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强 沈阳音乐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担负着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历史上鲁艺是红色的,不容讳言,艺术类高校既是“立德树人”的艺术教育机构,又是弘扬红色文化的传承单位,所以开设“鲁艺学”特色学科是艺术类高校的刚性需求责无旁贷。
1938 年4 月28 日,毛泽东早在鲁艺初创时说:“鲁迅艺术学院要造就的是具有远大的理想、丰富的斗争经验和良好的艺术技巧的一派文艺工作者,这三个条件缺少任何一个便不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可见,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家文艺学院不同于古今中外历史上任何艺术教育机构,首先把学员是否具“远大的理想”当作“成为伟大艺术家”必不可少的条件。既然培养优秀艺术人才始终是艺术类高校的优良传统、建院之基和立院之本,那么要做的就不仅仅是教授技能这么简单,而是要学习“鲁艺精神”中所蕴含的重要意义,同时培养具有爱国情怀、不屈不挠,甘于奉献的新一代艺术人才。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任何历史都是史料的历史”。我们要从挖掘延安鲁艺以来的人物、作品、事件、机构、时代背景等线上史料着手建立数字化档案,并陆续扫描纸媒历史文献存档,以此为支撑为研究者提供检索查询的服务。通过自主或外联合作策划或筹备音乐会、文献展、画展、戏剧节、影视展播、书籍出版等多种形式介绍鲁艺成就案例,研究鲁艺精神。
一个优秀的学科建设离不开多个优秀专业的支撑,同时,特色专业的建设应该在学科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布局下,在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下,与艺术类高校的办学方向、层次、规模、能力和特色相适应的基础之上,进行不断的科学性探索。以超前的创新眼光,瞄准未来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不断开辟新方向,在不断创新中保持优势,强化优势和特色,确保专业的领先地位。同时注重引进数字人文等现代化工具,与时俱进,从而能够对当下的文艺创作和艺术教育真正有所启迪。
目前的艺术教育课程中没有反映五千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五四运动”以来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联,往往顾此失彼,甚至视为互相对立。以至于以鲁艺为代表的革命文艺经典作品未得到适当的篇幅介绍,使艺术学生难以得到学习与借鉴,甚至形成了革命文艺作品只是宣传品,不是艺术品的误解。我们要经过梳理,以延安鲁艺以来一脉相承的鲁艺艺术家的艺术道路和他们作品的成功经验为研究方向,力求形成系列的研究成果和教案,把理论成果转换成教材,应用到教学中去。通过反复总结形成有效果、效率、效用的良性循环链。
在2019 年9 月10 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以“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两个大计高度概括了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地位,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艺术类高校作为红色教育机构,培养有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当代鲁艺传人,设想将大学期间分为三个阶段来培养,初期应通过鲁艺历史讲座、观看纪录片等形式了解鲁艺历史,同时树立起鲁艺后人的自豪感;中期要以优秀作品展演、研究,鲁艺作品演讲、创新等形式用实践的方式展示所学文化;最后阶段应深入学习,将所学专业特点与时代需求相结合,以独特的方式将鲁艺文化和鲁艺精神发扬光大。
教育部在“关于弘扬红色文化教育的建议”的答复中明确指出,开展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是教育部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学“红色经典”、爱“红色经典”、懂“红色经典”,不断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艺术修养而推动的一项重点工作,同时指出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等授课方法,以多种形式,激发青少年学生爱国热情、弘扬红色文化。所以开设“鲁艺学”特色学科会让学生更加了解“鲁艺精神”的优秀传承,丰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同时接受社会主导的文化价值观念,从而更快塑造艺术类高校生的人生观。
“鲁艺学”特色学科的开设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是光荣的,有意义的,是根据艺术类高校的主客观条件,在正确、科学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在新时代的发展下绽放光芒,逐步积淀并形成的独特、优质和富有创新性的特色学科。并将鲁艺这门红色文化根植民族文艺沃土,在祖国文艺事业、文艺教育中薪火相传,永不湮灭。同时,艺术的发展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培养艺术人才也是为了国家的发展,也就是说,我们要让艺术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