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防卫与控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北京警察学院为例

2020-01-17 21:49:55孙作顺杨金召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警情徒手警务

孙作顺 杨金召

(1.北京警察学院,北京 102202;2.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徒手防卫与控制课程作为北京警察学院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学生掌握警务实战技能、提升实战对抗能力的重要基础课程。课程设置与教学运行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相关课程知识和警务基础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关系着课程目标能否如期实现。本文以问题为导向,根据任课教师、学生的反馈意见和专家的建议,对课程的设置安排和教学训练进行认真梳理分析,以期对存在的不足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为下一步深层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和支撑。

一、当前徒手防卫与控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课时设置不尽合理

“高总量、低强度”的课时安排不利于学生熟练掌握警务技能,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目前学院徒手防卫与控制课程教学安排为每周1次课,每次2课时,一学期为34课时,延续三个学期。虽然课程总学时相对较多,但是这种时间跨度长、教学密度低的课程安排,给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根据运动训练学理论,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的连续变化过程,需要经过泛化、分化、固化和自动化阶段,每个阶段训练时间、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合理安排是快速掌握运动技能的基本前提。每周一次的课程安排,无法形成持续的条件刺激,使学生难以形成有效的肌肉记忆,大多数学生只能达到基本掌握动作要领和动作过程的分化阶段或固化的初始阶段,几乎很难达到熟练掌握技术动作的自动化阶段,更别说能在不同的执法环境和较强的执法压力下灵活运用所学的警务技能了。

(二)课程内容安排与实战需求脱节

系统化、体育化的课程内容设置,无法满足将来处警实战中“用什么、怎么用”的直接需求。目前课程的内容设置基本是由格斗类竞技体育对抗项目的主要技术内容转化而来,单从知识的合理性、系统性、科学性方面考虑课程内容没有问题,但是从课程“提升学生警务实战能力”的目标考虑,课程的内容设置上就存在一定问题。例如,教学内容上过于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而无法根据警情处置需要和教学实际做到内容精练、有效实用;过于突出对抗中的击打与进攻,而对学生自我防守与保护的学习训练严重不足;过于强调学生单兵警务能力的提升,而对团队配合和沟通协作的演练实训占比较小;过于关注技术掌握的专业性和竞技性,而对技能运用及实战转化能力训练不强,使学生在实际警情处置时无法解决警务技能的实用性、合法性和策略性等问题[1]。

(三)课程教学方法偏重技术训练

与贴近实战的训练和情境模拟相比,重复、略有枯燥的技能训练难以持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于课程内容安排主要以竞技格斗对抗性项目中的拳法、腿法、摔法等技术内容为主,教师主要以学生掌握相应的技术动作为主要目标,对基础训练和技术训练更为重视,课堂教学中采用更多的是技术训练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趣味有限、枯燥有余。如果熟练掌握教师所教授的教学内容,需要较强的自控能力、坚强的意志、更多的汗水和付出,这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一种不小的挑战,完成难度较大,长期下去,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课堂参与不积极、教学效果不理想。虽然学习过程与学生自身因素密切相关,但多样的、适宜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也会产生较大影响。实战模拟、情景演练、案例教学等这些与现实结合紧密的教学方法由于趣味性强、参与人数多、能更直接的展现所学技能的实际应用效果,反而更容易受到学生欢迎和积极参与[2]。

(四)课堂教学存在安全隐患

教学对抗过程中由于学生保护意识不强,训练场地和器材装备保障不足等原因,导致课堂教学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安全保护意识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需要教师的不断强化和学生的充足训练。由于部分教师平时未能很好向学生灌输训练对抗时的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技能,导致学生对安全防护重视不足,训练不足,时有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另外,学院目前教学训练场地小且少,难以同时满足不同班级的课堂教学与训练,器材装备也未能充足保障,这些都给教学训练埋下了安全隐患。

(五)课程教学评价形式单一

双人实战对抗的教学评价虽然能较好的反映学生单人对抗能力,但与执法实际联系不紧密,不能很好的检验教学效果。目前,徒手防卫与控制课程的考核方法是采用双人在穿护具的情况下进行拳、腿、摔攻防实战对抗,这对于检验学生技能掌握情况和单人临战对抗能力有较好效果,但是却与实际一线民警执法实际有所脱节,无法完成由学习到理解应用的有效转换。这就造成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防卫控制技能,但是面对执法现场的语言对抗、推拽拉扯、甚至多人围攻等情形时,却不知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运用所学的技能保护自己和执法处置。

二、徒手防卫与控制课程的优化与建议

(一)适当增加课时安排密度

运动训练学理论认为,技术动作的习得需要循序渐进的、长期重复的学习与积累。在技能学习过程中,每周一次的练习频率无法满足学生技术动作习得要求,只有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适当的练习强度和密度才能提升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形成稳定的肌肉记忆。因此,课程课时的安排应尽量避免“长周期、低强度”的情况,应在一至两个学期内,通过增加每周课时的方式,例如每周二至三次,提高学生学习密度,使学生在技术动作学习练习中,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都能达到运动训练学要求,较快的进入巩固和自动化阶段。

(二)根据执法实际需求精炼优化课程内容

学生所学知识、技能在实际警情处置中能用、实用应该是徒手防卫与控制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因此,结合以往课程内容中存在的问题,课程内容安排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修改和完善。首先,课程内容设置在不破坏知识系统性、科学性的基础上,突出有效、实用原则,删减精炼课程内容,做到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易学有用。其次,内容要做到“防守与控制并重”,在提升学生击打进攻能力基础上,加大能提高学生在不同执法环境和执法压力下的自我防护和控制能力训练内容。第三,增加“多人对一人”的团队作战练习内容,提高学生团队配合协作能力;增加“一人对多人”的摆脱纠缠和自我防护练习,提高学生面临多人围攻时迅速脱离危险环境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增加遇袭防卫技术内容,提高学生危险发生时紧急避险、遇抗控制和自我保护能力[3]。另外,加大情景模拟和实战演练教学内容比例。以常见、典型的警情为版本,通过实战模拟演练提升学生所学技能向实战应用转化的能力,突出处警执法的程序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三)灵活多样化开展教学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环境等因素,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该灵活有变。对于基础技术动作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应采用常用的重复性动作训练,通过大量的高强度练习迅速提高学生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对于技能运用教学,教师可通过情景模拟、实战演练等方法,启发学生在不同的执法环境下采用灵活方式进行警情处置的思路,帮助学生切身体会到“老师教的技能在实战中确实有效、能用”和“扎实的技能是实战中能够有效应对和处置不同警情的基础”,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练为用、训为战”目标。以社会影响较大的刀斧砍杀等典型案件处置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课堂讨论处置预案、模拟处置指挥程序、演练不同处置战法等多种方式,训练和提升学生现场指挥、战法处置等方面能力[4]。

(四)人、物共发力降低安全隐患

教学过程中要保障学生安全,除了必要的场地支持和器材装备保护外,学生安全意识的建立与培养尤其重要。一方面,任课教师要在课堂上向学生反复灌输安全防护理念,通过举例和演示尽可能的将一些意外伤害情景告知学生,以警醒学生。教师也要对课堂纪律严格要求,以纪律要求限制学生做出乱打乱逗等行为。另一方面,任课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自我保护和相互配合的技术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危险应对和同学间互相保护的方法,通过强化训练,形成安全行为习惯。同时,学院应在场地建设和器材装备上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让学生能够穿戴足够的防护装备,在安全舒适的场地上进行训练。

(五)以技能运用为目标开展课程评价

课程的评价是检验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由于目前双人实战对抗的考核只是对学生攻防对抗能力的一种评价,随着贴近一线警情处置的执法实战演练和情景模拟等教学内容的增加,也应该对学生现场执法能力进行考核,可根据一线执法民警现场常遇到的执法情况,设置相应的考核内容,检验学生是否掌握课堂所学,反馈教师课堂教学方式是否需要完善,评价要尽可能做到客观、有效和可靠。

三、结语

徒手防卫与控制课程作为提升民警执法处置能力和自身防护的重要课程,是公安院校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课程建设和改革应紧密结合公安执法工作实际,在课程课时安排、内容设置、教学方法、课堂安全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不断优化创新,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切实提高学生防卫与控制的实战意识和能力,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警务实战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警情徒手警务
徒手攀岩
徒手抓飞弹 一点不奇怪
徒手“撕开”原子弹
徒手深蹲,练练你的臀部
海外星云(2017年20期)2017-11-01 22:08:06
不能吃的饺子
派出所工作(2017年9期)2017-05-30 10:48:04
“霉神”彦哥
派出所工作(2017年9期)2017-05-30 10:48:04
警情多,赖别人的嘴?
派出所工作(2017年9期)2017-05-30 10:48:04
HIV感染的警务预防与处置
警务实战训练教学中开设
警用直升机的作用及在我国警务实战中的应用
警察技术(2015年4期)2015-02-27 15:3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