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20-01-17 05:58林浩浩
知识文库 2020年1期
关键词:基础课基础院校

林浩浩

高职教育是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公共基础课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随着现代化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公共基础课的基础教学已经从单一的课程教学到多学科综合性教学发展。为了使其教学模式更好的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对高职教育背景下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介绍一些具体的改革模式,希望能够促进高职职业教学背景下,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发展。

1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师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是现代化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到教师教学风格、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授课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是对教学参加人员的时间和空间的安排,它围绕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可以对应不同的教学模式;它是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是联系学生与教学的纽带。教学组织形式以课程内容为纽带,把各种教学要素组织在一起,促进教学组织形式的完成,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2 高职教育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体系是为社会输送专业化技术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它以高职院校为载体,具有适应性和针对性的特点。随着现代化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在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专业化技能人才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而促使高职教育模式向多元化发展。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有:有全日制三年制、五年制(3+2模式),校企所协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模式。

3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现状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模式的多元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再是单一模式,生源的知识结构也具备了多样性和不均衡性的现状。很多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往往会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实操能力,却忽视了能反映人文类、工具类、思政健康类的公共基础课,又或者是公共基础课的开设仅仅是作为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付上级教学管理行政部门检查的的附属课程,又或者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同属两个不同的平行学科。还有就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公共基础课程不被专业课程的教师和学生所重视,随意占用公共课程的时间或学生对公共课程上课的逃避。这些做法都单纯地强调各学科的特殊性、独立性,而忽略了学科之间的联动性。

4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师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设置各不相同。从公共基础课教师来源的角度来看,公共基础课教师是依靠各个学院(部)的调配安排,除了一小部分是来源于本院(部)的教师之外,大部分的公共基础课教师都是从其他院校或者是临时聘请在读的研究生,在这种情况下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的流动性比较大,学术水平不高,从而不利于师资队伍的稳定,导致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从公共基础课的任课老师归属来看,不同的公共基础课老师归属于不同的教研室或者不同的学院(部),没有在同一部门,难以达到信息互通。再有,公共基础课程的科目数的开设,局限于现有的师资力量,很多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和兴趣爱好来进行科目选修,这极大的打击了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的选修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达不到公共基础课开设的人才培养要求。

5 高职教育背景下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思考与改革的思路

公共基础课程作为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需要进行适当的改革,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形模式的多元化,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的创新和改革提供了具体的参考,有利于促进职业背景下学生公共基础课程素质的提高。

5.1 明确公共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的作用

高职院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将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概括为,文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三部分。其中文化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直接决定了公共基础课教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应该把握“够用”的原则。在人才培养中强调基本能力培养,把人文健康教育的精髓贯穿始终。使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同时又具有可持续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能力。

5.2 构建有效的公共基础课课程体系、服务专业教学

公共基础课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担负着服务专业教学培养人才的的任务。根据各个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将公共基础课程进行拆分、融合,形成各个不同专业的独立的具有专业特色的公共基础课课程体系。而公共基础课教师也应该打破与专业课教师课程平行的现状,应该主动参与到专业建设中去,关注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促进专业的教学优化,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合理的选择公共基础课的知识点与相对应的能力目标,而不是单纯的强调学科的特殊性,人为地将公共基础课独立于专业课程体系。我们可以以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为逻辑起点,融入“互联网+”的教学理念,构建“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综合实践类课程”的课程体系。

5.3 深化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信息化管理紧结合

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应从专业背景和学生知识背景的实际情况出发,突出其基础性、综合性的课程特点。打破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隔阂,开发出一个个相关的学习领域,来进行模块教学,强调公基专互相贯穿融合。将公共基础课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情境中去,增强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应变的能力。改变传统填鸭式的课堂讲授的授课法,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吸收能力。例如:(1)公共必修课程中的体育课程。它是一门实践性与艺术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也是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直接反应。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常规教学安排是在大学一年级。这远远达不到教育部关于学校体育课程、校园活动等工作建设的具体要求。为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时候,确定一个符合高职院校三年制培养特点的体育训练体系,并将此纳入学生的毕业考核。可以建立一中心两侧翼的体育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开放性、适应性、灵活性等特点。具体做法就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校园体育活动和学生运动竞赛为两翼的贯穿式的模式,这样就建立起突出一个中心,构建两个侧翼的体育工作运行机制。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能够让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和更加贴近学生在校生活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保证学生的体育运动锻炼时间,减小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差异,在帮助学生养成公共基础课程锻炼习惯和良好学习思维上具有重要的作用。(2)公共选修课的互联网+的智慧课堂教学。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具有动态化、多元化的特征,学生的学习是在在校学习、企业实习和在校实训这一循环的流程中实现的,是交替进行的,从而给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程教学的连续性带来了困难。引进互联网+的课堂理念,构建网络平台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它打破了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程只开设一年的惯例,将公共选修课程教学与高职院校学分学时制度相结合,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和外出专业实训都有机会接触到公共选修的课程活动,解决了学生在企业实习或是在校实训期间上课时间相冲突的问题,实现了公共选修课课程教学的灵活性,有利于推行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对培养现代化综合性技术性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公共选修课程教学与学生职业技能学习的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全局的角度来看待学生修读公共选修课程课程,延长学生参与公共选修课程活动的期限,让学生的公共选修课程学习不再局限于某一固定期限,只需在毕业前修完学分即可,解决了学生的烦恼,又给学生参与公共选修课程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条件。

5.4 实施公共基础课“强师”提升计划,着力培育工匠之师

高职院校可以按“校企所协深度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努力推动“强师工程”,打造人才培养双师型,社会服务专家型的师资队伍,通过完善学校人事管理和師资队伍等建设制度,促进学校教师素质能力的不断提升,探索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模式,选派公共基础课专任教师参加社会服务等形式,提高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与社会服务能力,师资队伍数量、结构和素质上进一步优化。

6 结束语

高职教育的发展给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多种参考,出现了“常驻式”、“贯穿式”、“联动式”等新型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活动组织形式,适应了职业教育的特点,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不断发展。在开展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活动时,为避免教学组织形式过于单一和枯燥,教师还需要从全局的教育观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针对高职教育的具体情况,不断的探索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汲取先进的教学改革成果,主动与学生和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沟通,构建以学生、教师与企业为主的多元互动模式,形成开放的和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机制,为学生参与公共基础课程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学生的各项体能素质的不断提高,更好的培养我国现代化技术型人才。

项目名称: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为例,项目编号:GDKM2017-14。

(作者单位: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基础课基础院校
渗透式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中的开展及探讨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