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2020-01-18 03:07覃康聪梁晓理
贺州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思政校园智慧

覃康聪,梁晓理

(贺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2016年,《关于印发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改进教学管理的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应用[1],《智慧校园总体框架》的发布标志着智慧校园将助推教育向更深发展。相关政策和教育智慧的落地实践,正促进智慧校园融入整个校园的生态系统中,促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活动的融合融通。教育活动的核心——课程教学也乘着这股东风,与智慧校园深度融合,推动课程教学向信息化、智慧化方向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作为一门性质特殊的课程,既有一般课程的性质,又有三个基本性质,即“思想性、政治性、理论课”,它是集知识性和价值性高度统一的课程,意味着它既要大学生获得知识,又重塑大学生正确的“三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教师下大气力、花大功夫打造“工艺精湛、配方新颖、包装时尚”的思政课。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代际跃升,是改变传统教学的新型教育范式,不仅让思政课“包装时尚”,还令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一、智慧校园的内涵与特征

(一)智慧校园的内涵

关于智慧校园的内涵,很多学者和一线教师都做过阐述,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黄荣怀认为,智慧校园具有环境全面感知、网络无缝互通、海量数据支撑、开放学习环境、师生个性服务五个方面的特征[2]12-17。智慧校园具有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络、全面感知的校园环境、广阔开放的学习环境、智能化的数据处理和个性化的应用服务等五个方面的特性[3]65-67。2018年公布的《智慧校园总体框架》指出,智慧校园是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有机地衔接,使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便捷地获取资源和服务。作为智慧校园概念运用,它也仅限于《智慧校园总体框架》文件,它阐述的仍是宏观的概念,不符合实际建设和运用的微观化。基于此,笔者认为智慧校园是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等信息终端技术为基础,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财务、安保等网络系统,旨在利用技术力量整合学校资源、信息,形成互联互通、融合共享的状态。换句话说,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基础的各种服务平台,旨在为师生提供一个一体化、数据化、智能化、个性化的网络环境和应用环境,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力量为师生学习、工作、生活、安防等带来重大变革的技术系统,是“打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二)智慧校园的特征

第一,智能。实现智能化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智慧校园的目标之一,未来的教育就是人工智能+教育的深入融合。当前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驱动下呈现出以人工智能和创新为主轴的教育形态——智慧校园,作为高阶的教育新样态也慢慢“向智能+校园”演进,在教学上其主要通过人工智能终端系统提供智能感知、智能学习、智能教学的环境,进一步推进教育的提升和变革,规划人工智能的新图景。

第二,共享。在数字化校园时代,校园的各种资源和信息是“各自为政”,处于割裂与孤立的状态,形成了信息和资源的孤岛。共享是智慧校园的本质要求,也是智慧校园的鲜明特征。它基于云共享和大数据的分析,突破了过去信息封闭的状态,能够快速把教育各子系统较好地协作起来,实现教育系统的协同演化、互联互通,重塑教育生态系统,推进教育各生态系统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智慧校园是把校本资源和校际资源整合成公共的资源,以提高共享为价值取向,以师生共享成果为目标,实现教育共享发展。这是智慧校园的显著特征及建设理念,也是智慧校园追求的理想状态。总之,将高校庞大的教育资源和信息糅合在一起,使之更好地融合和共享,是智慧校园秉持的鲜明理念。

第三,互动。教育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教育过程。在这过程中,教育的主体、客体通过教育的中介、载体互动起来。智慧校园不是人机堆砌起来的产物,而是在智慧载体里可以呈现人机互动、人与人交流,促使人机之间和人人之间双向、多向的流通互动,最终实现人机一体化、人与环境高度交互、融合。

第四,自主。智慧校园通过泛在网络无缝连接,跨越了传统教育形式、时间、空间的边界和限制,尤其是打破了时空的壁垒,可以随时随地自主获取知识和资源。自主理念还表现在学生自主选择上,选择什么样的学习内容,什么样的教师以及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均由学生自己决定,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权。

二、智慧校园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契合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载体,智慧校园能够助力高校思政课教学,关键在于它们之间拥有较高的契合点,体现在价值取向、时代背景和特征上。深入探讨智慧校园与思政课教学的契合点,一方面是深化我们对智慧校园的认识,另一方面是发挥智慧校园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助推力。

(一)共同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

很多人把智慧校园仅看成是一个“技术性”的产物加以强调,忽视其核心价值是促进人的信息化发展。智慧校园强调用户至上,以人为本。它注重的是用户的体验和感受,尊重人的发展,期望教育从单纯的技术束缚中解放出来,其最终目的是追求人的个性化、全面化、创造性、开放性的发展。智慧校园虽然是技术性的工具,但不能忽视技术核心背后是技术支持下人的实践活动,归根到底还是做人的工作,体现人本旨归。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和教学目标是立德树人。树人是思政课回归人本的体现,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与价值,落脚点还是做人的工作。由此可见,两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本”,都是把以人为本作为内核和最终价值。由此看来,以人为本既是智慧校园的价值旨归,也是思政课教学的最终价值归宿。

(二)共同的时代背景——信息化

智慧校园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信息化催生的产品,促使教育信息化往纵向发展,给教育带来深刻性变革。“95后”和“00”后的大学生,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成长起来,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在此成长中,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都是通过互联网来塑造的。基于此,有学者指出:现在的大学生是“网络化学习、网络化生活、网络化娱乐已成为他们的新常态,可以说是无人不网、无日不网、无事不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兴、因网而增”[4]9。针对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以及大学生成长规律,需要我们运用新技术盘活思政课教学,不仅使思政课富有感染力、吸引力,还让学生有获得感。正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上强调的,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还要引导教师不断提升信息意识,准确理解各种新技术、新手段对教学改革的深刻影响,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原住民”的时代特征,积极探索适应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发展的教学新范式[5]。教育信息化是时代背景,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关键途径。智慧校园是信息化发展的教育产物,智慧校园的运用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网络化特征。而新时代大学生伴随着信息化发展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网络化需求终将进一步推进智慧校园发展。不言而喻,两者拥有共同的成长或发展背景,且在融合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共同的特征——个性化

个性化也是智慧校园比较显著的特征。教育对象本身是一个鲜明特征的个体,以前由于条件的限制,对于教育对象的个性化认识,教师只能通过自己的经验和能力来判断,主观性较强,没有客观的数据进一步量化。现在,教师可以通过智慧校园的大数据平台迅速了解学生的学习时长、个人信息、学习日志等个性化的数据,从而在海量化的数据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进行一个量化的掌握、分析和判断,在教学上做到量身定做,因材施教,极大展现出智慧校园的个性化特质。作为“95”和“00”后大学生,生活在互联网和崇尚个性的时代,他们个性鲜明,有较强的自尊心、渴望自主选择和尊重个性。他们期望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这个社会和世界,重塑自身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这给思政课教学既带来机遇,更多的是挑战。新时代的大学生期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习惯选择学习思政课的方式、时间、地点以及内容和任课教师,智慧校园的出现恰好给予他们展现个性的机会。进入智慧教育时代,学生可以借助于现代技术彰显自己的个性,保证自身教育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智慧校园提供的个性化数据充分了解和掌握当下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引领。由此可见,也只有把握好现阶段大学生在思想、行为、心理、行动上所呈现的个体特点,才能更好地应对智能化、个性化的智慧校园带来的时代转向。

三、智慧校园助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6]420。习近平的论述,揭示了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总方针,也直观反映了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难做的局面。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思政课,其教学也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增强智慧校园助力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时效性、有效性。

(一)因事而化,提高智慧校园助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何谓“事”?《战国策·秦策二》中指出,“公孙衍谓义渠君曰:道远,臣不得复过矣,请谒事情”[7]271。“事”就是“实际、事实、事物”,因事而化,就是根据客观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不能偏离客观实际办事。近年来,国家有较多关于智慧校园建设的政策落地,智慧校园的建设也如火如荼进行,进一步推动了智慧校园在教学上的运用。但智慧校园在教学上的全面铺开,即便有2018年的国家标准《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出台指导,但在具体的应用中仍存在很多困难,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目前智慧校园应用于思政课教学的主要的困境有三:一是,借助智慧校园打造智慧教育的呼声很高,但对智慧校园的认知显得很狭隘。据笔者的多年观察,大部分思政课教师认为智慧校园就是一卡通,教师在教学上运用一卡通只限于上课前开启教室的多媒体电脑而已。可见,教师对智慧校园是很模糊的认知。二是,智慧课堂利用率不高。有很多高校根据要求都建设了智慧教室,但使用率不高。三是,未形成团结协作的团队。

智慧校园要助力于思政课教学,需要建立一个集思广益的协作团队。这个团队应该包括思政课教师、技术人员以及教务人员、教室设备管理人员等,只有整个团队共同协作才能实现智慧校园应用于思政课教学的最优化。从现状看,单打独斗仍是思政课教师在运用智慧校园中呈现的画面,力量过于薄弱,教学效果明显不足。针对客观存在的困难事实,智慧校园要助力思政课教学就要“因事而化”。围绕着智慧校园建设的客观实际以及教师运用智慧校园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通过宣传和培训,强化智慧校园的认知;提高智慧课堂使用率,实现思政课教学的智能化、智慧化;打造高效的协作团队,实现教学与智慧校园的协同融通,化解智慧校园助推思政课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二)因时而进,增强智慧校园助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

“因时而进”语出《吕氏春秋·察今》“变法者因时而化”[7]185,即随着时代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智慧校园是应时代而生、随时代而发展,负时代之责任,引时代之教育理念,顺新时代大学生之特点,能够根据自身的时代特征与思政课教学对象所处的时代特征高度契合,两者都带有鲜明的时代性。智慧校园要助力思政课教学,就要把应时代之要求、立时代之潮流与时代变化同频共振,才能更好推进思政课教学的与时俱进。因网而生、因网而增,个性更鲜明、思想更活跃、知识结构更立体、喜欢表现自己,具有如此鲜明的时代特点的“95”和“00”后大学生,我们需要用一种他们喜欢的、喜闻乐见的方式去传送主流价值观。微博、微信、慕课、翻转课堂、微课、在线课程、智慧教室等教育新时代载体符合了新时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

智慧校园的大数据分析、个性化服务、随时随地学习、自主选择、资源共享、人工智能等重构了新时代思政课的未来教育生态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开放化、共享化、智能化的智慧校园是助力思政课教学走向智慧化的大格局。为此,“因时而进”,既要掌握新时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也要把握智慧校园是信息化的时代转向。由此可见,把握未来教育时代转向,与时俱进,保证思政课教学精准把握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和进入信息化时代下新的教育形态,才能进一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三)因势而新,增强智慧校园助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

“势”是形势、趋势。古语“因势利导”就是顺应事物的发展趋势而加以引导。把握思政课新任务、新形势,把握未来教育的新方向、新要求,才能做到因势而为,因势而新。习近平在“3·18”讲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新时代思政课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新时代的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究竟如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如何引领未来思想的发展方向,究竟什么样的人是担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些都是思政课教学中要面对的“势”。思政课教学的“势”是主要提出了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怎样培养人”是解决“势”中的“新”问题。“新”是新要求、新方向、新办法。智慧校园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终端催生的新的教育形态,是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的新走向,它正试图借助新技术突破当前教育“活不起来”“亮不起来”的瓶颈问题。思政课衍生出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在线课程、智慧教室、电子书包、人工识别、图像分析、人工感应等这些都是智慧校园顺应新时代的信息化发展要求和应对思政课的“势”而衍生出的教育新形态和教育新载体。因势而为,发挥智慧校园运用于思政课教学的助推力,使思政课真正“活起来”,促成智慧校园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耦合,培养具有创造性、开放性以及具有未来眼光和大局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而言之,智慧校园是信息化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是顺应时代发展和大学生特点而催生的教育形态。智慧校园助力思政课教学,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教育智慧化的应然选择。

猜你喜欢
思政校园智慧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