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心博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2015年8月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再次强调了要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对 “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次强调体现出了当前民族工作新的路线。201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对于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速缓慢,人民生活水平偏低,但是正因为这种情况的存在,我们才有理由相信“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实现民族解放,才能建设好国家,才能有幸福生活”[1]。 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民族观所决定的,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更深刻地体会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相关、唇齿相依的共同体,才能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大局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这条生命线也表明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基础的工程。民族团结教育不仅关系到各族人民和谐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一些企图分裂国家的反动势力,不少国外的反动分子对少数民族青少年进行恶意煽动,导致某些少数民族青少年对于国家认同意识有所淡薄。因此,在学校,家庭等各种场合对各民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各民族青少年之间信任尊重,互帮互助,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极其必要的。
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是为了培育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发起的教育,是指由教师和学校承担旨在促进学生了解各民族的特征,增进对各民族丰富历史文化的了解,团结各民族同胞,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国家认同,培养社会责任感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2]。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包括民族知识的教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普及,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包容观念与开放的民族心态,产生正确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掌握与不同民族同学相处的方式与原则,具备看待民族问题与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共同创造各民族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环境。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各民族生存地域、生活习惯等基本知识,更应当抓住根本,培育各民族共同协作奋进的精神,在学生内心深处养成“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同时也离不开少数民族,各民族必须团结共进”的观念。学校民族团结教育需要结合民族知识,连结民族情感加之学生的亲身体验才能完成。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不同于普通的学校教育,是关于学生民族观的教育,自然会涉及到敏感的民族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就会造成学生不了解民族政策,不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不懂得与其他民族学生的相处之道,继而引发同学间民族矛盾的情况。
我国的中部地区以及许多沿海城市的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少,这些地区学生的民族成分以汉族为主,对少数民族缺乏了解。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必须发挥调控作用,提供客观的知识信息,端正学生的民族态度,引导学生拥有客观的评判标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中小学校过分强调分数,忽视了民族团结教育;另外,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较为集中和统一,学生使用的教材大都是全国统一编写的,虽然在当前的教材中也涉及各个民族文化、生产生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知识,但不系统,较零散,而且大多是以汉族为中心的叙述,多从汉族的视角以主流话语来描述少数民族[3],这对学生民族情感以及民族团结意识的产生具有一定的限制。
学校要发挥民族团结教育课堂的作用,保障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组织好教学活动。活动的形式要符合不同民族、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学校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时,要对不同民族学生进行充分地了解与尊重。教育方法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成为一种“活动性课程或实践性课程”[4]。民族团结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民族团结知识,还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熔铸其中。我国的民族地区分布存在巨大差异,各民族文化纷繁庞杂,为了使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建议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我国不同民族的丰富文化与悠久历史,自然而然地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教师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培训,提高教师对民族团结教育的正确认识[5],使教师对基本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有一定的认识,鼓励各地区学校之间不同民族师生进行交流活动,邀请少数民族师生讲解民族文化知识;引导不同民族成分的学生对除本民族之外的其他民族客观的评价,了解各民族对中国的建设作出的贡献,各民族友好交往,互惠发展的现实情况,培养各民族学生的友好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存在的重要性,认识各民族相互交往,共同繁荣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事实, 将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升华为整个中华民族自豪感。在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同时,教师要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自觉自律地维护祖国的统一以及各民族的团结。
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根本,家庭是教育之源。民族团结教育与家庭教育更是密不可分,家庭对于一个学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也是他们形成民族观的重要时期。
民族团结教育中的家庭教育不是说父母直接对孩子进行教育,而是指为孩子养成良好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创造出的一种良好的环境,这种环境会对孩子的国家认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这种环境,首先需要家长树立良好的民族团结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水平。
我们常说“看到了孩子就等于看到了家长”,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和熏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早期教育的理念逐渐普及。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最初场所,也是每个学生人生的起点,家庭可以说是社会的缩影。这其中,家长的民族团结意识对孩子的国家认同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要培育孩子树立正确的民族团结观念,使孩子认识到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产生对各民族的美好情感,形成自己正确的民族观,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有自己初步的认识。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思想品德以及民族观的形成只与学校教育有关系,有什么问题找老师、找学校,家长给他们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就可以,有的家长只专注于孩子的考试成绩,忽视孩子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导致孩子在校园之外受到一些错误的民族观念的影响,产生消极的民族情绪与对国家的不认同,甚至走上分裂国家的犯罪道路,给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推进造成巨大的阻碍,西藏拉萨的“3·14”、新疆乌鲁木齐的“7·5”打砸抢烧暴力事件中的少数民族青年犯罪行为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家长必须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影响,对孩子的思想进行及时的把控。
在家庭环境中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子女产生巨大的影响,父母首先要给子女树立起良好的形象,给子女做一个好的榜样[6],广大家长要有意识地主动学习民族团结知识,培养自己的文化包容意识与开放的民族心态,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相互依存、多样统一的民族共同体,要对民族问题有基本的思考与判断能力,积极主动地参加一些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专题讲座,将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融入到子女日常学习与生活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离不开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7],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时刻不能放松,必须以民族情感为依托,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关注不同民族受教育者的心理情感需求,真正发挥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