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平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经管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经济学课程名称在我国各高职院校没有统一,有经济学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基础、西方经济学等课程名称。课程名称不一,但是内容都是遵循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框架。主要讲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是一门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有效配置和利用的社会科学。因本课程的重要性,西方经济学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社会科学的皇后,最古老的艺术,最新颖的科学。”[1]
为了方便,本文将该课程命名为经济学。经济学课程在我国越来越受重视。尽管它起源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它全面总结论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其原理和分析方法也适用于我国经济运行。经济学课程是学习经济与管理的基础课程,是一门必修课程,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将其列为核心课程。
知网搜索显示,2015 年以前,关于经济学课程改革的研究很少,而近三年却爆发式增长,有一百多篇。说明经济学课程越来越受重视,也说明各高校意识到经济学课程改革之必要。
几乎所有的经济学课程改革的研究都阐述了经济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第一,研究者普遍认为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对于学生太难了。吴宏伟(2016)通过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微观经济学课程,“非常难”的同学占15.0%,“比较难”的同学占69.8%,“难度一般”的同学占14.4%,“比较容易”和“非常容易”的同学不足1%。对于经济学课程难学的原因,吴宏伟调查发现,70%的学生认为“理论抽象枯燥”、“案例少,理论联系实际弱”,大量的数理推导、图形、表格和分析使得很多文科生和数学基础差的学生苦不堪言[2]。时小侬(2016)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较差,数学基础差,经济学理论性强,涉及的知识学科广泛,学生知识结构普遍不够[3]。
第二,研究者普遍认为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经济学教学效果差。时小侬(2016 )认为,目前高校经济学课程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仍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为主,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3]。魏丹(2018)通过对学生调查,发现只有69.7%的学生对经济学感兴趣,而感兴趣的内容仅限案例分析和经济时事,不到6%的学生喜欢理论部分,学生普遍认为理论枯燥难懂。有65%的学生认为,是学校和教师“要他学”,仅有35%的学生才是“我要学。”[4]朱道才(201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学生学习的原始动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在学习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了自主学习,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高职职院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因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普遍不好。[5]
一些研究者提出,在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很多研究者认为应该重视案例教学。张枫(2018)在《经济学基础课程原理与生活案例结合的授课模式探索》一文中,以三个典型经济学原理,结合实际生活案例,通过模拟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学原理[6]。刘礼花等(2012)认为,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应该选取本土化和生活化的案例,并将案例改写为开放式辩题,让学生进行辩论[7]。侯明亮(2016)认为,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差,主要原因是教学中理论性太强,教学案例少,现有的案例流于形式,缺乏案例教材,他提出采用三级案例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结合原理教师讲解的案例、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中心的综合案例、课程实训,并就每种案例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方式,运用模块化、专题化组织教学内容[8]。
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成果最为丰富。大多学者认为,在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该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周江涛(2017)认为,在经济学课程中,应该将传统教学与微课结合起来,设定真实情景,将经济学教学内容制作成微课[9]。贺曼(2014)在其硕士论文《杜威教育思想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中建议用杜威的“思维五步法”对经济学课程进行设计与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这四个环节引导学生思维和学习[10]。吴宏伟(2016)认为要重视案例建设,加强案例教学,引入微课和慕课;强化实验和实践模块,建设经济学专业实验室,采用角色扮演、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现场化等方式方法开展教学[2]。冯梅(2014)年在她的硕士论文中,主张在经济学中采用研讨式教学法,建议变“讲解式”为“研讨式”,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11]。
大多数学者认为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积极性,变教师“要学生学”,改为学生“我要学。”魏丹(2018)建议,改变教师在讲台上“讲演者”或“独唱”者角色现状,转变为“大合唱”,用I-T-D-P(即兴趣-理论-讨论-实践)教学模式开展教学。[4]李重燕(2015)基于CDIO 理念,探讨了高职教师角色在经济学课程中的定位,她认为教师应该从四个方面实现转变:从“红烛”转变为“火种”;从“权威”到“相互为师”;从知识的“讲授者”到项目教学的“设计者”;从“看重成绩者”到“效果评估者”[12]。吴宏伟(2016)认为实行小学期和小假期,以缓解任课教师教学疲劳现象;鼓励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学习[2]。张瑞荣(2015)认为,经济学课程对教师的素养要求很高,有必要对任课教师进行培养和培训。这门课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也很高,理科生接受这门课教学内容相对较快,建议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教学模式。[13]冯梅(2014)主张将师生之间的“主-主”关系改变为“主-客”的合作关系[11]。彭云艳等(2018)主张在 PBL 理念下,以问题导向教学模式,使教师角色从“教者”向“引导者”转变,而学生从“听者”向“互动式学习型”转变[14]。
经济学课程的考核,一些学者建议,增加平时考核的比重,最好在50%左右,防止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突击。李重燕(2015)基于CDIO理念,提出考核内容应由传统的只注重书本理论知识转变为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考核模式,知识、个人综合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分别赋予35%、10%、10%和45%的比重。[12]从考核的指标及赋值看,她更注重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彭云艳等(2018)在PBL 理念下,设计了综合评价体系,综合评价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小组自评的评价指标主要由:自我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搜集资料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讨论展示能力组成;而小组互评的评价指标由:合作分工能力、方案分析能力和综合展示能力组成;教师评价指标由:小组展示能力、小组分析能力和小组创造能力组成。教师不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只对小组进行评价,个人评价由小组自评和互评两方面组成[14]。
1.对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客观分析与评价
从文献资料可以看出,研究者绝大多数担任过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对于经济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有深刻的体会和认识。他们一致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课程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大量的图表和抽象数理模型使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学不好。他们反映:学生普遍认为经济学理论枯燥难学,课堂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好。提出要对陈旧僵化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必须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坐中听”式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提高教学效果,非常必要。在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中,成果最多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归纳起来有案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辩论教学法、设问教学法、微课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杜威的“思维五步法”等。其中,又以案例教学法的研究最为深入具体,有明确的案例设想,有具体的案例实施步骤。相对其它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比较成熟,实施方便简单。贺曼(2014)基于杜威的“思维五步法”,提出的四个环节教学方法,有具体的实施步骤,具有可操作性。吴希(2018)采用任务驱动法,对经济学课程中微观部分实行模块教学,对每一个模块进行了任务前、任务中、任务后设计[15]。研究者们还在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引进了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如李重燕引入CDIO 理念,彭云艳等引入PBL 理念,并且在这些理念下提出了完整的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没有发生改变
现有的文献研究,基本上没有对经济学课程体系和基本内容进行根本性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建议采用更多的案例教学,但是案例教学是用来说明经济学原理,解释经济学一些现象,本身并不能构成经济学核心内容。它只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案例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经济学教学,无论课程名称怎样变化,无论教学的形式发生了多大改变,如果经济学课程的核心内容没有改变,改革就不会彻底。教学内容改革没有深入的原因是:经济学课程体系被国内外经济学界一致公认,要改变教学内容,必然要挑战权威,要能拿得出更优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来,难度很大。
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颠覆式的改革,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经济学任课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要对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作颠覆性的改革,的确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很多教师明知要改革经济学教学内容,但是力不从心,只能把精力用来研究如何改变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一些教学方法的改革停留在构想阶段
由于经济学课程改革目前主要停留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上,对于经济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所以很多改革都只能停留在构想阶段,包括文献中所研究的许多教学方法的改革,因为教学内容没有发生改变,而不能在现实的教学中实行。一些学者建议让学生参与实践,有的建议设立经济学情景实验室、实践教学现场化,但是在现实中,情景实验室如何建、实践教学现场化如何实现,都没有具体化,缺乏可操作性。
任何课程的改革,应该以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内容改革为先导,否则,改革都只能是局部的、片面的、浅层次的。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天翻地覆变化后,许多课程都做出了重大改革,经济学课程的改革相对缓慢与落后,经济学课程内容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仍然来源于西方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还是以假定某些条件成立为基础,然后根据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经济学模型为理论线索和教学内容。学习经济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经济原理,分析、理解并解释经济现象,并为学习其它课程提供方法和思考,使学生真正具有经济思维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未来对于经济学课程改革研究重点,应该在课程内容上,确保教学内容来自于经济生活实际和真实的经济事件。让学生从积极参与经济生活和经济事件中,探索出经济规律,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启示,上升到经济理论。为此,教学内容设计可以以经济事件为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具有理论相关性。
所有教学方法实施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吸收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未来的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有两个重点。第一,研究师生关系。应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权威,而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课堂教学的实施、执行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主动完成。学生搜集身边经济事件,学生提出经济事件中的问题,学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对自己和同学进行评价。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贯彻和实践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第二,根据教学内容的改革,对教学方法作出相应的改革。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整理提炼,使之成为操作性强、效率高的完整教学方法。比如杜威提出的“思维五步法”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法,在经济学教学中,可以借鉴杜威的“思维五步法”。
经济学课程改革现有研究中,对于教学评价的研究较少。而现行教学中,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作为理论课程,各校基本坚持“一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经济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也应该相应改革,降低概念性、理论性、抽象化的知识点的考核比重,增加学生对经济事件资料搜集整理、分析、运用能力的考核。为此,根据教学内容制订评价体系,内容应包括:学生对经济事件的观察、对经济生活的体验、对经济生活的验证、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和总结、对经济理论的概括和实际应用等。评价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三者结合。突出考察学生对经济生活的态度、对经济生活的情感体验及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的自尊和个性发展。
现行经济学课程是一门很成熟的理论课程,要对其进行全面改革,使之成为一门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必须对其大刀阔斧地改革,为此需要投入相应的人力和财力。许多教师都认识到经济学必须改革,但是由于承担着较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很难进行颠覆式的改革,因而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停留在教学方法上,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较少。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是未来研究经济学课程改革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也是难点。要突破,必须有顶层设计,打破现有的理论体系,建立以来自于社会实践与身边经济事件为主的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与评价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