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增强乡村干部自我认同实现路径分析

2020-01-18 03:07张鹏程
贺州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乡村干部身份农民

张鹏程

(海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必须通过乡村干部有效落实各项政策才能实现,因此,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成为关键,而当前部分乡村干部存在“向钱看”“向上看”“四周看”等思想问题导致了工作积极性、效率和质量都与乡村振兴的要求有差距,必须在增强自我认同的基础上解决思想问题,从而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真正践行执政为民的理念。

一、正确的自我认同是解决乡村振兴干部思想问题的关键

乡村干部作为我国农村发展建设的直接推动者、组织者和实践者,是党中央在农村经济工作中的中坚力量,是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者和实施者,他们担负着组织和领导农民群众乡村振兴的新时代重任,在农村发展建设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习近平强调,农村要发展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好班子和好带头人[1]。新时代,为了更好解决农村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实现这一目标,乡村干部的作用至关重要,为此党中央对乡村干部提出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懂两爱”的要求[2]。但由于乡镇干部的自身工作状况存在各种困境,村干部受到“当家人和代理人”的双重身份,抑或是“理性人、政府代理人、村民当家人”三重身份[3]154,或“国家代理人、社区当家人、派系代言人和家庭代表人等”多重角色[4]18,以及“守夜人”“撞钟者”等身份角色的困扰,现实生活工作条件的困扰和认知不足,使得乡村干部难以形成自身认同甚至对自身的正确认知,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亟须通过认同教育予以改变。

对个体而言,自我认同是指在与外界沟通交流过程中对自身的认知达到了良好的、适应性的水平,对自身现状及所处的环境有一定满足的心理状态,从而能够理智地看待、接受自己以及外界的大部分事物,这样才能有效建立信心和自尊。自我认同基于与之相关的他人对自身的评价与反馈,而且个体自身角色的转换,其认同的内容和程度是不同的,在众多认同综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对自我的认同,并针对他人的评价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做出调整。自我认同的前提是自身认知。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5]122。苏格拉底经常说的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只有实现自我认知才能实现认同,由此可见自我认知的重要性,也是认同的核心基础。如果对自己没有正确客观的认知,那么所谓的认同就会充满了狂妄、幼稚和无知。只有正确认识自己,弄清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后,才能不断通过教育完善自我;只有实现完善自我的主动性(自我教育),才能达到认同。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6]350。作为新时代的乡村干部,只有通过自我认知,进而形成自我教育,最终才能实现“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7]566。这样才能解决乡村干部的思想问题,从而才能在工作中勇担重任,切实做好各项工作,成为促进乡村发展的首要动力。

二、加强教育培养乡村干部认同意识

乡村干部对自我的认同是政治认同教育实施的基础,这与乡村干部的处境密切相关,必须通过对乡村干部实施“三农”问题、农业生产经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公仆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实现自我的身份认同、职业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的转变,从而以一种“主人翁”的情感和精神来加强自我教育和对待自身工作,从而主动以“一懂两爱”为标准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一)加强“三农”问题教育,增强对乡村干部的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是对主体自身的一种认知和描述。身份认同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等,也包括身份的建构、维持、防御与改变(认同过程),并广泛影响个体的目标、决策、情绪、幸福感、人际关系和群际态度等心理与行为。主体在完成自我认知后,自然产生归属感。当前乡村干部的身份认同,一方面源于对所属群体文化的认同——乡村文化,另一方面在源于自身职业文化的认同——官场文化。其中有自我身份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两部分组成,前者强调的是自我的心理和身体体验,以自我为核心;后者强调人的社会属性,特别是群体对其社会地位的评价和认可。从本质而言,乡村文化是其根本,而官场文化应是其延伸,但乡村干部的实际认知恰恰相反。近代社会资本文明的出现使得农村经济相对衰落,导致农村与城镇差距过大,再加上历史的原因,乡村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落后的代名词,使农民自身在心理上有所排斥,与封建社会对农民身份的认同相去甚远。封建时代社会地位按照士农工商的顺序排列,这一地位的开始一般可以追溯到商鞅变法,奖励耕织和战功确立了封建时代“重农抑商”的传统。而农业的没落则是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才开始的,并使身份认同在强势与弱势文化之间的集体身份选择成为最为首先的条件。而现实的利益来源也使乡村干部更倾向于官场的干部身份,而弱化了乡村文化认同的根基。乡镇干部作为国家公职人员,以干部身份自居也是工作属性使然。村干部虽然是农民,但更倾向于干部身份,而且随着财政补贴的发放,村干部的二元身份(也有其他说法)更加确定,使得农村切实成为国家政权的延伸。因而,在普通村民面前,他们既想作为其中的一员得到认同,又想作为“他者”尤其是强大的他者得到尊重、敬畏甚至崇拜;在体制内人的面前,他们既有农民身份的自觉,又有高于农民且欲与体制内人平等的潜在意识,从而建构起了颇具特色的身份符号[8]80。乡村干部的身份归属倾向展现了利益的来源与关联,更是体现社会评价的影响。干部不仅是物质利益的象征,更是社会地位以及内在综合素养的展现,乡村干部极力摆脱农村文化象征的根源就在于此。

从深层次来说,乡村干部,特别是村干部对干部群体的归属是身份认同动机的体现。身份认同动机是引导个体进行身份建构、寻求特定的自我概念与自我评价的心理需要,主要包括自尊、效能、连续、意义、独特、归属六种动机[9]972。基于此,乡村干部的身份认同的动机也就清晰了。他们对乡村文化某种排斥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在利益及其关系。现阶段,乡村干部的主要利益来自上级,包括任免、政策支持、财政拨付、评优晋升等,不仅包括物质的获得,还有精神层面的荣誉感,特别是社会地位的提升。现实中只要不是违法乱纪,基本不会有利益损失,要想获益,更多来自上级的支持和认可,实际的工作成绩由于在实现突破和科学衡量有难度,在某种程度上反而不起决定作用。现有的乡村干部由于人才流失严重决定了不可能出现具有普遍性的乡村大发展,再加上机制不完善,使工作对象和工作评价呈现脱离状态,工作面向异化,这必然导致乡村干部身份认同矛盾,陷入“求而不得”和“得之不屑”的尴尬境地。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乡村干部对权力和利益的欲望大于自身能力,而且由于自身的履历、经验和见识等,认为讨好领导和投机取巧就能获得升迁,对自身工作能力、成绩与其所得的关系缺乏客观认识。

要改变这一状况,一方面通过制度改革,以“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10]为准则,以对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作为评价和结果运用的主要标准,成为职位上升的标准,这才能引导乡村干部关注并奉献乡村发展,也才会促使乡村干部认同所服务群体,并对其中的优异表现因评价标准而有获得感和荣誉感,身份认同自然发生转变。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比认知教育,以工作性质、难度、能力、收入等方面对乡村干部进行自我认知教育,使其了解工作的意义和付出收入比,这样能够满足于当前的工作并主动融入其中,全心全意做好为农民服务的工作。即使不满意的乡村干部,也会按照相关标准通过自身努力改变,不再有其他想法。这一过程的动机虽然是为了自身发展,但最终是农民获得了实惠,是一个双赢的结局,是当前一条务实的措施。因此,促进乡村干部增强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完善机制回归工作的初衷与加强教育增强自我认知是当前需要重点加强的工作,这样才能认识到工作岗位的荣誉感是需要自身努力获得的,而并非空穴来风就能实现社会的认同,就像“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一样,如果不加强自身建设,“光辉”会减弱甚至会褪色。这是解决乡村干部身份认同的重要方面。

(二)普及农业生产经营专业教育,增强职业认同

乡村干部作为直接服务农民的基层干部,需要一定的专业性。其专业性一方面体现在服务于农民的生活,需要过硬的群众工作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服务于农民的生产,需要一定的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同时至少对某项种植和养殖业务达到不亚于一般农户的水平。做到这两方面,既是对乡村干部“懂农业”的要求,也是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爱好的必要条件。无论是什么样的动机,乡村干部选择这一职业,都说明对此还是有一定的兴趣和认可度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凡是坚持这一岗位的至少是在心理上不排斥的,或者是有一定兴趣的。

当前不少乡村干部虽然在岗位上尽职尽责,但主动性不够,而且对工作没有达到精益求精的程度,这归因于职业认同不足。要提升乡村干部的职业认同度,必须提升其职业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强的动力。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且职业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11]76。客观来说,能在乡村干部职位上任职一定的时间,人格类型基本还是与职业相符合的。因此,加强培养乡村的职业兴趣才是提高其职业认同的主要任务。作为乡村干部,职位不高,但作用不小,要增强其职业认同,除了提高物质待遇,更要加强教育。

首先,加强心态教育。作为党员干部,要有“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精神,更要理解“党员干部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本意,对乡村的工作要摆平心态,不能因工作对象不符合心意、工作环境和条件艰苦而怨天尤人,更要沉下心来做好自己的工作。要相信党组织会改善相关的工作条件,也会对有工作能力和工作成绩的党员干部做到知人善任。在黑龙江省丰江县,确实有能力不突出的乡村干部调任到县里,但更多有能力的乡村干部不仅调到县城,而且得到重用,可能有的干部这个时间经历要长一点。这从乡镇干部的人才不足就可以反映出来。因此,乡村干部要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干一行,会一行,而且要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而且要主动“发光”。如习近平在梁家河的插队生活,不仅锻炼了“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长时间不换肩”的毅力,学会了“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样样都行”的技能,还让他有了一个施展才干的舞台[12]323。习近平回忆起来就感叹,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13]34。因此,乡村干部要明白自己的岗位不仅仅是党和组织安排的,更是农民群众提供的。农民群众是乡村干部的服务对象,也是岗位提供者,如果失去了服务对象,岗位自然就消失了。

其次,加强职业认知教育。一方面要提升乡村干部对基层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习近平对基层工作“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论述及精髓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要提升对农民职业的重要性的认识,要从中国古代粮食对政权的重要性以及当今粮食成为我国战略安全重要地位来重新认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如果做到这一点,则职业认同会有很大提升。

再次,加强乡村干部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教育培训。在商言商,在农言农。习近平指出,“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14]215,足见农业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乡村干部服务于“三农”,带领农民发展致富的领头人,应当掌握一项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这是岗位的基本要求,也是乡村工作成就和自信的来源,更是认同教育的基础。有人指出,对于官员来说,懂农业主要是指领导农业工作是否有专门经验积累,对新时代的乡村干部而言,即使达不到农业专家的水平,但至少能够掌握本地某项农业生产专门技术的基本规律和要求,更要了解其科学的经营理念。特别是以农业为主产业的市县、乡镇干部,要熟悉农业、了解农业,要懂农作物的种类和品质、节气、农业科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15]。要懂农业的基本特点、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以及农业与农民、政府的关系,这样开展“三农”工作才能更加熟门熟路、得心应手,实施的措施和技术才能实在、管用。

最后,掌握实施乡村治理综合知识。乡村干部应注重研究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根源,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乡村治理中对农民的常规管理和农村秩序维护的能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干部在工作中的宣讲政策、普及技术的时候都要紧贴农业农村工作实际和农民关注热点,注重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渠道进行沟通,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便于农民及时掌握和理解。做到了这一点,乡村干部在工作中明白“挑战即机遇”的道理,也就更容易克服工作中的困难,也就更容易取得成就。成就产生的动机也是一个人追求成功的动力,这种成就感带来的不仅仅是个体自身的认同,同时也是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如果有外界的正面激励,那么效果会成倍放大。这恰恰是乡村干部职业认同的关键之处,从自身工作做起,并因此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形成了对自身的职业认同。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价值认同

社会主义价值核心思想的教育问题就实质而言是价值认同的问题。所谓价值认同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一价值或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并以此作为评价和群体归属的标准之一,是实现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和定向。正确的价值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判断人的思想是否端正的重要方面。在新时代,乡村干部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以此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16]22体现了公众对社会主流价值的要求和认可。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7]。这就有了更加全面的要求和时代特色,也是对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价值观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西方帝国主义的颠覆企图以及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泛起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受到冲击,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官僚主义等不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有所兴起,亟须改正。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的建设加强和传播技术的发展,原来的一些错误价值观日益缺乏市场,人们的价值观日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靠近,但仍不能忽视负面影响。如近期颇受广泛批评的精致的利己主义就是典型,价值观教育必须常抓不懈,特别是党员干部。

习近平提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同时,还要抓好党的优良传统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坚持用共产党人的道德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干部,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生活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情趣,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始终保持道德品行的纯洁性[18]6。作为引导人的行为方向的价值观,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党员干部不仅涉及自身发展,更要为群众做出示范和榜样。因此,党员干部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树立衡量人的价值不在于权力地位和拥有的金钱,而是对社会的贡献。针对乡村待遇低、工作辛苦、环境较差的情况,一方面,要大力改善条件,使乡村干部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时要使乡村干部认识到工作付出与现实回报的相对统一是基本的价值观,这是思想教育的实现基础。适当改善乡村干部的工作条件,提高收入水平能提升工作的积极性。一般说来,薪酬和工作满意度之间可能会呈现出“过犹不及”效应,即薪酬水平的提升对工作满意度具有正面提升影响且增量递减的特征,到达临界点之后将转为与之趋势相似的负面影响,呈“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就目前乡村干部收入水平而言,明显处于正面影响阶段,如黑龙江省丰江县乡镇干部每月收入在3000-4500元左右,山东省平远市乡镇干部月收入一般在4000-7000元左右,而浙江省图路县乡镇干部月收入基本在7000-10000元左右,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态度以及务实作风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提升,而这种提升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上有着明显的体现。另一方面,要摆脱拜金主义的价值观,不能将唯金钱至上的氛围过分渲染或在无形中默认,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这一理念必须在工作评价,特别是考核任用中充分体现,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乡村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习近平多次强调,“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当官”[19]。这不仅是对青年的期盼,更是对党员干部的要求。因此,加强对乡村党员干部价值观的要求,不仅要通过教育,更要通过外在的激励和监督约束,促使乡村干部不断完善自身修养,能够正确对待金钱,形成科学的金钱观,这样才能坚定认同的正确方向,为政治认同保驾护航,从而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为农民发展服务和为国家贡献中去,为农民致富和乡村振兴出谋划策,多做贡献。

(四)巩固公仆意识教育,增强情感认同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与农民保持密切的联系。因此,党员干部对农民怀有深厚的情感,既是党性体现,也是新时代“爱农村、爱农民”的内在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乡村干部有很多要求,最重要就是要有深厚的爱农情怀。乡村干部作为党中央在基层的代表,直接服务于农民群众,其言行对党群关系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在感情方面,虚情假意和敷衍了事不仅做不好“三农”工作,最终极有可能会犯错误。因此,乡村干部要增强对农民的真挚情感,这既是新时代干部政治认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政治认同的催化剂。

所谓情感认同,是指他人或群体的态度、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符合个体自身需要时所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肯定的情绪体验,不仅包括个体对他人或群体的态度、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接受与认可,也包括个体将他人或群体的态度、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自觉变成自身的一部分[20]92。因此,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情感认同有了新的要求,乡村干部则对此应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和更加务实的行动。

首先,乡村干部要培养公仆精神。习近平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一要为公,不能有私心;二要为仆,不能有官气[21]64。各级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公仆、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2]。作为基层的乡村干部,更要将这种毫无私心、一心为民的思想牢记在心。习近平一直有这种公仆意识和情怀,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对贫困户自我介绍:“我是人民的勤务兵。”2016年2月2日,习近平在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走访贫困户再一次强调,“我们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包括我在内,所有领导干部都是人民勤务员”[23]。这种情怀的来源与在梁家河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乡村干部应该克服自己的不正当的欲望和要求,认真学习党的历史、政策和精神,了解农民在中国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史的地位和作用,认真思考“农民是衣食父母”的含义,更应当反思自身工作岗位的来源与依据,扑下身子,放低姿态,应当在为农民服务中认真体会并学习、培养并拥有公仆情怀,是新时代的要求。

其次,乡村干部要乐于为民服务。乡村干部要认真学习习近平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清楚“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习近平以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为例,强调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核心问题。并指出,“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24]1。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了进一步加强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党员干部要从中领悟党和群众的鱼水关系,才能体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对于一个基层干部来说,能否取得群众信任,关键不在于任职时间长短,而在于是否真正把老百姓的冷暖挂在心头[25]。乡村干部要敢于与农民沟通,要乐于与农民接触,不能因各种顾虑和障碍视其为“洪水猛兽”,反而要大胆去主动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愿望,久而久之会发现农民的朴实与伟大。各级干部尤其是乡村干部多到农村去走一走、多到农民家里去看一看,真正了解农民诉求和期盼,真心实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6],要始终从农民的角度出发,以农民的期盼、农民的需求作为努力方向,到乡到村、爬坡下田,带着感情、饱含热情、充满激情去干工作,要切实“在联系服务群众上多用情,在宣传教育群众上多用心,在组织凝聚群众上多用力”[27]。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农民的认可与支持,“三农”工作才能顺利开展,也更易取得成绩,最终才能体会到为农民服务的快乐。

再次,要有奉献农村的事业情怀。乡村干部不能把自身岗位作为一种职业,而是应当作为人生的事业来对待,进而意识到“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对党和全国人民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虽然现在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依然突出,城市依然是资源和人才的聚集地,但作为乡村干部,既然做出了选择,就应当担负起自身责任和农民的期盼,应当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全心全意促进农村的发展。习近平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28]。农村发展的相对滞后,虽然条件比较艰苦,工作的起点比较低,但却是乡村干部拥有无限激情干事创业的舞台,这种密切的关系也是增强情感认同的基础。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虽然有诸多不足,但也是干事创业的有利平台,而且农村蕴藏五千年的资源宝库和农民群众带来的鲜活素养和丰富的经验,只要有心,既易做事,又易成事,而且只要将一件事做深做细,就能成大事。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榜样4》专题节目中,河南省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以“当干部就应该能吃亏”的座右铭和“当干部就要给村民干点实事”的精神带领村民发家致富,也足以证明乡村干事创业的需要和机遇。毛泽东曾说过:“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29]462新时代,习近平认为,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30]。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干部可以有更大的作为。无论是从个人的发展角度还是党的事业的要求,乡村干部都应在乡村发展进步上付出自己的努力。

最后,乡村干部应常怀“感恩”之心。习近平指出,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31],中国农耕文明是在黄土地经过历史的沧桑传承下来的,作为炎黄子孙应大力继承并弘扬中华优秀农耕文明,并发挥其在新时代应有的作用。乡村干部对农民的“感恩”之心,是继承中华优秀文明建立文化自信的要求,也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的体现,更是对农民提供粮食安全保障应有的回馈。乡村干部只有真正从多方面去理解农民、关爱农民、帮助农民、感恩农民,才能实现对农民的情感认同,为政治认同增加其精神内涵。

三、结 论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稳定、高素质的乡村干部队伍,而干部队伍建设除了引进人才外,更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政治认同教育。但要取得实效,必须通过相关教育实现与其关系最为密切的身份、职业、价值、情感等方面的认同,从而完成自我认同。这样才能为以政治认同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坚实基础,也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实施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积极为促进乡村发展出力献策。

猜你喜欢
乡村干部身份农民
乡村干部工作的助手、生活的知音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271起扶贫领域曝光案例分析——弄虚作假等易发,乡村干部超九成
王亚华:提升乡村干部服务动机和公共领导力
对乡村干部,强调责任不能忽视关爱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