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 琼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中国残联统计数据显示,自2017 年来,我国现有各类残疾人8502万人,中国残联已收录1465.9万农村残疾人基础数据,约占我国总人口的6.21%。[1]由于农民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而残疾人也是社会的特殊弱势群体,所以农村残疾人是一个双重弱势群体。运用优势视角理论,结合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帮助农村残疾人恢复及发展社会功能,挖掘农村残疾人的优势和潜能,提升农村残疾人的自信和自我认同,改善其生活质量,让他们获得相应的社会保障,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提升社会整体福利水平。
问题视角又称为缺陷视角[2],关注点在于案主出了什么问题,强调将关注点聚焦在残疾人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上。在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会根据残疾人所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界定,最后根据问题的属性制定一套帮助残疾人如何改变的计划。问题视角的残疾人社会工作,看不到残疾人的优势和潜能,只能看到一群有瑕疵、有疾病、有问题的弱势群体,被动等待着社会的救助。受助者在问题视角下接受的救助和服务,一般是没有尊严可言的,很难保全受助者的面子,更不能提升自尊。
相对于问题视角,优势视角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3]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能力,并具有在困难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即便是处在困境中倍受压迫和折磨的个体,也具有他们自己从来都不曾知道的与生俱来的潜在优势。优势视角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超越了传统的问题视角,关注的重点不再是残疾人的问题,而是残疾人的优势。但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在面对农村残疾人问题时,运用优势视角的社会工作者并不是刻意忽略其痛苦或是不足之处,而是期待从一种新的角度出发,协助农村残疾人以另外一种态度去思考自己面对的问题与改变的可能性。
残疾人社会工作是指以残疾人为工作对象,面对他们所做的社会工作,这里的工作不是仅仅给予一般意义上的服务,而是专业社会工作者与农村残疾人合作,一起寻找自身与周围的资源,随即运用社会支持网络、利用社会保障政策等,给各种类型的残疾人及其家庭不同形式上的帮助、提供更为贴心的服务,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 以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在传统狭隘观念和问题视角下,社会及公众对残疾人持否定、无用的态度,由于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农村相对贫穷与落后,农村的残疾人更被认为是弱者中的弱者。在众多残疾致残归因论中,很多人认为他们的残疾是由自身原因而不是社会因素和外在环境所致,比如近亲结婚、酗酒、打架斗殴等,进而产生对农村残疾人的歧视:农村残疾人是不值得同情的人、社会的累赘、无用的人,因为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不但要消耗国家社会资源还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优势视角反对这种消极的看法,也反对传统的以问题视角为本的去开展社会工作,这样只会让受助者在这种情况下被动地接受服务和救助,加深了社会对残疾人的偏见,同时让“我是社会累赘”的标签在残疾人心里更加固化。毫无疑问,问题视角下的残疾人社会工作理念不仅固化了社会成员对残疾人的偏见,也限制农村残疾人的思考能力以及改变的可能性;同时,它还可能制造广大社会成员对农村残疾人的畏惧与排斥,从而让农村残疾人日益被边缘化。[4]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残疾人只是在生理或者心理的某一方面存在劣势或者缺陷,不是全完的残废。他们每个人有不同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以及性格特征等,这些不同都在无形之中构成了独特的个体,而这些特质也形成了每个人的资源和优势。其次在优势视角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也要注意到最近几年农村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很多资源和政策都在向农村倾斜,每个农村都充满着资源。[5]在每一个环境中,个体、集体、团体、组织都有一些东西可以付出,如耐心、勇气、知识、才能或时间与地方等等。而在于传统的问题视角观念下,这些资源和优势通常没有被发现,导致这些可以开发的潜能、可利用的精力、新颖的想法、才能和工具等这些宝藏被遗忘在角落,而为残疾人贴上“无用”的标签,让他们成为社会救助的依赖者。因此,优势视角倡导“向农村残疾人和社区赋权”,这是社会治理大势所趋的方向,也将使得农村残疾人工作更具意义和挑战性。最后我们要在优势视角的观念指导下,轻易地看到和寻找到农村残疾人身上的优秀品德和优良品质,比如他们身残志坚,有着常人所不具有的顽强拼搏的意志和非凡的毅力;他们自信坚强、自强不息,并靠自己的能力取得非凡的成功;他们虽大多需要国家的救助,但是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着社会;他们无端遭受到社会的歧视,屡屡受挫,但是他们仍活泼开朗,积极乐观向上等等。
根据塞利贝在《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一书中所言,传统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立足于这样的假设:案主之所以成为案主,是因为他们是“问题人”,就像病人去医院看病,案主和病人一样,是有病理和疾病的。而专业社会工作者通过“望闻问切”开始诊断、评估、开出药方,由此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对案主的服务。对待农村残疾人更是不做任何调查就得出了他们需要单纯“救助”的结果,根本看不到农村残疾人的资源、优势、希望和价值。优势视角指引下的农村残疾人社会工作颠覆传统的工作理论和模式,要求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者尝试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看待农村残疾人、重新评估他们的环境和现状:不再用那种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集中于他们面临着的种种问题,而是用联系、全面、发展的眼光来寻找可能性以及转变的种子。优势视角取向的社会工作实践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社会工作者要立足于发现和寻求、探索和利用农村残疾人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助的目标,从而实现他们的梦想。农村残疾人即便所遭受巨大的挫折和不幸、偏见和歧视,优势视角仍强调即便他们是最可怜的,甚至被社会所遗弃的,他们都具有内在的转变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具有专业优越感的专家、领导者或是无所不能的救世主,而是农村残疾人走向美好生活的协助者、宣传者、倡导者、合作者与同行者。
优势视角理论下政府应在宏观层面上做出政策规划来引导农村发展,让更多的关于残疾人的优惠政策向农村倾斜。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服务业已成为中国三大产业中的主导力量,政府应发挥本身特有的经济优势,提高购买社工服务以及分配资源的能力。首先政府要制定明确的社工服务项目购买指标,比如农村残疾人康复训练、就业指导培训、心理辅导等项目指标。其次政府除了鼓励社工机构积极主动申报政府的社工服务项目外,也要对社工机构开展其它类似的服务项目增加经费投入。因为机构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和社会的资助,所以除了政府的项目以外,对于社工机构自己设计的有益农村残疾人的社会服务项目,政府也可适当给予资金支持。
社区治理要求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提供物质与服务。一方面社区作为治理的最小单位,最熟悉这个群体,所以社区要让农村残疾人拥有更多的社区服务。那么社区的村民要做好农村社区宣传工作,比如关于残疾人优惠政策解读、福利项目、康复训练、就业指导培训等。通过宣传教育,可挖掘孕育在各个农村的文化传统和特色,另外社区可结合他们的身体状况,开展各具特色的社区娱乐活动,丰富农村残疾人的娱乐和生活。另一方面政府购买的社工服务大多也在社区开展,社区要做好接待等配合工作,提供适宜的场地,做好宣传、物品发放等工作。
社会媒体作为农村残疾人社会支持中的重要力量,作为农村残疾人、社会、政府三方的沟通纽带,除了客观地报道农村残疾人生活中的困境以外,还应公正的评价他们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社会媒体一方面通过自身传播优势,呼吁社会人们尊重他们合理的生存发展权利,并倡导健全人与农村残疾人平等交往。另一方面社会媒体还可以为农村残疾人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比如专门为农村残疾人设立热线电话,聘请专业人士为他们提供各种咨询,如康复指导、心理疏导、婚姻介绍等等,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
社工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对于帮助农村残疾人积极融入社会,社会工作者可以充当农村残疾人与政府、社区、媒体的沟通桥梁,链接各方资源,也可以从农村残疾人本身出发,巩固和拓宽他们的支持网络。
社工在政府、社区、媒体和农村残疾人四者之间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社工一方面可以深入农村残疾人,了解他们的需求,发现存在的资源,然后将这种需求及优势反映给相关部门,引起政府和社会媒体的注意,从宏观上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另外一方面社工需要协助相关部门将政府政策向下传达和解读,因为农村残疾人信息相对闭塞,所以更需要社工做好政策解读工作,比如如何申请康复训练、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再者政府购买的社工服务项目也需要社工把服务传递到农村残疾人手上。社工还可以协助社区或者借助社区平台来开展相关服务,并帮助链接社区和企业或者其他机构的资源,积极为农村残疾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社工可以链接各方媒体资源,比如电影、电视剧或者纪录片来宣传和记录他们的生活,为农村残疾人打造新的名片。
在优势视角指导下的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不再只是单纯地寻找问题,然后同案主制定计划解决问题,而是发现农村残疾人的优势、利用优势和资源推动案主个人积极应对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工作者对农村残疾人的重新定位、对其潜能的挖掘、资源的发掘和把握,往往更能形成服务介入和开展的坚实基础。同时,让残疾人发掘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在一程度上能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信心以及对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专业的信任,这种信任更有利于社会工作接下来服务的开展。另外,由于农村残疾人的残疾类型、康复程度、心理状况、婚姻需求、兴趣爱好等方面,呈现出不同同类群体共性问题较为突出的特征,开展小组工作就显得很有必要。而优势视角要求残疾人小组工作者要关注群体共性问题,并根据残疾人的不同状况和需求来展开工作,在小组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做到尊重组员差异性、将关注焦点放在小组凝聚力优势上,通过小组力量来完善自我。最后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可以农村特色,开展社区工作,充分发掘社区资源、整合社区并合理利用资源,农村残疾人及其家庭生活离不开农村社区,社区也是社会治理和资源依托的最小单位,因此残疾人社区工作的开展要在社区工作方法指导下、以残疾人为本立足于其所在社区,结合优势视角更好地为农村残疾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