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市树梁中学 唐 月
疫情期间,学生连续数月宅在家中进行线上课程,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心理障碍及心理创伤性的焦虑、躁动、失眠,记忆闪回等问题,这是心理问题的诸多征兆。作为教学一线的心理健康教师,如何通过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排除心理健康障碍,为学生身心两健的接受线上教育和宅家学习,提供心理健康保障,笔者做了一些思考与实践,与大家分享探讨。
学生们“线上课堂”和“宅家学习”与学校教育相比具有精力集中,时间较长的特点,长时间的以网为伴,宅家学习,诱发了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及时有效地通过线上线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学生们远离疫情心理创伤,远离网络负面影响,预防虚假信息误导和网络诱惑诈骗?
高度重视新冠疫情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数语外、史地化等学科相比,是小学科。教育效果与主学科用考试成绩证实相比,没有立竿见影之效。教育方式本身也是一个倾听等待,浸润滋养,文火慢炖,久久为功的过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呼吁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像关注主要学科那样重视,在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要给心理健康教育安排足够的课时。要认清心理健康教育在义务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都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要主动积极探索适合疫情期间线上课堂、宅家学习需求的线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和方法。
把准新冠疫情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脉向。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方法,要把准脉向,对症下药。疫情期间,笔者在师生微信群中开辟了“心理咨询室”,24小时在线,通过线上线下的广泛了解,发现长期的“宅家学习”学生心理健康的共性问题是烦躁不安,心绪不宁;由于长时间的云端教育,有的学生就是想网课网游两不误;个性问题是受网络虚假信息的误导,降低了辨别是非的能力。现在无论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每天都被一篇篇微信、一条条微博、一段段短视频所包围着,学生们每天都在雅与俗、真与实、美与丑的虚拟空间里徘徊着。有些网络平台出于商业利益,植入了大量未成年人不宜的推销广告,网络中的负面东西,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配好新冠疫情下化解学生心理问题之药。疫情下,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诸多问题,专业教师要静下心来,调动多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所累积的专业知识储备,结合适用于新冠疫情下,疏导化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着重从三个方面实施了线上线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了规避“三趋冲突”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上讲:“冲突是两种势均力敌的力量对抗。”就趋力而言,存在着三种基本冲突:双趋冲突、趋避冲突和双避冲突。例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故事,就是最典型的双趋冲突,这时就会产生难取割舍的心理冲突(引自2020年4月17日《中国青年报》第6版青春热线中《“鱼与熊掌”在心理冲突寻找你最想要的》一文)。针对“宅家学习”,有的学生想“网课网游”两不误的心理问题,在直播心理健康教育的网课中通过“两利相权取其大”的师生互动,让有此想法的学生明白,“网课”与“网游”相比,网课才是宅家学习的主体,“网游”只是宅家学习缓解疲劳的一种放松方式,不可能达到网游网课两不误。
思考创新新冠疫情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内容。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全国心理咨询专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樊富珉说:“学生心理咨询师针对正常的有烦恼的普通人,不是针对病态的人”(引自2018年7月4日《中国青年报》第10版“冰点人物”中《她凭什么拿到终身成就奖》一文)。这界定了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不是病态的人。在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非常注意保护学生个人隐私信息。疏导化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注意选择令学生轻松愉悦的内容话题和形式方法。如,在为化解学生长期宅家学习产生的心理障碍时,通过把央视的“阅读”“中国诗词大会”“经典永流传”“文学的故乡”和地方电视台的“汉字英雄”“见字如面”等知名文化品牌节目推荐给学生们看,收到了良好的反馈。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线上教育”和“宅家学习”,都离不开家校的密切合作。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学生有生以来第一次能够在长达半年之久的时间里和家长面对面的待在一起。这既是亲子沟通交流的难得机遇,也是容易产生矛盾的不确定危机。充分利用家校微信群,倡导和引导家长克服“重智轻德”的心态和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的倾向,对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家长尤其要调整家庭教育理念和方式,真正读懂孩子内心需求。在初中阶段,孩子面临的学习任务更重,学习压力更大,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反而是给孩子的心理“加压”。家长应该多关注孩子学习之外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健康的兴趣特长,丰富他们日常生活,使其在学习之余得到放松;同时,家长还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反馈给心理健康教师,取得及时的指导帮助。通过密切家校合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时效。
“停课不停学”让网络教育提前全面实现的同时,也表明线上教育不会应疫情过后而结束。专家预言,未来的教育形态,将是线上线下教育的全面融合。抗疫期间,师生、生生时空隔离,师生的社会性交互,从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转移。伴随着线上教育的常态化,虚拟空间中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需要从事这方面教育的教师关注探讨。
开展设为式心理健康测试。带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导向,针对线上教育心理空间,易于引发心理健康问题,拟在线上心理健康教育上,参照国家卫健委引发的《新冠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本着疫情后的心理重建,开展“设问式心理健康测试”。诸如,(1)从疫情发生至今你和家人还好吗?(2)疫情发生以来,你的生活有了哪些改变?哪些变化是你喜欢的?哪些改变是你不喜欢的?面对生活的变化你是怎么调整和适应的?(3)“宅家学习”时,你对自己和家人有没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这些认识让你和家人的关系变好了还是更紧张了?你在家中承担了哪些责任?你为自己和家人都做了些什么?等等。通过这些问题从中找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征和隐性问题,超前做好疫情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为下步有针对性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备好课。
要涵养学生强健的心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滋养浸润、文火慢炖、逐步唤醒的过程。涵养学生们强健的心智,对疫情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更是有效抑制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良方。主动与语文学科的教师商洽,意在把各学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五个一”语文教学之中。每周五天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一篇美文、一帧字帖、一幅摄影、一张名画、一首诗词的展示鉴赏活动。通过诗书画影文,让学生们在阅读鉴赏感悟中,一方面得到精神文化上的滋养,增强抵御网上不良信息误导的免疫力。另一方面也培育了学生们强健的心智,减少或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坚持疏导并举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一方面要防止流于形式走过场的教育,清除心里健康教育可有可无的思想。另一方面要坚持疏解和引导的教育方法。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社会贫富差别,导致了学生家庭背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多样复杂。应试教育使学生长期面临着来自父母、学校、教师的成绩考试、成绩和升学方面的“三大压力”,都希望学生能在一所好学校,考出一个好成绩,考上一所好大学,将来有个好前程。这些都是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现实因素。有效疏解和引导学生缓解这些压力,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一以贯之的基本方法,更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下功夫持续探索的永恒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