明其自身是合法的。即使通过哲学思辨方式证明了知识的合法性,也并不是一种合法化的知识。[7]后现代主义将文本与个人的主观意识绑定,否认文本的真实性以及真理性,在此就是否认知识的真理性。可见,后现代主义对知识的理解,不但改变了知识的合理性状态,降低了知识的权威地位,还切断了知识掌握的多少与教师地位和威望的联系,使一向以知识的至高无上性为崇尚的教师知识权威形象发生了动摇。同时,后现代主义者从知识的存在状态、性质以及发展变化的角度出发,认为,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再单一。现代主义下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可能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甚至会出现知识的更新速度还没学生掌握的速度快,这就一定会对教师的知识权威形象带来挑战。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下教师角色重构路径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育教学观、目的观和知识观的某些方面进行了批判,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对学生的主体性和在教育中人的价值意义的重视。对教育的这种重视还体现了“现代性”的基本特征——批判和自由创造的精神。[8]“后现代主义”来源于“现代性”,它是对自身的一种批判和自我超越。因此,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应该如何实现对教师自身角色和功能的发展或超越,如何实现教师角色的重新构建?

(一)增强自身的对话教学和反思教学能力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教师教导学生,应该主要以师生间的对话交流为主,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联系,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里距离。[9]首先,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的一种必要方式,没有对话的产生,也就没有交流的出现,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真正的交流,那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所以,后现代主义者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对话式”的教学关系。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就可以通过对话就某个方面达成共识。通常情况下,教师“仅仅是学习者团体中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关系逐渐走向平等化。[10]在后现代主义者的视野中,他们认为那种忽略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关系的教育方式是不正确的,容易抹杀掉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掩盖了知识原本带给学生的生命意义。因此,以巴西教育家弗莱雷为代表的一批后现代主义者极力反对这种不对称的教学方式,他们倡导学生与教师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公平、开放的对话关系。对此,弗莱雷提出:“通过对话,教师的学生以及学生的教师等这些字眼将不复存在,新的术语会随之出现:学生教师,教师学生。教师不再仅仅是授业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也能够获得收获,学生在被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那么,教师也就在接受学生的教育,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共同成长。[4]87-88

其次,现代化技术不断发展,尤其是在教育中新媒体的应用使得传统的你说我听的教学方式显得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难以抓住学生的特点和兴趣。随着网络化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如果教师仅仅根据原有课本上僵化古老的知识向学生灌输,学生受到网络的影响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强度可能大于教师,这就容易产生差距,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能同时进行,也就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11]因此,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和反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进行经验总结,自我诊断,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良好的反思过程,能在潜移默化中对教师的教学思维产生积极的影响,况且优秀的教师也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学反思能力。

(二)重新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和教学观

现代教师作为学校教书育人,是指引学生成长的专业人员,他们的基础技能和职业知识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教师在这一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只有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符合社会所期望的要求才称得上是“好老师”,然而教师的职业认同危机主要表现在教师的角色与社会教师的期望不一样,难以引起共鸣而导致的。[12]在面对社会与学生的期望时,教师表现出的是规范性,完全按照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的要求来教育学生,这也是教师在学校的行动指南,在原则上应该是被认可的。但是,后现代主义者是持有反对基础主义,强调差异性和多元性的观点的。所以教师要在自身的社会地位方面、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和自身的行为表现上寻找在后现代主义中自身生命的意义,从而来避免进入专业认同的危机。[4]88为了避免这一危机,教师就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向原来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到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状态转变,更新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和教学观,由从前的教学发起者、实施者向教学服务者转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讨、自主学习知识、自我成长,充分展现自己的独特个性和自强能力。

学校教育历来重视向学生传授正统性的价值,就少不了要以教育部发的教科书为教育版本,这样,教科书和教师就具有了相应的权威。为此,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在把教科书作为育人样本,传授正统价值时,还要对既定的教育目标做好服务工作,履行服务者这一职责。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求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及思想动态,发现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并且有意识地去培养、强化学生的这种个性和独特性,对待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同时,教师要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个整体,既要有教师的教,也要有教师的学,二者缺一不可,但这一过程更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从而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教师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不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者,要成为知识的创造者。教师在作为服务者的过程中,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和发展,另一方面也督促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对自己的身份和工作要有新的认知,从而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

(三)以知识的合理性重塑教师的权威

教师的权威,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在角色要求下控制或者约束学生的权力。这种权威具体分为四种:身份与地位权威、法定权威、专业权威和人格魅力。在这里要说的是第三种专业权威。当人们谈及权威时,总会自觉地把权威与权力联系在一起,权威意味着影响者与被影响者之间是支配与服从的关系。[13]面对后现代主义对教师传授知识的合理性带来的挑战,教师有必要重新建构自身的角色和知识权威形象。在传统的教学形式中,教师教授给学生的知识正是学生所没有掌握的知识,这种方式将知识的领会和掌握放在了首要位置,这就必然会导致教师话语霸权的现象产生。[14]因此,我们就不难以理解,为什么学生不愿意接受教师传授的这些知识,因为,这些知识是经过教师精心筛选的,这是一种带有强制性色彩的教学,甚至有的学生会对知识的学习产生厌恶。

因此,教师要成为的是知识的专业的权威,而不是课堂的权威者,这就需要教师对自己所教知识和自身掌握的知识进行系统的了解。一方面,在新时代的引领下,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充实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各方面的知识。只有自己学的知识多了,并且都掌握和领会到知识的精髓了,那么你才能更好地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另一方面,时代在发展,信息技术也充斥者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教师传递给学生知识的方式有可能已经落后,为了跟上学生的步伐,教师也必须尽可能多地掌握更多学习知识的新技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教给学生学习的技巧,把知识合理化、合法化。这样,教师的权威形象就从知识本身转变为对知识的创造性应用,这无疑有利于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也有利于教师在学生中树立新的权威形象,得到学生从心底里的认可。

事实上,我们不能否认当今教师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者们眼中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有共通的地方,也有一致的地方,他们可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但从其本质上来讲,后现代主义下的教师角色对当代教师的引领、完善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内在和深远的影响,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因此,探索和构建后现代主义思潮下教师角色就有其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权威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