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国产动画电影人物塑造的特点
——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

2020-01-18 01:09许琬婷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弧光哪吒之魔童降世李靖

许琬婷

(合肥学院 设计学院,合肥 230601)

中国动画电影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着“重故事、轻人物”的问题。相对于《疯狂动物城》《超能陆战队》等角色塑造相当成功的国外电影而言,单一、扁平的人物形象是造成国产动画电影难以深入人心的重要原因之一。2015年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取得了业内和受众的普遍好评,除动画制作水准断层式的提高外,传统神话IP“大圣”的重新塑造,更是受到了广大影迷的追捧,这使业内人士意识到了人物塑造于电影本身及市场的重要性。纵观近几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动画电影的发展颇有势如破竹之势,可见国产动画电影在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和审美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开拓思路,寻求与当代生活更贴近、更能被当代观众接受和喜爱的新出路。2019年暑期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下文简称《魔童》),累计票房突破50亿大关,勇夺中国影史票房的亚军,片中成功的人物塑造正是电影取得如此骄人成绩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通过这部电影,我们也可以窥见当代国产动画电影中人物塑造与以往作品相比,表现出的新的变化和特点。

1 人物价值取向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中国人传统老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思想开始变得更加开放、与时俱进。同时,随着西方价值观的不断渗透,国人也接收到了许多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优秀的思想文化和思维方式,加之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巨大影响,中国当代社会中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较为明显的表现,首先是人们从前单一、排他的价值观变得更加多元,多样化的选择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和认可。其次,集体主义不再是个人唯一的价值取向,更多人表现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并存的价值取向,个体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当代动画电影作为当代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有意或无意地展现了当下人们所认同的价值观念。

在动画电影的人物塑造方面,这种价值观念体现为不再拘泥于传统动画电影单一、扁平的人物形象,转而塑造更加饱满、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哪吒”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故事IP,其传奇的身世与经历为人广泛熟知,也正因为如此,《魔童》自上映起就受到了无数动画迷的关注。40年前的美术片《哪吒闹海》同样取材于“哪吒”的故事,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在人物塑造方面,两部影片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两部片中的人物,无论从角色形象设计还是性格塑造,都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展现了不同时代人们不同的主流价值取向。以两部电影中李靖的形象为例:《哪吒闹海》中的李靖,作为哪吒之父,其形象鲜活地反映出影响了中国家庭伦理千百年的意识形态根基——儒家思想,片中处处体现了“重孝轻慈”的儒家传统价值观。在一个父权社会的世界观设定中,李靖在家庭中享有绝对权威,以至于哪吒母亲的形象压根没有出现。在见到妻子怀胎三年六个月后生出的肉球哪吒时,他秉持传统观念认为其不祥,一面喊着“生出了这么个东西”,一面愤怒地抽刀将其砍开,在神仙太乙真人驾鹤而来收哪吒为徒后,他又立刻改变态度,转怒为喜。在得知哪吒杀死龙太子敖丙、大闹龙宫,惹怒东海龙王后,面对龙王的威胁,他大义灭亲,抽刀欲将哪吒就地正法。纵观《哪吒闹海》中李靖对儿子哪吒的态度和两人间的种种互动,丝毫不见一丝父子间该有的温情。相反,一派严厉、正直形象的李靖,正是中国传统父权社会中“父亲”形象的化身。

而在《魔童》中,李靖虽然外表看来有些严肃,但内心温暖、爱妻护子,一副当代社会认同的“好男人”模样。哪吒出生时阴差阳错地被魔丸附体,百姓希望李靖能以大局为重,杀死“妖怪”哪吒,李靖看到妻儿不忍,决定只是将哪吒禁足,并承担起管束哪吒的责任。在得知魔丸出生时就被设下“天劫咒”后,他欲以“换命符”替哪吒承受天劫。《魔童》中的李靖,不但是陈塘关百姓的父母官,更是儿子哪吒的好父亲,不仅为了保护哪吒不惜以自己的性命相替,更希望扭转哪吒的魔性,将他培养为善良、有爱、快乐的人,这正是当代价值观下普遍认同的“父亲”形象。此外,《魔童》中太乙这一“师父”的形象也发生了转变,他与哪吒的互动也反映出一些当代父子关系的缩影。例如,师徒俩在江山社稷图中的教学场景,太乙不同于传统观念里的严师形象,而是在教学中“寓教于乐”,师徒俩的相处“没大没小”,这种平等有爱的相处更贴近当代家庭父子间互动的趋势。正是故事中这些人物形象的转变,导致了故事从老版《哪吒闹海》的悲剧式转变为新版《魔童》合家欢式的情感基调,这种转变也反映了当代社会人们价值取向下家庭观念的改变,从“重孝轻慈”的严父式家庭观变为以人为本、平等待人、更加注重人性关怀和亲情互动的家庭观念。[1]

2 英雄的重新定义

2.1 祛魅化的人物形象设计

随着年轻一代人们价值取向的转变,当下人们的审美取向也趋于多元,开始更多地追求个性化,“美”与“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例如,“丑萌”形象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丑萌的表情包、玩具等,因其另类、有个性的形象特点,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这已经成为值得关注的亚文化现象。在当下的动画影视作品中,这种现象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动画电影中的主人公,打破了“正面角色就一定是美的、反面角色就一定是丑的”这样片面、刻板的人物形象设计理念,转而给角色形象加入很多当代流行的、平民化的设计元素,使角色在外形上离开了高高在上的“英雄式”光环,摆脱了脸谱化的形象特质,更加立体、真实,贴近普通人的生活。艾德·胡克斯在《动画师的表演》一书中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他认为英雄不是“总是穿着红色斗篷”“打败了反派”的人,而是“为了达到一个期待中的和有价值的目标,从而克服了非同寻常的障碍的普通人”。[2]在《魔童》的人物形象设计中,哪吒的造型一反大家心目中剑眉星目、唇红齿白的小英雄形象,他转而被刻画成一个带着浓浓的烟熏妆、豁牙、声音低沉的混世小魔王,日常总是双手侧插腰间、吊儿郎当地四处捣蛋,俨然一副人们熟悉的“熊孩子”模样。哪吒这种“丑萌”的设定,受到了各个年龄层受众的欢迎。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将“神”变成“人”的祛魅化处理,打破了原故事的神话壁垒,拉近了故事中人物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能更容易地接受并移情于该人物。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中提到,剧本写作中,优秀人物写作的根本是自知。换句话说,戏剧中的人物身上都会出现“人”的特质。因此,即便是“神仙”,其形象中也应该存在能够使观众产生共鸣的特质。在《魔童》中,除了哪吒,同样的人物形象处理方式也被应用在其他人物身上。例如,太乙真人被刻画成了一个嗜酒懒散的胖子,操着一口“川普”,读着《神仙的自我修养》。这些流行元素的注入,能使人物更具时代感,在受到观众喜爱的同时,也给影片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2.2 英雄的自我成长

随着好莱坞动画巨头迪士尼、梦工厂等制片公司的优秀动画影片不断被引进,中国动画也在各个方面深受启发,尤其是当《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一系列披着中国皮、美国芯的动画电影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巨大成功后,中国动画人也开始借鉴美国的成功案例,摸索民族化与现代化的共生之路。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根据中西方神话的共同特点总结出一套英雄历险之旅的标准道路,即“英雄之旅”,被好莱坞采用并发展,成为商业剧本的重要叙事思路——“态度论”的理论根基,形成了一套当下类型电影的主流叙事结构模型。英雄之旅中的“英雄”,即故事主人公,并不仅仅局限于有着超能力的人物,而是让观众在心理上能够产生认同并崇拜的人物。“英雄之旅”在本质上,正是人物的成长以及人格的完满之旅。[3]这套理论应用在当下的动画电影中,在人物塑造方面表现为电影主人公要经历一系列克服性格缺陷、突破自我局限、完成人格升华的过程,从而战胜自己,成为观众心目中的“英雄”。当代国产动画电影对这套理论的使用,在《魔童》中也得到了体现。在电影中,最终使得哪吒成为“英雄”的,并不是他拯救陈塘关百姓这一举动,而是他烧毁“换命符”,决定自己扛下一切对抗天劫的时刻、是他害怕完全拿掉乾坤圈控制不住魔性,因此取下套在手踝的时刻、是他对敖丙喊道“是魔是仙你自己说了才算”的时刻,那一刻,他不再认命,敢于和权威叫板,完成了人格的升华,成为了观众心目中的英雄。换言之,电影主人公成为“英雄”的高光时刻,不再是其战胜反派角色的时刻,而是其战胜自我的时刻。这样的改变,与老版《哪吒闹海》有着较大的不同,相较于《哪吒闹海》中单一的善恶二元对立,在《魔童》中,故事的主要矛盾转变为正与邪、个体与威权(天庭)、自我认识与他人偏见的多元对立,电影表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哪吒这一主人公的形象也具有了更多的现实意义。

3 人物形象立体化

3.1 多维的人物塑造

成功的人物塑造,除了要有鲜明的特点、贴近生活而又富有表现力的人物造型设计和动作设计之外,人物性格的塑造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点。人物的内在性格作为其外在行为的“内驱力”,是人物形象真实、立体起来的重要支撑,也是人物行为乃至整个电影剧情合理化的重要因素。正如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中提到,剧本人物除了拥有年龄、智商、教育、职业等可被观察的外部特征之外,还有揭露人物本质的性格真相(True Character),而只有当人物处于压力下做出选择之后,性格真相才能得以揭示。在故事中,主角人物在压力之下所做出的选择,往往会和其平时表现出的外部行为特征不同,正是这种矛盾,使得人物更加富有戏剧张力和感染力,其形象也更加鲜活立体,这种矛盾在同一个人物身上体现得越多,人物本身的性格维度也越多。在当代动画电影的人物塑造中,运用人物维的理论丰满人物性格,是主角创作的原则之一。例如,在《魔童》中,哪吒就是一个有着多重维度性格的角色:外表玩世不恭,却有着善良、关心他人的品质;做事冲动鲁莽,内心却心思细腻、情感丰富;常常在意他人的眼光、自我怀疑,却又最终不认命、敢于和命运抗争……这些看似毫无逻辑的多重性格,统一在哪吒这一个人物身上,造成了其丰富的人物性格维度,从而使哪吒这一角色在一次次剧情推进后,逐渐变得立体而富有感染力,观众也随之产生了情感共鸣。

3.2 人物弧光的设计

如果说人物维突出的是人物性格的矛盾点,那么人物弧光则反映的是人物性格的变化过程,这一变化过程将人物维塑造的一个个性格“点”贯穿成了人物的性格发展“曲线”。同人物维相比,人物弧光在人物塑造中,不仅可以深化人物性格的层次,丰满人物形象,更可以描绘出人物性格在压力下变化的动态过程,使得人物的一系列表演真实、可信,也使故事发展更有逻辑性。[4]罗伯特·麦基在其著作中也肯定了人物弧光在人物塑造中的重要作用:“最优秀的作品不但揭示人物性格真相,而且还在其讲述过程中展现人物内在本性中的弧光或变化,无论变好还是变坏”。[5]近些年,国产动画电影作品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人物弧光的理论已经较为常见,在《魔童》中,人物弧光也不止一次地体现在不同的角色身上。仍以哪吒这一角色来说,故事伊始,哪吒作为人类,却被魔丸附身降世,他处处捣蛋,无恶不作;其父李靖为了劝他向善,让他以为自己是灵珠转世,于是他决心潜心修炼,斩妖除魔,造福苍生。秉持这个理想,他在打夜叉救女娃时,遇到了敖丙,感受到了友情,心中充满爱;可是很快,他在被陈塘关百姓误解后,心灵受到打击,又决定以恶相对;李靖再次欺骗他,说百姓已得知真相,承认误会了他,并要给他办生日宴,哪吒大喜;生日宴上,哪吒被申公豹告知真实身世后大怒,决意释放魔性。最后当他得知“换命”真相后,心中又重新充满爱与感激,决定逆天改命、拯救陈塘关,完成自我救赎。由这一系列的变化可以看出,哪吒的性格随着他成长的经历在不断变化,并且这样的变化不是直线型的,而是有曲折有反复,每一次变化造成了他每一步不同的行为表现,进而推动了剧情的发展。除主角哪吒外,影片中其他配角的人物塑造也体现着这样的人物弧光。例如对立角色敖丙,虽为妖族,却为灵珠转世,身负龙族使命却心地善良,与人为善;当他遇见哪吒,得知自己要与唯一的朋友为敌后,他内心纠结;在哪吒的生日宴上,面对两难选择,他依然求师父饶无辜的李靖夫妇一命;在他暴露妖族身份后,由于被众人激怒,他决定水淹陈塘关;最后在哪吒的感化下,他决定与其共抗天劫。这样的人物弧光的塑造,使得作为配角的敖丙,也有丰富的人物内涵,承担了帮助主角完成故事主线、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

4 结 语

随着对电影中人物塑造理论研究的深入,当代国产动画电影人已经逐渐打破传统故事对人物的固有偏见,将极具时代特征的文化及审美元素融入人物的塑造中,这正反映了当代动画电影令人可喜的进步之处。

猜你喜欢
弧光哪吒之魔童降世李靖
弧光保护通道自检技术的应用研究
弧光保护技术及其在电网中的应用综述
煤矿井下远传式弧光保护系统设计
观看《哪吒之魔童降世》有感
从《哪吒之魔童降世》看干部之严管厚爱
《哪吒之魔童降世》: 映射当代家庭关系
《哪吒之魔童降世》夺冠
Staff development:an essential segment i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李靖的气度
李靖的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