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表现中品味美好的语文生活

2020-01-17 06:07张吟春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智力素养课堂

张吟春

在“学科育人”的价值取向下,语文教学不应囿于知识表层,而应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淬炼学生的思维方式,丰富学生的情感价值世界,锻造学生的精神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素养表现型”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课堂综合表现,试图通过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式,让学生在“表现”中进步,在“表现”中品味美好的语文生活。

一、把握学生课堂表现的性质

课堂表现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外在显现。当外在的“教”策动了内在的“学”,自然会在学生的身上显现出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素养的外显。教师要练就“慧眼慧心”,捕捉、判断、把握学生表现的性质,为语文课堂打下美好的基石。

1.坚持自主性,反对强制性

“自主”表现是学生学习生活中获得美好体验的基础。教师要改变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任务指令的现状,运用各种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参与性,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学生往往在机械和枯燥的读、背、抄、默中疲惫不堪。如教学《中国美食》,教师创设了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带着外国孩子杰克和萝莉去中餐馆吃饭。在教外国小伙伴认读菜单、感受中国美食原料丰富、做法多样、色香味俱全的过程中,学生开心地拼读字音、观察字形、探究字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既学习了汉字知识,又享受了课堂乐趣。

2.坚持真实性,反对虚假性

由于“规训化”教育的影响,学生在语文课上的表现往往过于羞涩和谨慎,甚至刻意迎合,习惯把“正确的观点”“合法的规范”作为表现的标准,而不是“真实的认知”和“真诚的沟通”。教师要建立尊重多元价值、民主平等、宽容友好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怀疑精神,让学生解放身心、真实表现。如教学《揠苗助长》一课时,一个学生把“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读得断断续续。这位学生解释说,这个人是累了半天,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的,所以要这样读。教师高兴得表扬了他。

3.坚持生成性,反对刻意性

在教学互动中,学生的课堂表现具有即时、随机、碎片化的特征,教师要放下“秩序井然”“按部就班”的执念,在教学资源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师生之间的反复交往中,等待和分析学生鲜活生成的表现,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如在教学统编本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和大人一起读”板块时,教师和学生一起玩“连锁调”。一开始,教师教学生拍手、打快板、摇铃鼓、唱童谣,渐渐地,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笔杆和笔盒的协奏、响指和跺脚的合作纷纷登场,“连锁调”的语言艺术魅力在学生的表现中灿烂绽放。

4.坚持综合性,反对单一性

心理学家加德纳在多元智力理论中指出,个体拥有相对独立的七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由于学生年龄的不同、性格的差异,他们都有擅长或不擅长的表现方式。因此,课堂表现形式过于单一(比如只有语言的表现),将造成学生发展的僵化和片面。只有综合性的表现,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

二、搭建学生课堂表现的平台

美好的语文生活,“不是把学生关进语言的牢笼,而是把学生带进文化的海洋”。课堂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思维层次,在情感意识、思想观念、价值文化等方面获得综合提升。“表现”是学生综合素养的展现,教师通过观察和判断,评估和检验学生的素养水平,随之进行专业引导。因此,学生的课堂表现过程就是其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为学生搭建表现的平台,正是实现语文育人的重要途径。

1.公平提供表现机会

在有限的语文课上,每个学生都获得均等的表现机会是不可能的,但是,获得机会是“表现”的前提条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课堂表现是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机会公平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发展水平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千方百计给予不同学生适合的机会,让“表现”最大化地在课堂发生。如针对学力层次不同的学生,分别给予不同难度的表现机会;针对思维特点不同的学生,分别给予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等等。

2.具体教给表现工具

学生有了表现的机会和欲望,却往往又遇到这样的困难:心中有一点模糊的想法,但词不达意,说不出来;或者不知道从何说起,东拉西扯,“表现”面临尴尬的境遇。因此,需要借助必要的工具改善學生表现的效果。这些工具可以包括:逻辑范式——在阐述时,可以用总分、并列等层次清晰的构段法;在评价时,先说优点,再说缺点。先说认同的,再说否定的;在阅读理解时,先讲对书本上关键词句的体会,再讲课外或生活中的联想;等等。语言范式——回答问题时,可以说“因为……所以……”;发表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感悟时,可以说“请大家看第×页第×段,我是这样理解的……”;班级讨论时,可以说“我补充某某同学的观点……我对某某同学的观点有不同意见……”;等等。礼仪形象标准——规定课堂表现时的形象要求,如自然大方、声音响亮,自信有礼,等等。

3.精心设计表现活动

所有的课堂表现都发生在情境中。朱小蔓教授说:“情境是时代的话语。”只有在具体而真实的活动情境中,深度学习才会发生。精心设计的活动,为“表现”创造了平台。语文课堂活动的设计,应具有有趣、开放、体验、探究等特征,以综合提升学生的素养。如在教学统编本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一课时,教师以五个活动贯穿整个过程,分别是:我会读—我会听—我会品—我会复述—我会发现。五个活动环环相扣,富有层次,课堂的主体指向“我”,指向言语,指向思维。每个活动都设计了说话训练。如在“我会听”中,让学生自由选择黑板上的动词描述刺猬偷枣的样子;在“我会发现”中,要求学生在复述动作的基础上,加入心理活动,体会小刺猬更完整、更立体的形象。

4.多样拓展表现形式

首先,注意个体表现和群体表现的结合。个体表现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平台,便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群体表现在单位时间里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便于教师检查和把握全班的学习状态。在日常语文课上,朗读中的指读和齐读、读写迁移中的个别说话和集体练笔、小组学习中的多人讨论和代表发言,都是个体表现与群体表现很好的结合。

其次,注意同质表现与异质表现的穿插。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能力水平、学习风格、学习成绩、伙伴关系等进行有意识的区分,给予合适的表现机会、任务等,利用学生表现中存在的差异因素开展教学,培养合作、交流、借鉴、互通的意识,促使每个学生的素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再次,注意言语表现和行动表现的兼顾。课堂教学中,言语表现占了最主要的部分。大量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语言表达训练推动着教学进程。但是,课堂表现是调动各种感官、综合多元智力、运用多种技能展现学生学习成果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用表情表达情感、用手势分享见解、用动作表明心意等。当然,诸如小调查、小辩论、小实践等也是很好的兼顾言与行的表现形式。

学生的课堂表现,传递着他们的学习体验、生活体验、生命体验。表现的过程既是学生素养提高的外显,也是教育的结果。关注表现,将引领学生走进更美好的境界。

(作者单位: 江苏无锡市东林古运河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智力素养课堂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欢乐的课堂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