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工作经验中的生活体验
——优秀女性辅导员成长生涯透视

2020-01-18 05:48吴金鸽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辅导员思政政治

吴金鸽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辅导员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域和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发挥着人生导师和青春引路人的重要作用。辅导员形象展示与角色扮演,尤其是优秀辅导员的饱满形象,更能激活社会各界的整体记忆与良好评价。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与中国特色,思政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底色”与“特色”。“宏观叙事”的优秀辅导员典型代表,“微观深描”的个体生活体验案例,能够使我们更深入地走近和感知这个职业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生活状态。分析他们的成长道路与发展历程,探讨不同生涯时期的不同体验,能够更好地展现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精神风貌。

一、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的逻辑演进

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中心是随着我国国家建设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而发展的。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设立在军队的政治指导员。1937年,抗日军政大学借鉴苏联经验设立政治指导员制度,“奠定了我国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基础。”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之时,中央文教委员会副主任陆定一就指出:“教育工作要为政治服务。”[1]高校辅导员在当时被称为“政治辅导员”或“学生政治辅导员”。 1951年,《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中提出,“要在全国各院校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设立政治辅导员。”[2]1953年,清华大学设立了一肩挑思想政治工作,一肩挑业务学习的“双肩挑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3]1961年,教育部颁布的《高教六十条》正式要求在高校设置专职政治辅导员,这一时期辅导员的形象与角色被描述为“学生政治领路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与引路人”。[4]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2004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强调:“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5]2006年,教育部(24号令)指出,“辅导员要政治强、业务精,要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6]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重点强调:“辅导员要经过系统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7]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8]

一般来讲,高校辅导员可分为专职辅导员、一线专职辅导员和兼职辅导员。本文所指的辅导员队伍是指专职辅导员队伍,包含院系学工组长、团总支书记、党总支副书记等人员。辅导员有自身特定的职业身份和专业技能角色,是一个独立的社会职业群体。美国辅导员协会将辅导员工作认定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心理辅导师,第二是职业辅导师,第三是社会化辅导师”。[9]派司利和麦克马洪认为辅导员应承担九个方面的责任,“涉及学习、咨询、心理辅导、家长信任关系等等。”[10]概括来说,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的综合体。为此,许多学者认为,要推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和服务水准。

目前,对于优秀辅导员队伍的研究大体上有三类思路。第一类是从辅导员内在的特质、素质进行研究。比如“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过硬、热爱学生,有事业心与责任感,良好心理素质与人际关系等等。”第二类是从外在评价标准、工作特征进行研究。比如“要成为优秀的思政工作者、教育管理者、心理健康引导者与职业生涯规划者,要进行良好的师德培养。”第三类是从优秀辅导员成长规律、培育机制进行探索。比如“优秀本质上是一种优势叠加的累积过程,是一个从适应到熟悉再到专业的过程。”因此,优秀辅导员的成长从共性和个性来说,是一个专业化的过程,从专业化角度讲,又是一个个性化体现的过程,更是一个组织培养和自我型塑有机结合,形成综合互动、内外合力的过程。

事实上,辅导员制度已被证明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辅导员的政治定位是排在首位的。不难发现,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方法,无论是形象展示和角色扮演,都需要从辅导员工作的本质和特色出发来开展。一是注重政治建设的作用。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从辅导员准入门槛来看,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共正式党员(预备党员)、学生干部经历是必要的条件。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高度重视政治建设,并把它贯穿于社会各个方面,尤其是注重教育文化战线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社会思想意识的解放会深刻影响教育功能的转变,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教育国际化要求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既借鉴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又要结合我国实际探索教育管理道路。二是理想信念坚定。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得“软骨病”。高校育人内涵的丰富,教育质量内涵的提升,要求辅导员适应角色变化。三是新媒体手段的有效运用。如果说传统的工作方式,手机24小时开机,全天候待命;定时定点巡查教室、宿舍,关注重点学生谈话谈心非常重要。那么,新媒介时代,沟通和交流无时无处不在,无论是在场还是不在场,利用现代科技都可以进行场域和情景的沟通,进行思想指导与解疑释惑。把传统的在场与现代“缺失的在场”有机结合,这种方式也是有充分提升的制度空间与实践空间。

二、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个人生活体验

以教育部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等单位开展的 “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活动为例,选取(2016-2018年)三年的群体样本进行分析。2016年第八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1],一共11名,其中女性8名,男性3名。其中安徽大学的王慕清(1988-)被学生称为最美的年轻“小白姐”,与学生亲和贴近。2017年第九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2],一共9名,其中女性6名,男性3名。其中,陕西省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专职辅导员库来西·依布拉音,坚守反恐阵地,捍卫民族团结,带领各民族学子“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面对复杂情况坚韧抗压。2018年第十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3],一共10名,其中女性5名,男性5名。其中,浙江大学的王玉芬坚守阵地,向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展示中国自信。可以说,这些优秀辅导员群体既有工作年限在5年以内,又有10年以上的,20年左右的;既有育人的坚守与忠诚,又有工作方法的传承与创新。

传播媒介相关理论认为:“作为典型形象,宣传女性会比男性更生动和亲和,更容易让人接受和信服,也更容易体现关怀和保障女性权利。”[14]抽象地看,对某种现象的一种“解释”或者说“理解”是很容易被推翻的,因为按照诠释学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诠释只是提供一种可能,并没有唯一的答案。但我们通过数据和样本,还是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些优秀的女性辅导员有一些共同的特质与特色。如果其他辅导员以优秀辅导员为榜样,那么我们还是能够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也能更好地鞭策和鼓励其他辅导员群体在新时代更好地工作。

萨柏将人的职业生涯划分为五个主要阶段,“即成长、探索、确立、维持与衰退阶段。”[15]根据萨柏的理论,我们这里把它延伸为生涯初期、中期、稳定期和成熟期4个类别,不同的类别也是师生之间不同的“教学相长”的阶段。第一,职业生涯初期,亲和“萌姐姐”形象切入。刚入职的年轻辅导员青春、阳光、亲和,融入,一个 “萌姐姐”形象跃然学生眼前。譬如,第八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王慕清的事迹就比较典型。”[16]作为安徽大学的一名年轻辅导员,出生于1988年的她智慧严谨,亲切干练,既是学生的“偶像”,又是学生的“女神”。在学生学习、团队建设、团学工作、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等方面成绩显著,先后荣获2014年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优秀奖、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一方面,年轻辅导员能够直接感性体验,激活或唤醒自己的青春时代或学校时代的记忆,能够感同身受学生的心态和境遇,对学生具有冲击力,在新生军训、安全教育、专业培育、学习督促和社团活动上有干劲和闯劲。另一方面,学生面对与自己年龄段相差不大的辅导员,也容易敞开心扉,愉悦交流沟通。

第二,职业生涯中期,柔性 “女汉子”角色显现。随着工作逐渐走向深入,学生的思想、生活、情感与学习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对老师来说,面对复杂的问题,需要具备坚韧与抗压能力,以柔性的力量去化解坚硬的难题。对学生来讲,由于自己心智逐渐成熟,对学业和人生的看法是模糊与清晰并存,对大学生活与社会现实无法完全地进行理性认知。这就需要辅导员老师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上多下功夫培育。第九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之一的山东大学(威海)辅导员“范蕊的做法值得借鉴。”[17]开辟“陌上花开”微信公众号,《在海滩上种花——一个大学辅导员的工作日志》获得师生高度好评,选修课《爱情与婚姻》每学期的选课学生都爆满。十余年来,在思政教育第一线陪伴着学生成长,探索出了一条“思政工作品牌”之路。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思贝尔斯(Karl Jaspers)认为,“教育是人类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集。”[18]教育本质上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的过程,是一个将感性体验与理性指引融合交汇的心路历程。

第三,职业生涯稳定期,互嵌 “关爱型”阶段。一般工作在10年以上的女性辅导员,家庭、孩子与工作相互重叠。这时期的辅导员能够从关爱孩子的角度关爱自己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将自己工作经验中的生活体验转化到思政教育过程中。不仅用书本的理论与案例,而且也能够运用自己教育的切身体验,已经培养的成功毕业生事例,用情感和认知生动嵌入学生内心世界。同理,学生对自己辅导员老师的丰富经历和成功事例所打动,能够将自己对现状所思所想嵌入老师的教育理念中,这就避免了空洞说教的脱节,消解了师生之间的张力和隔阂,互相嵌入各自的工作学习中去。辅导员将关爱、慈爱贯穿育人阶段,大学生也会将自己的敬爱与深爱传递给教师。按照伽达默尔的观点来说,这种深度的“对话”和“理解”其实是此在的一种存在方式。若拥有就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同频共振,同步共鸣。第十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之一的“王银思的做法值得学习。”[19]王银思是第六届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决赛)的冠军,主题班会和案例分析的单项最高分,理论功底和专业素养比较扎实。15年的辅导员工作经历,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来把握互联网舆情,既是引路人,又是好导师。“七色光”育人体系,“微讲堂”进行分类指导,处理突发事件,与学生谈心谈话等,均是娓娓道来,入耳入脑入心,用价值引领诠释使命担当。

第四,职业生涯成熟期,是一个守望 “发展型”时期。职业事业融合阶段。既运用新思维期待自己的事业发展,又运用创新方法,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诠释着一种责任与担当,一种对个人职业、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第九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之一的简敏工作经验十分丰富。“简敏作为西南政法大学被评为教授的辅导员,作为有20年工作经验的专家辅导员,辅导和服务了2142名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她强化实践创新育人并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在涵养职业能力素养的同时,又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致力于打造高水平的辅导员团队。她把辅导员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多次放弃专任专业教师和行政岗位的机会,始终热爱学生工作,呵护和守望学生一点一滴地获得成功,把事业守望与期待多数学生成才很好地结合起来,取得了令人羡慕和尊敬的成绩与成果。

三、事业忠诚和信仰坚定的有机融合

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多变,尤其是思政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需要辅导员把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与共产主义信仰有机融合起来。纵观这些优秀辅导员的共同特征和特质,可以提炼出以下几点,一是政治素养高。能够围绕思政教育工作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石与重心,开展特色党建和思政教育活动。第二是创新意识强。能够适应学生群体的需要,能够顺应新时代的变化,及时反思、总结并创新工作方法。第三是责任奉献多。创新、党建、责任、热情是她们工作生活中的高频词汇,对工作有持续的热情,也有满满的激情。关注个性化学生成长,广泛开辟资源通道,提供更多的思想教育平台与舞台。第四是智商情商高。他们不仅实践经历丰富,而且也能对突发事件有敏锐的感知与判断,及时采取措施稳定教学秩序与校园稳定,与学生和其他专业课老师关系融洽。

抓取中国知网相关研究的主题词与关键词,我们发现,有关辅导员的研究内容多集中在教学、思政、心理、管理等学科领域,主要研究方向是党建团建、队伍建设、专业化、职业化、角色定位和职业倦怠等。现实中,在5-10工作期内,因为个人、家庭、或者其他工作需要,少部分辅导员会转岗干行政或者教师,少部分辅导员会退出或者转行,但多数都会坚守一线思政育人阵地。实际上,即使转到其他岗位的辅导员,由于有辅导员的工作经历,他们也能够把初期的思政经验运用到工作中去,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合力。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能让辅导员群体永远保持这种信念与坚守,保持事业的忠诚与信仰的坚定,这还需要多维度的双向互动、全方位的深度介入等方式来开展工作。

一是依靠自上而下的引导与推动,坚持思政工作的红线和底线。引导和推动主要就是通过党的教育方针、路线、政策、会议、文件以及领导人的讲话等,确定思政工作的核心与重点,引领大学生将马列经典著作、党的基本理论、指导思想、先进理念,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为自身的政治素养。同时,要广泛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把好大学生人生“总开关”。目前,高校思政课程教师和辅导员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两支队伍,思政课具有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价值意识的政治使命,而辅导员队伍的思政工作也同样具有政治价值属性,因此,要充分协同结合他们的优势,推动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毛泽东曾经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21]辅导员工作制度从建国以来到现在,其工作主线一直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与价值认同上,在指导和帮助学生的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力地保障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学校的安全稳定。

二是争取自下而上的支持与互动,把各项工作抓细抓实。“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随着时代的发展,辅导员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延伸扩展,这就需要上下配合联动来做好工作。早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教育德育大纲》中要求“专职政工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大体掌握在1:120-150。”[22]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新的文件,其中要求辅导员与学生数量为1:200。但事实上,多数高校的辅导员所带学生数量远远超过这个规定数量。干辅导员工作时间长的人都会有共同的感受,学生的一切事务、学校的一切安排都要在辅导员这里一一进行落实,疲于奔命、应接不暇是常态,每天都是在紧张和焦虑中度过。诚然,这是辅导员工作的现实,但如果我们转换一种思路,把常规性的工作与非常规性的工作有机结合,从容坦然面对,以一种支持和互动角色融入。这样,我们就不仅仅是被动地执行安排的工作,而是与学生一起主动地创造性的开展工作。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23]思想政治教育既注重调理论性,也注重实践性,把主观认识和具体活动结合起来。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学习目标愿景、党团活动平台等形式,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争取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深层次的预防与介入。预防是指及时发现苗头问题,动员学生干部、宿舍成员、家长亲友等力量,形成一个行动者网络,及时传递交换信息,获取实时的思想动态与态度倾向。介入是指深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不仅要工作时间上忙碌,还要在感情上面舍得投入。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帮助学生、服务学生,才能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只要是真心喜欢学生,喜欢自己的职业并把它作为自己的事业来追求,那就不会产生职业倦怠,对新的问题新的挑战,能够以快乐的心态进行体验。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把自己融入进去,让学生参加进去。既能成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又能引领学生走出内心的封闭圈子,做好学生工作的“专业指导者”和“舞台搭建者”的角色。

四是构建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保障机制。辅导员的成长过程是由职业化、专业化到专家化的演进过程,需要长期的业务素养积累与沉淀。首先,要完善辅导准入、考核、发展机制,“甚至可以设立‘学生工作’专业,培养专门人才,让辅导员队伍能够扎根本专业的沃土,进行深度学习与研究。”[24]其次,要完善辅导员专业职称评聘机制,待遇保障、提拔晋升机制,为职业化发展提供有效保障。辅导员职业发展进程就是不同层次和构成的职业能力导入与开发的过程,形成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的晋升途径。在辅导员群体的横向上,也可以通过建立辅导员专业技能协会等,形成团队合力。”最后,通过优化学校组织环境,通过制度环境、组织环境、文化环境的构建,来凝聚辅导员队伍的士气与力量。实践表明,办学条件、办公环境、福利待遇等硬条件建设,大学的办学理念、文化精神等软实力的构建,能够更好地激发辅导员的组织认同感,获得更高的工作绩效。

四、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大学生是高校的根本,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使命。辅导员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骨干力量,新时代的高等教育要满足内涵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美好高等教育的愿望,开拓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离不开辅导员队伍建设。正如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指出的那样:“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5]构建“大思政”育人模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有利于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整个社会良好思政教育环境构建。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全方位的,辅导员自身不仅要善于从政治层面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还要善于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与生活体验,能够更接地气,更贴近学生,跟贴近实际。辅导员要让思想政治教育的火花与源泉能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充分涌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做越好,充分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培基固本、铸魂育人。

猜你喜欢
辅导员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