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认同的培养研究

2020-01-18 04:58袁瑞姣
河南工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认同感原则大学

袁瑞姣

(河南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0 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5)将“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以更好地“学习和了解世界优秀的文化和文明”,有效“增强国家语言实力,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人民的广泛交往,提升国家软实力”界定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1]。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更加需要肩负起培养学生中国文化传播能力的重任,这一点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师的共识。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和中国文化认同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积极探索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中国文化认同感的培养原则和有效路径就显得尤为迫切。

1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认同的培养原则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输入要恰当,不能刻意而为之。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感。为了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教师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1 文化对比原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两种文化的对比。这并不是为了比较两种文化孰优孰劣,而是为了提醒学生发现文化的独特性,客观理性地对待文化差异。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呈现不同的碎片式文化或者带有主观偏见,势必会将学生引向狭隘的文化认识误区。所以只有通过文化对比,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只有理解才能产生认同。

1.2 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要求教师输入的中国文化主题内容应该是在学生日常语言输出过程中比较实用的,同时又是与教材授课内容相关联的。教师必须时刻牢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文化输入来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中国文化传播能力。教师应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在教授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及时给学生输入实用的文化知识,即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文化知识。根据输出的需要来确定输入的内容,两者不能脱节。

1.3 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应该从易到难逐步导入中国文化。在初级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单元话题和学生英语水平,介绍一些学生容易参与、难度较低的文化主题内容,如中西方节日、饮食、生活方式等,让学生对比这些内容的表象共性和差异。之后,教师可以逐步提升内容层次,根据语言现象带领学生探讨文化差异背后的深层价值观差异、思维差异、心理情感差异等。这样做更有利于文化教学的开展,学生的文化认同意识也会呈现逐渐增强的合理态势。

1.4 适度原则

适度原则是指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中国文化输入的容量和方法要适度[2]。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输入中国文化内容,的确有利于学生提高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有效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症。但是,教师不能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来介绍中国文化,而将语言学习的任务抛之脑后。教师应分清教学主次,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阅读和文化体验,以增加文化知识积累的广度和深度,并为学生提供自己探索和研究的机会。

2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认同的培养路径

基于上文的分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输入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是十分必要的,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路径着手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感。

2.1 培养师生的多元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英语老师承担着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大量的英语文化输入,单向的外来语言文化输入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学生本土文化意识的相对淡薄。如果学生在学完四个学期的英语课程之后仍然无法用英语恰当地表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就可能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进而会造成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感的减弱。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要努力提高多元文化意识,应该认识到跨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是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教师不能一味地向学生介绍目的语文化,而应该鼓励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对比中,发现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更加客观地认识与理解母语文化,辩证对待外来文化,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2 课程设置与中国文化内容相融合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本科大学英语课程安排了四个学期,难度逐渐递增,在大学英语课程内容设置上并未凸显中国文化内容的融入。笔者认为,可以参照一些学校的做法,将第四学期课程设置为中国文化英语导读课,将隐性的文化介绍在这一学期变为显性的文化学习。教师集体备课时可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元素作为授课内容,将零散的、碎片化的文化介绍变成系统的文化知识教学。在两种文化的熏陶之下,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和中国文化认同感都将有所增强。

2.3 在教学环节中渗透中国文化

文化的渗透关键在各个教学环节设计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教师在备课环节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出现的文化差异现象,找到可以补充介绍中国文化的可能性,给学生提供对比文化现象的机会。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在讲解词汇时,可以根据文化负载词引申出词汇所负载的文化意义;在讲解记叙文时,可以组织学生将发生在外国的事件背景迁移到中国文化背景下,讨论故事将会有怎样的发展和结局;在讲解广告宣传语篇时,可以根据中外广告语篇中语言使用的劝说性策略差异,引导学生对比进而明白其背后的深层文化价值观差异;在讲解新闻听力语篇时,可以根据中外记者报道同一新闻事件时的不同视角或不同措辞,引导学生关注文化身份、文化立场。在语言输出环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形式灵活的任务,如口语对话、演讲、PPT 展示等,内容可涵盖中国哲学、中国艺术、中国传统节日等。在这些教学环节中,学生的文化对比意识会更加强烈,对中国文化的体验也将更加深刻,更容易理解和认同优秀的中国文化。学生在内化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中国文化认同感。

2.4 在第二课堂实践环节构建文化身份

第二课堂是英语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学校或者院系可以在第二课堂里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构建文化身份,使学生在有关文化的活动中体验、学习和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比如,组织学生在英语角介绍中国著名历史人物、传统文化,编演英文话剧演绎中国传统故事,参加英语演讲比赛诠释中国梦等。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活动增强自身的文化传播意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文化主体身份。

2.5 利用丰富的资源建设互联网学习平台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学习平台拓宽文化认同教育和培养的渠道。教师可以将因课程课时有限而无法展示的配套学习资源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供学生课前预习或者课后复习。内容丰富的配套学习资源,以视频、微课、慕课等形式展示更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互联网学习平台,学生的文化主题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可以延伸至课前课后,这不仅优化了语言学习和文化输入的过程,还增加了知识内化和反思的机会,提高了学生自觉输入和输出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意识。

3 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育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不能只关心语言知识和语言技巧,也须发挥其文化价值引领作用;不仅关注目的语承载的文化和思想,更应该关心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以及文化自信的养成[3]。英语教师应该在遵循文化对比原则、实用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适度原则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师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感,并帮助学生有效提高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

猜你喜欢
认同感原则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专科学生专业认同感的现状调查与培养策略研究
——以某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为例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党支部的工作原则是什么?
大学求学的遗憾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