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国芳
数字与图形一直都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大组成部分,数字能够有效传递信息,图形能够快速反映信息。巧妙地利用数形结合,能够有效的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如何巧妙地运用数形结合为初中数学教学服务,更好的激发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成了广大初中数学教师热切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就数形结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利用展开研究,探讨数形结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方案。
数形结合,顾名思义就是将数学数量与图形进行有效整合,加以利用,用来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方式。数形结合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将复杂的数学知识简易化,能够让初中生及时地进行消化和吸收。数形结合的有效利用,既可以培育和锻炼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也可以快速帮助初中生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有效利用数形结合也能够有效优化初中数学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创新,数学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数学课堂改革也在不断深化。数形结合通过数字和图形的整合开展数学教学,符合初中生青春萌动,追求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能够有效地吸引初中生的眼球,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初中生数学课堂的专注度,提升初中生对学习数学兴趣,有利于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此外,数形结合注重的是数量与图形的有机组合,初中生在数形接受并且转化为知识理解的过程中,既是对初中生形象思维的开发和锻炼,也是对初中生逻辑思维的培育和提升。
数形结合雖然是一种长期以来就存在的传统教学模式,但是如何有效利用数形结合,创新数形结合的利用方式,优化初中数学教学便是众多初中数学教师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2.1 寓数于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处在心理成长和发展的青春期,心理变化极其细微和敏感。教师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只是灌输式地进行知识教学,还应该时刻关注初中生的心理发展变化,及时对教学方式作出合理化的调整。寓数于形将复杂的数字信息放在简易有趣的图形之中,进而开展数形结合的数学教学,符合初中生的心理认知需求,能够吸引初中生的眼球,激发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学习的专注度,提升数学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比零小的数》一章节时,初入中学的学生很难想象比零小的数是什么概念,此时教师就可以有效利用数形结合来优化数学教学。从寓数于形的角度出发,将比零小的数字形象化。如老师可以提前准备一支温度计、一桶冰和纯冰块,课堂教学时老师可以利用温度计测量二者的温度变化,温度计由原来的常温逐渐降低0℃—-1℃,通过温度计的动态变化借以引起学生的生活感悟,体会比零小的有理数的意义,展开比零小的数字认知教学,解读比零小的数的存在意义,降低数学认知的难度,提升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以形解数,降低数学教学难度
数学对于初中生,尤其是刚刚由小学步入初中的初中生来说,往往都是比较抽象化的,比较理论化的,学习和接受过程往往比较漫长,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乐趣。教师可以通过数形结合,利用图形来代替数字,以数解形,将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降低数学教学难度,便于初中生认知和理解,提升教学效果。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数学教学的课堂需要,准备一些相应的数学教学道具、模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使用数学道具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增加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一章节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数形结合,降低数学教学理解和接受的难度。如教师可以准备两个苹果,课堂上邀请同学进行互动,进行苹果的分配,3个人随机切分一个苹果,4个人随机切分一个苹果,分别比较两次切分结果每个人获得的苹果大小是否完全一致。通过苹果随机切分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等可能性事件发生的概率,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增强趣味性,又可以有效传递知识信息,增强初中生的学习体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打造高效课堂。
2.3 用形显数,发现探索规律
发现和探索规律一直是初中生数学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帮助初中生提升数学学习乐趣的有效方式。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巧妙地利用数形结合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欲,进一步加以引导帮助初中生发现其中的规律,从而提升数学的趣味性,增强初中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乐于学习数学,爱上学习数学。
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一章节时,涉及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求解,不等式的解集就可以利用数形结合进行表示,如不等式x-5<-1的解集是x<4,就可以通过数轴将x<4表示出来,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老师在加以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发现不等式解集的四种规律情形,更好地把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求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数形结合,运用数字和图形的有机组合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既符合初中生的心理认知需求和成长发展规律,满足初中生的求知欲和新鲜感,也能够有效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果,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是一种比较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值得广大数学教师实践探索。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永安洲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