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人口普查是国家统计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受到了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极大关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大、人口融合度提高,给基层人口普查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而在国家战略规划的制定以及社会服务过程中对人口普查数据的准确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人口普查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能够保证人口普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成为国家统计部门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一)基层人口普查面临的人户分离挑战。社会转型时期的人口流动性大大提高,使得基层群众居住地与户口地分离的情况较为普遍。如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农民进城务工造成的人户分离;高校毕业生跨地区就业造成的人户分离;异地购房造成的人户分离;教育发展中学生跨地区入学造成的人户分离等,给基层人口普查登记造成困难,如一些人户分离情况中,户口所在地由于无法联系到户籍人而无法进行核实登记,而一些外来人员较为集中的地区中由于缺乏户口比对造成登记遗漏等,从而造成人口普查效果不够理想的情况[1]。
(二)基层人口普查面临的部门协调挑战。我国人口普查工作的主要执行部门是国家和各地方统计部门,但由于统计部门工作人员有限,必然需要其他政府机构的协助,由于很多相关部门隶属不同,使得基层人口普查中难以统一协调指挥,如在进行基础人口登记时需要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辅助;对于部队人口统计需要各军区进行协助[2]。另外,由于基础人口普查工作必然需要物资支持,就需要财政部门和相关物资管理部门的配合。由于基层人口普查工作的这种复杂性,造成了普查工作配合难度较大,甚至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由于身兼数职,使得无法投入充足的精力去协助基层人口普查的开展,影响了普查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三)基层人口普查面临的信息准确性挑战。人口普查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信息的准确性,但由于现代社会中很多人的个人信息保密意识都比较强,在人口普查中不愿过多的透漏个人和家庭信息,从而影响了人口数据的调查结果。另外,由于普查技术的限制,大多数的人口普查记录都是利用手工记录数据,在大量的数据记录工作中难免会出现错计、漏记等问题,影响人口普查数据整体的准确性。
(一)根据社会实际情况创新户籍管理模式。由于我国户籍制度的限制,户口无法跟随人口进行自由流动,对于这种因素造成的人口普查困难,可以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创新户籍管理制度。我国目前采取的暂住证管理制度有效地提升了外来人口的统计水平,同时外来人口的注册登记,不仅能够保证人口流入区及时掌握人口变动情况,同时也避免了人户分离时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统计责任划分不清的问题[3]。社会转型期中,还可以利用常住人口户籍统计方法,保证常住人口的户籍管理能够为人口普查提供有效的基础数据,而对流动人口的统计则可以运用动态分析法在原有统计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浮动计数,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人口普查的质量。
(二)加强普查相关部门之间的统一协作。为了能够提高人口普查的系统性,国家可以建立专门的人口普查协调小组,小组负责人由统计部门委派专人担任,小组成员由各相关部门委派专人担任。在处理基础人口普查工作各项事务时,涉及到各部门协调统一执行的普查指令可以先由协调小组进行深入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后由各相关部门代表进行本部门传达和指导,从而保证人口普查工作能够得到各相关机构的共同辅助。
社会转型时期给基层人口普查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为保证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要积极完善和优化基层人口普查模式,更好地应对新时期的工作挑战。国家可以通过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协调各部门统一配合以及营造良好的人口普查环境来提高普查工作的有效性,保证基础人口普查数据的准确、完整、及时,推动我国基层人口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