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凤,雷晓兵
(1.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思政部,江苏 连云港 222000;2.安徽审计职业学院 团委,安徽 合肥 230601)
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大众化就是让科学理论走进群众,实现群众掌握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并内化为人民群众的观念、信仰和自觉行动。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大众化生成是多种力量作用的结果。理论本身的科学性、以人民为中心和现实性是原动力;作为推动主体共产党的先进性和政策体制的正确性是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大众化的推动力;人民大众的需求是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大众化的内驱力。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大众化生成的动力运行机制。
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大众化生成的原动力来源于理论自身,取决于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科学性、人民至上性和客观现实性,而且理论自身的特性已被实践证明。
1.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科学性
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具有严谨的科学性。首先,习近平同志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当前我国存在的思想文化问题,揭示文化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我国文化强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南。其次,“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思想、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文化建设思想、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优秀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1]这些思想中蕴含丰富的唯物论、实践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提供了科学指南。再次,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不是单纯地喊政治口号,而是我们党从思辨的角度,对国内外形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来龙去脉进行反复推敲梳理,对文化发展的规律有了新认识,创新文化自信思想的构建体系,满足了党执政发展文化的新需要,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自信理论的新境界。
2.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人民至上性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力军。习近平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运用到文化自信思想当中,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作用,强调人民不仅是社会物质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带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是党的坚定信念。美好生活不仅是满足物质生活需求,还要增强精神文化生活的幸福感。而提升文化自信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价值诉求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民惟邦本、执政为民”的民本思想一直被定格为他治国理政的核心概念,也是坚持人民为中心的文化自信思想的历史根基;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精神命脉,习近平强调发挥革命文化优势,弘扬“立党为公、忠诚为民”[2]革命精神,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新时代先进文化为方向指引,创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关注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诉求,使先进文化内在于人民之心,外化于人民之行。文化工作者必须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了解人民的需要和期盼,充分反映群众的心声,为人民进行文化创造。因此,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具有显著的人民至上性。
3.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客观现实性
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客观现实性首先来自于它的实践性。从梁家河到中南海,习近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奔赴祖国大江南北,不辞辛劳,深入百姓文化生活中实地调研,了解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同时,多次出国访问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不断总结文化发展经验,丰富发展了文化自信思想。习近平指出:党是文化自信的倡导者和实践的先进主体,党不仅加强对文化自信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还积极构建宣教与传播系统,引导人们确立正确价值坐标和实践养成,确保文化自信取得更好实效。人民群众社会实践是文化产生的唯一源泉,发挥群众繁荣发展文化的主角作用,激发文化创作者的创造活力和创造智慧,使之在文化自信实践中创造更多的优秀文化成果。同时,鼓励发展文化产业,创造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增加文化产业积累,确保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问题得到解决,让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有获得感。
中国共产党是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大众化的宣传者和实施者,也是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大众化生成的推动力量,这种推动力来自于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党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发展和科学文化体制保障。
1.党对文化建设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大众化的宣传者和实施者。邓小平指出:“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谁来组织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3]我党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媒体,采用多措并举的方法,把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融入日常生活,及时传播给广大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得到提高,人民看到希望传递信心,进而积极投身到文化繁荣发展和建设实践中去,我们党对人民群众进行文化培训教育和理论宣传过程,就是推进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大众化的过程。党是积极推进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大众化的典范。党掌握培养新闻舆论队伍的主动权,党管媒体、管新闻、管舆论,诸如各级党报党刊、影视、网络、电台、报纸等,要代表党组织发声,弘扬正能量。同时,创新新闻舆论传播方法,维护网络安全,加快建设现代融媒体,宣传党的政策和先进文化。党牢牢掌握文化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是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大众化生成的持久推动力量。
2.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发展
文化创新是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大众化生成的不竭动力。首先,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滋养华夏子孙的重要源泉,至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坚定文化自信,不仅要从中汲取思想精华和智慧,还要把时代精神融入到传统文化中去,推陈出新,让它焕发出新时代的活力和朝气,彰显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力,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其次,繁荣和发展文化产业。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淘汰落后的文化产业,着重扶持发展新兴产业,鼓励创作优秀产品,统筹协调各区域的文化产业布局,优化文化资源的配置和整合,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最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我国人文社科工作者坚持正确的方向和立场,不断从我国改革的实践中发掘新问题、揭示新观点、创建新理论,为党建言献策,为人民述学立论。不断地在多元文化交流中砥砺前行,以包容、尊重、互鉴的姿态推进世界文化融合发展和谐共生。因此,文化创新是人民群众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使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大众化生成获得持续不断动力。
3.科学文化体制保障
科学文化体制是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大众化生成的重要保障。文化建设一旦失去机制保障就会陷入混乱局面,进而无法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渴求。近年来,我国国内外社会环境复杂变迁,加上我国文化体制还存在诸多不足,文化建设举步维艰。中国共产党敢于面对一切困难和阻碍,善于抓住历史机遇,勇于冲破艰难险阻,锐意改革文化体制,提高文化发展活力,促进我国文化事业蒸蒸日上。实践证明健全文化体制是促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我国建立健全了现代文化要素市场,加快文化行政部门职能的转变,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确保多层次文化产品生产经营高效运转,提高了文化生产力。文化体制改革不仅能破除文化发展的障碍,也能够为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大众化生成提供绵延不竭的动力支撑。
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大众化的核心问题是走进人民群众,被人民群众接受并内化成自己的信仰,并运用理论分析和化解文化建设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而人民群众对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需要来自于对未来美好生活诉求的满足。
1.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诉求的满足是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大众化生成的内在动因
人民需要文化。习近平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中国共产党把文化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要求,体现在行动上就是满足人民的美好愿望,这样才能使人民群众在享受文化产品过程中增强情感体验,看到共产党是自己根本文化权益的维护者,相信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真理性,进而接受并主动运用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积极参与先进文化建设实践中。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诉求是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大众化的关键点。毛泽东强调:“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5]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够实现繁荣昌盛,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党的文化政策和创造的文化作品满足人民的需求,因为党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贴近人民群众,文化艺术的创造是听民声、符民心、顺民意、适民情,因此,更多的人愿接受、传播、信仰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
2.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需要是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大众化生成的思想动因
首先,人民群众在进行文化思想创造的实践中,难免会遇到困惑和焦虑,这些困难一方面影响人民进行文化创作活动的进程,另一方面成为人寻求理论支撑和指导的强大推动力量。理论的需要成为人们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恩格斯就曾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6]因此,人民群众文化创造实践中的理论需要是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大众化生成的的强大思想动因。其次,面对多元文化思想的层出不穷,中国文化向何处发展,如何引领人们的价值观,成为我们党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未来的关注,成为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大众化生成的重要动力。最后,中国共产党用实践证明了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弘扬文化精髓,反对文化强权,中华文化活力四射并不断创新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
3.人民群众思想困惑的解决是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大众化生成的心理动因
首先,由于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在微观层面,马克思主义对人民精神生活的影响是有限的,在人民中存在“马克思主义过时了”的疑问,迫切希望党能答疑解惑,以指明发展方向。习近平积极倡导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价值性,共同创造灿烂人类文明和建立世界文化新秩序,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从而给马克思主义怀疑者以有力的回击。其次,当意识形态领域错误思想泛滥时,人民群众迫切希望得到科学的理论指导。当前各种价值观和思潮来势汹汹,直接威胁中国文化安全,如何应对文化危机,坚持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是很好的应对措施。最后,当人们的价值观扭曲和道德走向滑坡时,人民迫切需要党给予走出现代道德困境之方,应对不健康的文化心态。习近平指出,克服文化自卑心理,坚定文化自信,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一切思想困惑将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