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表现型”教学的课堂实践与思考

2020-01-17 06:07马燕妮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古诗素养思维

马燕妮

40年来,语文教学定位一直在变化中。从20世纪80年代的“知识中心”、90年代的“能力本位”、课改后的“三维目标导向”,到今天“核心素养”的提出,见证了社会对于学科教学价值的认识、发展与完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的定位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功能已经从立足知识、技能深化到思维、审美、精神层面。教与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一个素养与素质并存的、精神发育完整的、健全的人。

素养表现就是学生根据学习情境中的问题或活动,通过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式,将其拥有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的素养表现出来。我校在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申报成功后,一直在“小学语文素养表现型教学”之路上探索着。下面从四个方面探讨素养表现视域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 分享聚焦,表现高效预习力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那么,预“新”而知新,亦可为

师矣!“分享聚焦”就是学生对前置性学习中的收获和问题进行分享和交流,让学习提前发生,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做初步研讨。旨在聚焦问题、突显主题,让教师的教学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起点。

如教学统编本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一课时,在“分享聚焦”环节中可以设计三个学习活动。

活动一:完成学习单

1.把下列词语准确地读给四人小组内同学听,同桌在括号里进行对错的评价。

牌子(     )     采集(     )     播撒(     )      灌水(     )

缺点(     )     游泳(     )     愣住(     )      水坑(     )

卖烂泥塘(     )   绿茵茵(     )    挺舒服(     )

2.读课文,找一找,青蛙为了卖泥塘做了哪些事情?用横线把句子画出来。

3.小组内交流自己画出的句子,讨论用简单的词语记录,写在横线上。(最好能按照顺序写)

活动二:学习小组代表汇报组内读音错误集中的词语

活动三:展示各小组学习单

在这一学习活动中,学生评价学习单第3小题中横线上填写的是否为词语,不是词语的,小组进行修改。

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学习单围绕学生的疑问处、难点处“青蛙为了卖泥塘做了哪些事情?你是从哪里知道青蛙做了这件事情的?”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并训练学生的提炼概括能力。

又如教学《麻雀》一课时,在“分享聚焦”环节中可以设计“交流预习情况”“梳理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故事内容”两个学习活动,让学生在预习中发现特别需要注意的生字读音、字形和不理解的词语,结合语文要素迁移运用,自己梳理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故事内容,同学间评价补充。

“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是分享聚焦环节的一个教学策略。这种“先入为主”的教学方法,对教师而言,由于学生有“先学”的基础,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有针对性的讲解上;对学生而言,应在对所学内容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先练习,再带着解决问题、求证结论的心态开始新课程的学习。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预习成果的平台,也会促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关注自我预习的方法和质量。

二、立体研讨,表现深度思维力

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召唤理解和表达,这两者恰恰都需要强大的思维力做桥梁。没有精准的逻辑思维,就没有学生合拍的理解;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不会有学生准确的表达。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会问一些无需深思的假问题,学生的思维只能徘徊在问题的浅层而不深入。思维力的生成呼唤深度思考。深度思考,意味着教师对文本的深度挖掘,对问题的深度设计。

“小学语文素养表现型教学”特别重视“立体研讨”。“立体”主要体现在让学习成为知识与文化、经验、想象融合后的深度思维、加工、表现的过程,给学生搭建一个“大空间”的“学习场”“思考場”。如教学《麻雀》时,可以设计“按照由最弱到最强的顺序给小麻雀、老麻雀、猎狗、‘我四个角色排排队,并说说理由”的大问题,让学生通过反复读书找句子说理由的形式展开辩论,体会小麻雀的弱小无助、猎狗的凶恶,老麻雀的勇敢无畏以及“我”的感动,了解将细节写清楚的方法,最后明白爱有着强大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从一开始的各抒己见到最后的异口同声,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思维不断走向深入。

再如《古诗三首》的教学。传统古诗教学是一首一首按照“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的方式进行的,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痕迹比较重。《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三首诗,借助课文注释和学生自己的积累,从内容上来讲,没有什么难度。这三个文本之间有什么联结点?教者设计的“读了这三首古诗,你有什么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这一高阶问题打开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大门,并给予了学生足够的独立读书、思考的时间和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阅读,发现相同点都是七言绝句,写的都是中国传统节日。还发现三首诗习俗不同,情感不同,作者、朝代、题目也不同。

在比较三首古诗的不同点时,教者又设计了一个学习活动:给《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选择红或灰两种色彩。此设计意在突破三首古诗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感情色彩。这种跨界思维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思考及表达欲望。在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选色彩的时候,学生在思维上作了知识的迁移,将语文学科知识和美术学科打通,获得了认知能力的提高。许多个性化的发言应运而生,有感情朗读也无师自通,水到渠成。学生在比较出三首古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时,对“春节是哪一天?这些节日风俗哪些现在还有,哪些消失了,哪些产生了变化?”这些生发出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就能得出科学和有思辨性质的结论。

学生在《古诗三首》的研讨中经历了将知识、经验、文化融合在一起进行深度思维加工、表现的过程。“立体研讨”就是在关注知识学习的广度、深度和关联度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通过高阶问题的引领,实现有趣味、有價值、有意义的学习。强调学习的“经历感”和“探索感”,努力让学生核心素养的获得以可见的形式呈现。

三、迁移运用,表现语言表达力

迁移运用是让学习成为一个尝试跨越知识边界的过程。学生通过把知识、能力等学科素养,自觉运用和拓展到其他文本的阅读或相关问题的解决中,突显学习效能感和自我感。可以通过类比、类推、归类三条途径进行新旧知识迁移,可以是学习方法的迁移,也可以是言语实践的迁移。

如教学统编本教材一年级上册《秋天》一课时,教师出示句子“秋天来了,树叶黄了,黄黄的树叶叫黄叶”,引到学生说“绿色的树叶叫绿叶,枯黄的树叶叫枯叶,掉落下来的树叶叫落叶”。再如教学生字“树”的时候,通过引导学生看“树”的图片,说出上面一大片一大片的叶子是树叶,一根根伸展出来的是树枝,中间粗粗的是树干,伸到泥土里的是树根。在这样字词的迁移运用中,学生积累了许多语言材料。

再如教学统编本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时,可以创设情境,设计“编故事”的学习活动:故事常常就是这么偶然,如果是知识丰富的青头被大黄牛吃进肚子,故事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请大家续编《在牛肚子里旅行》。要求:选择其中一幅图,改编故事;根据课文,重点编好对话。 在这一学习活动中,学生结合文本的语言形式,转换角色,并加入了自己的想象,语言表达力得到了充分表现。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质量,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小到词语、句子,大到段落篇章,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关注文本语言形式,依托练笔设计,激活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落实语言文字的实践与运用,为学生创建表现语言表达力的实践平台,使学生语言表达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悟、言之有美。

四、整理建构,凸显知识结构化

整理建构的目的是凸显知识的结构化。学生在对课堂所学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反思、梳理和提炼的过程中,明晰学习所得,建构知识网络,让意义感成为具象化的存在。

教学中,“整理建构”可以作为对话的“话题”,通过师生、生生对话的策略,起到共同建构知识体系的效果,从而实现学生知识结构化的高质形成。可以采用“表格式”“概念图”“流程图”“思维导图”等图示,根据知识类型采用合适的表征方式和组织形式将知识结构化,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记忆知识和进行有效地提取检索知识。

如学完《麻雀》后,可以让学生结合板书交流学习收获;学完第四单元神话故事课文后,可以交流神话故事的特点,学神话类课文的方法,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等。既凸显知识结构化,又可以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让学生的学习反思素养得以可见。又如在《古诗三首》教学的最后,可以让学生说说学习收获,说说写节日的古诗有什么特点。在明确古诗的特点后,学生就自然产生了课后继续探索同类古诗的兴趣。这样的学习,不仅让学生的学习反思力可见,学生的思维力也从这一篇走向了那一篇。

分享聚焦、立体研讨、迁移运用和整理构建是“素养表现型”教学中的四大流程要素,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文体、不同课型进行自由组合、调整顺序。在这样的流程性要素中可以借助“高阶问题”“追问”“创设情境”“知识结构化”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力,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设计,让学生的语文素养“看得见”。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东林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古诗素养思维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劳劳亭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