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融背景下推进贺州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2020-01-18 03:07张百顺
贺州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贺州文化产业特色

张百顺

(贺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特色文化产业不是“有特色的文化产业”,而是指“依托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产业形态。”[1]随着世界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与经济、科技等日益彰显融合之趋势,地位也日益凸显,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到‘十三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赋予了贺州建设“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的新定位,为贺州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贺州区位优势十分突出,素有“三省通衢”之美誉。往南它是进入粤、港、澳的一条最便捷的通道,国道207 线、323 线和建成的桂梧、广贺、永贺高速、贵广高铁、洛湛铁路等均交汇于贺州,成为连接东西、贯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贺州历史悠久,多民族聚居交汇融合,拥有独特、丰富的文化资源。贺州地方文化资源是盛开在八桂大地上的一朵十分绚丽的奇葩。立足贺州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注重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进一步培育贺州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促进贺州全力东融,并尽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一、进一步挖掘贺州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打造自身文化品牌

推进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应发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文化品牌。贺州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姑婆山4A级国家森林公园、贺州玉石林、黄姚古镇等人文景观、贺街宗祠文化、客家文化以及丰富的民族节庆活动等。长期以来,贺州市政府以打造全国旅游城市为中心工作,十分重视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与利用,效果比较显著。东融背景下,应深入挖掘贺州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打造自身文化品牌。

多年来,贺州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与利用不仅具备了较好的前期基础与较大的发展规模,而且也已具备了带动周边旅游业发展的能力。针对贺州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应结合东融背景,沿着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脉络,将其延伸出工艺品、民俗美食、民俗文化表演等不同产业,以及民俗文化节庆日展示等诸多活动。这些产业或活动与地方旅游产业发展关联性比较大,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要求也相对较低,可以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同时,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也比较显著,是贺州发展地方文化产业的特色之路。

然而,在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的过程中,着力打造自身文化品牌不容忽视。品牌建设能快速形成聚合效应,引领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应着力打造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文化品牌效应。结合贺州实际,应依托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特色文化资源禀赋,有序开发和利用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文化资源,大力实施和推动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盘活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生产和推广更好更多的富含贺州地方特色文化的各类精致的传统工艺产品,进一步提高品质,打造文化品牌,形成文化品牌效应。以特色民族文化产业为例,贺州拥有丰富多彩、风情浓郁的“瑶族盘王节”“浮山歌节”“长鼓舞”“花炮节”等民俗活动,每年吸引各地无数游客流连忘返。特别是,每年的“瑶族盘王节”不仅吸引了湘、桂、粤三省数十万瑶胞参加,而且美国、泰国、越南、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瑶族同胞也纷纷云集贺州共度盘王节,带动了贺州当地的商业发展。不仅如此,贺州市《瑶族盘王节》《瑶族长鼓舞》《瑶族多声部民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形成了贺州一张张靓丽的文化品牌,为贺州全力东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目前,贺州是全国唯一一个“中国长寿之乡”县域全覆盖的地级市,也是广西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最前沿,应该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资源和区位优势,紧紧围绕大健康和文旅产业,把贺州建设成为大湾区康养旅游首选地,着力打造自身文化品牌。

二、地方文化企业要发挥引领作用,政府要积极开展引导与协调

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需要分别发挥地方文化企业和地方政府在文化产业市场中的引领、引导以及协调作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尤其是广西文化产业起步更晚,规模偏小,严重滞后于全国发展水平,市场化和规模化发展也比较滞后。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一方面,结合贺州文化企业发展规模,创建特色鲜明、优势集聚、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文化企业,以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加快推进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市场化进程。另一方面,结合贺州文化产业发展前景,提升地方文化企业的规模化水平,充分发挥地方文化企业在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化进程的引领作用。

同时,进一步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必须更好地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与协调作用。贺州经济发展与我国东部、中部地区相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是实现全力东融的一大瓶颈。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是引导贺州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尽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途径,贺州政府应根据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全面做好引导、协调等工作。

首先,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倾斜政策,充分发挥好政策引导作用,并给予一定数量资金的支持,推进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更好地衔接、融合,实现良性互动效应。例如,为了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贺州市政府给予在本市注册、办理工商和税务登记的文化产业企业,在财税、土地、金融、奖励等方面除享受国家、自治区有关优惠政策外,符合条件申报并经审批核准的,均可同时享受本市相关扶持政策。同时,还建议政府应设立特色文化产业专项发展基金,认真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和贺州市政府关于促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增强和发挥文化产业专项发展基金作用,运用市场化手段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于地方文化产业和成长型的中小特色文化企业,弥补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其次,应把“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一方面,注重“请进来”,增强地方特色文化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以文化产业政策作为引导,引进区内外知名度较高的文化企业,或者经济效益好、实力雄厚的文化企业入驻贺州,以带动地方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助力地方特色文化发展。另一方面,注重“走出去”,扩大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影响力。根据区内外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注重“走出去”,积极搭建平台,进一步扩大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的影响力。2016年10月19日,贺州市被国际地理联合会健康与环境委员会和国际人口老龄化长寿化指导委员会授予“贺州世界长寿市”证书,是全国第一个长寿之乡县域全覆盖的地级市。这一平台的搭建,为推进贺州康养旅游产业同时,加大对地方成熟文化企业的对外宣传与推介,增强贺州特色文化产业适应市场竞争激烈的能力,为贺州全力东融拓展广泛空间,提供了一张靓丽的名片。

三、建立地方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特色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它对相关产业具有辐射作用和拉动作用,以形成产业集群。建立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是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内外发展实践证明,“产业集聚发展是近代工商业大规模产生以后就显现出来的一种规律,指在一定区域内,有较多产业关系密切的生产者以及相关的辅助服务者以较高密度聚集在一起,将产生比非聚集区域更好的经济效益”[2]91。做大做强贺州地方特色文化产业,需要建立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加快建立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不仅能加快贺州文化产业东融步伐,而且能够有效规避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趋同弊端,从而进一步提高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对于相同或者相似的文化产业,贺州市政府可以协调整合其文化资源,通过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建立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以贺州长寿文化产业为例,2016年10月,“世界长寿市”花落贺州。“十三五”期间,贺州市力争围绕壮大长寿养生产业,对长寿基因进行文化探秘,加快特色食品药材研发,将长寿文化元素与旅游资源、中草药材、特色农业、民俗美食等进行深度融合,加大对生态食品、特色农产品、特色药材的研发包装推介,全面深化拓展生态健康旅游、休闲、养生、养老业态,丰富旅游产品,延伸旅游消费链条。通过建立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条建设,必将更好地促进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健康有序发展。再以贺州地方休闲旅游文化产业为例,多年来,贺州借力打造中国旅游城市,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开发体验式、参与式等各种新型业态,建设了一批融康体、养生、运动、娱乐、体验等一体的特色村镇度假区和休闲街区,在推动贺州地方特色文化旅游业发展中的效果日渐凸显。特别是,2016年10月19日,贺州市被国际组织授予“贺州世界长寿市”,成为全国第一个长寿之乡县域全覆盖的地级市,应主动接受大湾区辐射、对接大湾区市场、承接大湾区产业、借力大湾区发展,全力打造“天养、食养、康养、医养、颐养”等“五养融合”的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独具特色的大健康和文旅产业集群。

同时,贺州还应借鉴区内外或国外先进经验与做法,通过市场化、企业化的管理经营模式,推进贺州地方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以形成较好的辐射与示范效应。在很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规模,甚至一些国家的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已经超过了制造业和其他产业。他们将文化产业与各种传统产业进行融合与提升,突出文化产业集群的“上游化”和“高端化”特质。如,英国在世界上最早提出发展创意产业,并将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等设计服务纳入创意产业集群,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科技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会带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和升级。”[3]1近年来,互联网发展如火如荼,文化产业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机遇。文化产业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产业,一旦和新技术融合,将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建设贺州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应采取“互联网+ 文化产业”的模式,通过构建云平台,不仅广泛宣传和推介地方特色文化产品,而且及时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文化产业信息,实现贺州地方文化产业跨越发展,为全力东融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保障。

四、全力克服人才短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任何产业的发展,最为关键的要素始终是人才。而文化产业能够持续坚挺的发展,最为紧要的是创新,人才恰是创新活动的主流,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4]33目前,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匮乏是制约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做大做强贺州特色文化产业,应全力克服人才短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第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制度。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贺州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内生动力的关键要素之一。应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制度,不仅十分注重培养一大批本土文化人才,而且还要十分注重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充分发挥文化人才的积极作用。例如,近年来,贺州市政府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力度,引进优秀文化创意人才。柔性引进高层次文化创意精英,实行关系不转、户口不迁、双向选择、能进能出的柔性人才管理机制。市重点文化企业和新兴文化产业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按照贺州有关人才政策予以扶持奖励,较好地落实了“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让文化产业人才更好地在贺州扎根、开花、结果。

第二,做好文化产业人才的培训工作。为提高人才服务贺州文化产业发展的能力,应做好文化产业方面的技术型人才的培训工作,尤其要注重他们在贺州地方适应能力的培训。首先,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围绕实用性做好有针对性的文化产业方面的技术型人才培训。其次,应采用互动式、案例式、探讨式等方法,加强对于地方文化人才的培训,积极创新地方特色文化产业人才培训模式。再次,注重文化产业理论培训。主要聚焦文化产业政策、最新设计手段与形式,进一步拓宽地方文化人才的理论视野;同时,注重文化产业实践培训。主要通过文化产业人才深入贺州地方特色文化区域开展实地调研,进一步拓宽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最后,建议政府要发挥引导和协调作用,统筹考虑教育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本地普通高校、职业技术学院等社会教育资源,开设专业性强的文化产业管理、文化创意、文化营销类课程,不断培育兼具专业管理、创意设计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第三,完善地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激励机制。加大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绩效考核,在参与培训、职称评定、申报项目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针对政府引进的文化创意产业高层次人才,同等条件下租房、购房优惠待遇,其子女也同样享受本地户籍学生的待遇,以及帮助其家属顺利在贺州就业,以消除这些文化产业人才的后顾之忧。

总之,在全力东融背景下,贺州应依托自身特色文化资源和区位优势,将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势能转变为全力东融的一把利器。结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进一步挖掘贺州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打造自身文化品牌,需要地方文化企业发挥引领作用,政府积极开展引导与协调;需要建立贺州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全力克服贺州人才短板,加强文化产业队伍建设等,以培育贺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推进贺州尽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步伐,助力贺州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贺州文化产业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游贺州紫云洞
印象贺州
广西贺州合源集团双获国家、欧盟认证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我的家乡最美之贺州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