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娟
(合肥学院 设计学院,合肥 230601)
随着信息时代来临,各种社会思潮泛滥,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前所未有,给我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担都落在思政课上,专业课与思政课之间存在明显的距离。提出大思政理念,建构课程思政,发挥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是我国落实高校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重大教学改革战略。设计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古老因其自人类诞生起便有设计之美,年轻指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到20世纪初才逐渐形成。20世纪80年代,我国美学界开始研究设计美学,随着大学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广泛开设,设计美学成为高校普遍开设的课程。设计美学作为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在引导学生美学观念的形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应积极运用课程思政的相关理念,发挥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功能。
课程思政是近年我国高等教育中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简而言之,就是要求大学所有课程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实现所有大学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这一重大理念有利于坚守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海市自2014年开始探索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拓展,2017年全面推广课程思政,多数高校建立了思政必修课、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相结合的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为我国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课程思政已成为我国建设大学课程体系的核心理念。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 )和《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都提到了“课程思政”的理念,都要求发掘其他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的工作要点之一是“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将推出一批示范课、教学名师和研究中心,全面总结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和方法。因此,设计美学作为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应积极探索运用课程思想的理念与方法,与高校思政课同向同行,助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第一,设计美学课要发挥“三全育人”的功能,守好责任田。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8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的理念,明确要求“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1]这是我国提出三全育人理念的直接来源。中共中央、国务院2017年2月27日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2]的三全育人原则。在2019年3月18日的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挖掘高校其他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落实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因此,设计美学发挥三全育人的功能是国家的明确要求。本课程的责任田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本科生,在他们的审美理念和设计理念的塑造过程中,需要确立学生对中国审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同时辐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第二,设计美学课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进行价值引领。为了贯彻“三全育人”的理念,《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提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3],这一观点的实质就是要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其实,中国古代孔子学问的实质是为已之学,将为学与做人完全统一起来,王阳明直接提出为学的目标就是为了做圣人。知识与价值相分离是西方文化的鲜明特征。西方自然科学在价值观上中立,西方自然科学缺乏价值观的引领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多恶果,例如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就是西方科技的直接恶果。鉴于西方自然科学与中国教育目标有明显的距离,梁启超写了《为学与做人》一文,指出学生求学根本目的“为的是学做人”[4],他以孔子所讲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来说明为学在知识、情感、人格方面的目标,而学习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都是做人所需要要的手段。后来梁漱溟、钱穆办书院,都是针对学校教育知识化的弊端,希望将为学与做人打成一片。在专业课程如何守好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田、如何引领价值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做人做事的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1],为专业课的价值引领指明了方向。专业课引导学生的价值认同,最核心的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第三,设计美学课要发挥隐性思政教育的功能,与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同向同行。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单独承担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专业课程不仅没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有的专业课知识甚至在价值取向上与思政课的理念相左,来拆思政课的台。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明确要求:“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一要求切中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专业课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都是为了立德树人,需要在“国家认同、政治认同、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5]等方面的方向完全一致。思政课程是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直接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讲解,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专业课应进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专业课程中增强政治意识和价值引领,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3]。
设计美学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论证了构建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上文所讲的一些理念,如“三全育人”、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都有直接的宏观指导意义,但仍不是设计美学构建课程思政的内容本身。确定设计美学构建课程思政的具体内容,则需要将以上理念与设计美学学科内容相结合,从发展历程、学科内容、学科特色角度来思考设计美学能够进行哪些思想文化与价值观的引领。
第一,设计美学需要融入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设计美学课程虽起源于西方,但我国高校开设的设计美学课程需要立足于中国文化,需要构建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设计美学。通常认为,设计美学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西方,是一门随着西方工业化的发展和工业设计成为独立学科而随之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多数《设计美学》著作主要以西方哲学美学作为设计美学的理论支撑,学者们乐于讲述古希腊、中世纪以及现代西方美学。其实,中国自古以来便有自己的独特设计理念,例如中国人对于自然美、空灵美、律动美的追求,体现了中国设计的精神语境,这些理念与现代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设计相结合,便是现代中国的设计美学。正如有学者指出:中国“早期文化中的审美思想在各种造物上的体现足以表明中国古代工艺美术设计的美学特征,这些独特的审美特征对于现代设计的发展仍然起到哲学和美学意义上的推动作用。”[6]35中国古代审美思想和设计理念是现代中国设计美学最深厚的理论源泉。
设计美学课程需要培养学生“设计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7]341。优秀的设计能够承载丰富的文化信息,设计中的文化符号能够让人联想到它所代表的文化,让人产生对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例如建筑设计中的“马头墙、小青瓦”会让人想到徽派建筑,让人联想到徽文化的丰富与灿烂。无论是工业设计、环境设计、商品设计,都应体现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体现民族思想特色和人文风貌。因此,设计美学需要让学生了解设计背后的文化,树立民族文化的观念和认同,自觉的将民族文化元素运用到设计之中,最终引导设计作品的服务对象的文化认同。有学者在谈及中国设计走向世界时指出:我们“应积极探索符号表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将东方独有的文化内涵与国际前沿理念有机融合”[8],实现东方美学与现代人的审美需要相结合。设计美学的价值追求不仅要让人们享受物质成果,更要塑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发扬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设计艺术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自信,进而确立对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怀。
第二,设计美学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伦理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
设计美学需要引导学生追求功利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设计美学是伴随着西方工业化、机器大生产而兴起,工业设计是现代设计美学主要内容,工业设计是尽可能的给大众提供丰富的物质财富,是一种鲜明的经济行为。甚至可以说,当今世界激烈的产品竞争归根到底是设计的竞争。因为“优秀的设计能够极大地提高产品的溢价能力,带来巨额的经济效益”[7]12,所以克林顿倡议讨论工业设计提高美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甚至认为工业设计比英国政府还重要,日本在二战后一直将设计做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甚至有专家认为“日本的经济力=设计力”[9]31。设计美学在价值方面,西方设计美学对形式和功能的追求中不断演进,现代西方设计美学“更加注重操作的现实功能……顺乎自然地使相关材料、功能合乎实用目的”[6]7。一般认为,设计美的内容包含功能美、结构美、材料美、形式美等内容,实现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是现代设计追求的理想目标。中国古代设计美学则讲究天人合的精神气质,追求天时、天气、材美和工巧的多重和谐。
设计美学要引导学生实现自利与利他的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设计是一种社会行为,现代设计的基本定位就是“设计为大众服务”[9]31,其直接目标是为大众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因此这种行为具有鲜明的利他性。科学实用、节能环保、绿色健康都应成为设计师的职业道德,例如选择可回收利用的人工合成材料,既实用又环保,这是设计师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设计的效益不能仅追求经济利益,还要注重社会效益,要符合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需要促进良好社会秩序的构建,“好的设计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9]34。尤其是一则社会公益广告,良好的设计能引起人类的共同关注。或者说,一个良好的设计应能给社会传递正能量。设计师通过作品能够感染消费者,提升其生活品位,消费者的口味提升后又促使设计师创造更多有意义的作品。因此,设计美学需要引导学生的社会良知和责任感,让学生通过充满情感的作品去影响社会。设计需要与高科技相结合是追求真,设计以服务社会为目的是追求善,设计中体现了设计师对美的追求,优秀的设计直接体现了设计师对真善美的追求,因此设计美学课需要给学生种下真善美的种子。
第三,设计美学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传授学生做事的道理。
设计美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设计美学有超前性和预测性,在引导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上不断创新。创意是设计者的思维创造,是艺术设计的生命,好的创意能够让人眼前一亮,抓住人们的眼球,能够震撼人心、打动人心。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让科学技术的呈现更为人性化的重要因素,其直接目标是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如果说10年前甚至20年前,我国的艺术设计产业很少有自己的原创产品与品牌形象,对人们生活产生重大艺术设计形象都来自国外,并成为青年人眼中的视觉偶像。这一局面在近些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国在交通工具、人工智能、航天科技、通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设计正与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一起推进了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开启了中国设计的新时代。
设计美学要培养学生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创新思维。设计美学所讲的创新通常有材料创新、样式创新、功能创新等方向。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现代设计者需要不断地推进设计方法创新、设计思维创新、设计对象创新,才能不断适应变化的市场,设计的产品不断推陈出新,设计方法不断升级换代。需要强调的是,中国设计需要加强立足于民族文化基础上的原始性创新,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国设计师和消费者,中国设计也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10]无论儒家美学所提倡的“和”与道家美学所提倡的“道”,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天人合一的崇高艺术境界的追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设计美学和审美标准,中国传统设计重视精气神,中国设计讲究形外之形、象外之象,都是中国独特的审美标准。[11]
综上所述,设计美学能够较好融入的课程思政元素有家国情怀、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伦理精神、利他精神、科学素养、创新精神等。其实,课程思政需要传播的内容还有很多,设计美学可以通过理论更新和案例设置而不断融入课程之中。总之,我们要立足新时代、围绕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来讲设计美学,不仅要传授学生设计美学知识、传授设计理念和提升设计能力,更要传授学生做人的道理和责任,要培养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可靠设计师。
构建课程思政不是对专业课程增加一些案例,进行枝节的修补,而是要从课程目标、章节内容、案例设置、作业设置和考核内容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与更新,需要对课程进行系统的变革。
第一,修订课程大纲,在教学目标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理念和目标。设计美学是属于艺术设计专业职业素质修养能力课程,本课程以中西审美文化艺术与设计为主要内容,通过加强学生对设计深度背景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与水平。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基本审美文化素养,理解设计背后的审美文化根源以及设计与文化、美学、艺术之间的关系,通过中西审美文化与设计相关理论与案例教学,提升学生对于中西方审美文化与设计关系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为了让设计美学发挥课程思政功能,需要在教学目标方面增加坚持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理念,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努力做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设计美学需要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国家情怀、民族认同、文化认同、职业伦理、利他精神、科学素养、创新精神、时代精神的内容,需要加强对学生做人做事道理的教育,需要让学生了解新时代的中国设计及未来发展趋势,需要培养学生民族立场、专业精神和世界眼光。
第二,调整教学章节设置,确立中国审美文化在设计美学中的主体地位。当前关于设计美学的著作或教材有几十种,内容设计和章节安排都有一定区别。学术界的流行观念认为,设计美学学科产生于西方,西方美学是设计美学的理论基础,中国设计美学的内容都没有作为设计美学的主干内容。胡守海编著的《设计美学原理》(2011年)一书较有代表性,该书共九章,第一至六章介绍设计美的特点、本质、构成、表现及形式美法则;第七章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设计;第八章论外国传统美学思想与设计;第九章现代设计及其美学意蕴。[12]我们的课程章节安排为:第一章审美文化与设计的起源与形成;第二章形式美法则与设计;第三章《周易》审美文化与设计;第四章儒家审美文化与设计;第五章道家美学与设计;第六章西方美学与设计;第七章中西审美文化的差异与设计;第八章人生的艺术化:设计师的审美素养。我们章节安排的特点是第一二章简要讲解设计美学学科发展及基本理念,传授专业知识和科学精神;第三至五章详细讲解中国古典美学与设计,让学生了解中国设计美学的理论渊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这部分内容是整个课程的主体部分;第六七章介绍西方美学与设计,而且是重视通过中西对比揭示中国审美文化与设计的特色;第八章讲设计美学的价值归宿,突出价值引领。
第三,大量采用中国特色的案例,讲述中国历史、中国发展,传递中国文化、中国精神。长久以来,我国学者在教学和研究中有一种乐于用外国资料的倾向,教学中喜用外国案例,著作中喜引用外国人物的言论。无论这些引用是出于何目的,都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了西方文化。本课程除了在介绍西方审美文化时会采用外国案例,提及外国美学家,其他地方都举中国文化的案例进行教学。本课程各章用到的中国古代设计案例主要有器物、服饰、建筑、绘画、书法、瓷器、古典园林等。例如,课程第一章审美文化与设计的起源与形成部分展示的中国古代图片有:大地湾地画双人图、人面鱼纹盆、河南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合金铜爵、河南安阳出土的祭祀狩猎填朱牛骨刻辞、安阳殷墟妇好墓的妇好偶方彝、湖南醴陵狮形山的象尊、河南阜南出土的饕龙虎尊局部虎食人浮雕等,展示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此外,课程中的现代设计经典案例有中国银行标志、北京奥运会会徽、奥运奖牌等,例如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将历史文化遗产、现代北京、中国的形象及其对世界、未来与奥林匹克的庄严承诺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这些案例的展示,传播了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
第四,课程作业和考核中融入中国艺术元素,考察学生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理解与运用。本课程布置两至三次调研作业,题目可拟为调查受到《周易》影响的现代设计、调查中国传统设计对现代合肥建筑或雕塑的影响等。本课程布置一至两次作品设计作业,题目可拟为运用中国传统艺术元素设计一件现代作品,要求用合适纸张手绘,马克笔、彩铅等不限。本课程的期末考核采用试卷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设计表现题和论述题,关于中国审美理论与设计的题目占总分的一半以上。例如,名词解释题可拟为立象尽意、绘事后素、美善一体等,简答题可拟为儒家美学影响下的设计表现有哪些,设计表现题可拟为联系太极图形式的美学特征,用太极元素草绘一件工业设计作品,并作出设计说明。论述题可拟为结合中西传统设计实例(建筑、家具、器具等),分析形式美法则在中西设计中的不同表现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差异。总之,本课程的调研作业、设计作业和期末考试都重视考察学生对中国审美文化与设计的理解,尤其重视从儒道二家审美文化角度理解中国古代设计理念,重视揭示中西审美文化的差异,着重提升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审美理念对于现代工业设计的重要价值的认识。
虽然知识没有国界,但运用知识的人却有鲜明民族立场和价值立场,因此专业课发挥课程思政功能是非常有必要的。设计美学作为培养学生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的课程,通过对教学目标、章节安排、案例设置、过程作业和期末考核等方面的系统革新,能够在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专业伦理、创新精神等方面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同时,我们也要认清,设计美学不是思政课,不可能将所有的思政理念都融入课程之中,而且融入思政理念需要把握融合度,不能过于牵强附会,不可能直白的讲述思政理论,而要像放盐在食物中一样自然地吸收,是一种隐性的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