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校武术教育的价值向度

2020-01-17 17:46门世豪
湖北体育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武术体育学校

门世豪,李 臣

(长江大学 教育与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进入新时代,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国家意志引领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尤其重视青少年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正因此,为破解当前我国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在核心价值观念缺失、身体素质“直线”下降、道德伦理意识淡薄等层面凸显的现实难题,迫切需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做出的“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2]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设计能凸显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体育课程,才能助推新时期学校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育人效益全力彰显。

因此,就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效益来说,中国武术因其“透显的惠民利民的价值理念、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武以化人的教化思想等中华文化核心内容”[3],不仅能够唤醒广大民众在新时代传扬中国武术的文化自觉意识,而且还可以依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新政,把独具民族特色的身体文化智慧,通过体系化教学方式适时融入学校体育课堂,为当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构建增添新型动力源。

然而,理性审视新时期学校武术教育开展现状,它在组织教法、课程设置,以及武术师资等方面呈现的困境,尽管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相继制定了 “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4],以及“学校武术教育重点推进”[5]等重要措施,以助力青少年在人文精神、道德理念、身体素质等层面均衡发展,但学校武术教育的育人价值弱化、教学体系失衡等现实难题却未曾产生质变。基于此,本研究以国家体育强国战略为引领,学校武术教育的现实观照为行文逻辑,在全面考量学校武术教育遭遇的困境前提下,从学生的体质、乐趣、人格、意志4个层面,对其价值向度进行学理设计,以期为新时代中国武术立德树人效益的全力彰显,贡献与时俱进的新型正能量。

1 现阶段学校武术教育内隐的困境审视

长期以来,虽然学校武术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武术内容为媒介有目的交往以达成受教育者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6]已形成了广泛理论认知,但在国家大力弘扬文化传承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新时代,人们对武术的育人效益,尚未达到应有的期望值。而现阶段学校武术教育面临名存实亡的境地,迫切需要我们对其遭遇的尴尬处境缘由进行理性解读,才能为其新的生存空间的有效拓展,植入新型动力源泉。

1.1 学校武术教育目标:“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长期以来,尽管国家层面以“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为我国的学校体育工作有序推进指明了行进方向,但反观当下的学校体育实践,虽然其在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7]国家意志统领下,不断获得增强学生体质的新效益,但体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相对弱势的地位、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力度不够,以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等严峻现实问题,仍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这其中,武术教育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构成,它虽在“以学校武术教育助力国脉传承”[8]国家战略引领下,取得了“进校园”工作新进展,但其发展态势却与学校体育呈现的问题大同小异。这一点,主要是因为学校武术在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过程中,与作为体育项目的武术所追求的“高、难、美、新”技术要求产生了难以调和的斥力,以至于“体操化的武术”“体育项目的武术”等不利于学校武术教育开展的片面话语,成为了当前历史阶段学校武术的代名词。对于此,尤其是在学校武术“曾开设过散打课的学校纷纷删除了其教学内容,只选择健身性和表演性较强的套路动作作为武术教育的主要内容”[9],以及“有70.3%的学校未开设武术课,或是将其改为跆拳道等境外项目来进行教学”[10]等客观现实观照下,更产生了“武术得不到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逐渐被学校教育‘边缘化’”[11],制约其育人功能全力彰显的学校层面发展困境。

正如“多数学校在授课内容上只涉及武术‘基本功’与‘简单套路’的教学,关于‘器械套路’等具有危险因素的项目教学,只在一些师资底蕴雄厚的学校才略为常见”[11]的学校武术教育实际状况那样,学校武术能凸显的可能也只有其体育运动项目属性了。所以说,也许是因为长期以来政府职能部门贯彻“健康第一,安全为首”[9]的学校体育工作理念所致,在当前的武术教学课程内容设计上,正因武术教学内隐的“翻、转、折、叠”等固有伤害风险,在“大部分体育伤害事故与动作质量、关节稳定性和灵活性相关联”[12]理论依据映衬下,使得以武术素养为核心的多元课程效力在学校体育课堂上黯然失色。这一点,以弱化武术各项可能伴有安全隐患的教学活动,以简化式套路、无身体接触的武术内容进行授课的被动教育“边缘化”行为,正是当前学校武术教育的真实写照。因此上,在青少年体质下滑严峻的当下,唯有精准诠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对于学生体质改善的现实效益,从而探求学校在对武术教育展开建树的落实工作中存在的理解性偏差,进而更好地贴合实际深度挖掘学校武术在增强体质上的创新路径,才能真正做到以武育人的美好初衷。

1.2 学校武术课程设置:体系化教学内容失衡

近代以降,众多的中华民族志士仁人本着强种救国的历史使命,为武术进校园育人效益的彰显提出了诸多可行性操作。如1914年徐一冰提出的“将武术列为高等小学、中学、师范学校正课”[10]建议,既为现阶段武术进校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参考,又为其学校层面的体系化内容课程设置植入了行进方案。继之改革开放,基于“国家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基础课程体系中,对保持民族特性这一主题报有深刻认识”[13]理论认知,业界对学校武术教育的承传发展进行了深入阐发,如,“历次体育教学大纲的修订和体育课程的改革,都把武术放在重要位置”[14],使得其课程目标、内容及形式都呈现出新式样。然而,就目前我国学校武术的真实发展现状而言,其课程设置的体系化教学内容失衡是困扰学校武术发展的主要原因。因为,当下以“套路多”“动作繁”“内涵少”为特征的武术课程设计,不仅使其在应试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骤降,而且还使其面临“课时数在减少,教师上课赶进度,学生上课记动作”[15]等课堂教学窘境。因此,或许正是由于武术课程设置在“个性化教育”“主动式学习”“过程性评价”等维度屈服于以“课时主义”[16]“分数主义”等为代表的真实现状,才使得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为主题,而设计的体系化教学内容会出现失衡的真正归因。

鉴于此,我们理应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以及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冷门学科”[17]等国家战略支撑下的中华武术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以培养学生体魄强健、防身自卫能力,助力学生形成爱国忠诚、诚信友善、勇敢无畏、诚实重义的价值观为目的”[18]的学校武术课程,虽然在提出已久的“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19]的政策引领下,其对青少年核心素养体系养成的重要作用,非常合乎当下我国以“倡导武化终身教育”[5]为发展思想的重要指示。但是,深入剖析武术课程,其课程设置的安然若素丝毫不能掩盖“学校武术学段教学无差异性”的窘况,即在高校里开展的武术教学内容,用于中、小学中也能顺利地组织学习,并没有能伴随青少年成长而循序深入的教材,“难以保证武术教育的连续性”[9],其教材中的套路动作本就多为上世纪中期创编的产物,在时代的快速更替下其“教学内容‘单一化’‘标准化’‘空泛化’”[9]已成型为“旧式”版本的客观事实,是体系化教材内容缺失的重要因素。这一点,仅从当前我国“武术课堂一般就是套路学习,其用法很少提及”[20]的真实现状,就可略知一二。因此,在深入推进“以武化人”的时代当下,迫切需要深入创新这蕴含多元健身价值的学校武术教材,着重强化学校武术锤炼意志的使命担当,以重获新的身份认同效益。

1.3 武术教师授课方式:多角度削减学习兴趣

根据 “学习兴趣是推动与维系持续从事某项活动的动力保障”[21],是培养与发展自我能力,保持学习活动不断深入的内驱力的具体理论为据,审视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学校武术的授课方式可知,在新时代国家教育重心不断向传统体育倾斜的时代背景下,其武术教学方式不断朝着艺术化的“操式”方向发展,在其传统本质属性“技击”的价值逐渐消退的趋势下,就学校武术的“趣”而言,理应早已直截了当地被学生所接受。可事实并不尽然,在各种影视剧对传统武术过分的包装下,学生对其存在的形式早已产生了严重的“神化”,当面对现如今的学校武术实际,即竞技体育与学校武术发展结伴并行的形式走向,其“操式武术”的高规范评判式要求,让学生学习需秉持辛勤刻苦态度才能有效掌握,而传统“以套路始,以套路终”[22]的教学模式,遮蔽了武术本身所具有的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等鲜明特点,缺失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整体关照,这种将开放、洒脱为主线的武术技能逐渐转向为封闭、枯燥的技术动作的措施,多角度消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适用于当下的武术课堂。对此,倘若要想学校武术发展在处于学生体质健康问题频发的新时代,以运动激发兴趣带动我国传统体育健身热潮,进而能有效弘扬中华武术的主体性价值,唯有以科学的视角对学校武术授课方式展开深入的剖析,才能实现武术传承在学校中的重新定位。

基于此,纵观我国现阶段,社会任何事物的发展皆以科学为轨道,以人体技能为本的传统武术也不可避免。口传身教的传递形式,已受到录像、电影等多元化现代环境的冲击,学校武术处于科学的新时代,对待其授课方式的改革问题也应有着科学的新战略。因为,在当下我国开设了武术课程的学校中,“其授课教师多半是由体育教师兼任,虽然其在教学能力、运动能力上能满足教授武术的需要,但却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与指导”[11],导致无法在教授过程中对学生在动作发力方式、气息运转过程等核心问题上给予正确的指导,且体育教师在授课环境的选择,以及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也并不适用于“动韵静势”[23]的武术教学,如常用的“分解法”“语言法”“重复练习法”等教学方法,以及将其授课环境布置在平整空旷的地带,恰好与青少年活泼好动,乐于学习翻滚、跳跃等武术动作的阶段性兴趣特点相违背,这显然与全景呈现武术趣味的环境条件有出入,无法在教学活动与学生产生交互作用的环境中找到充盈其“情境兴趣”的内在联系,而“情境兴趣对学生的体育参与度影响较大,它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21],为武术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所以说,我们也唯有从增加武术对学生的吸引力、恢复武术教育本真等现实问题出发,找回因其“打练结合”“舞对合彀”“体用两全”学练趣味的丢失,而导致的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真因,也才能全景呈现学校武术享受乐趣的情感价值。

1.4 学校武术教育理念:文化核心价值观缺失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家战略引领下,“中华武术是一种借助身体运动形式来表达中国文化精神的有效载体”[24]被不断提升至新高度。这其中,正因其反映的奋发向上、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谦虚恭敬、逊志时敏的人文精神,以及天人共鉴、俭以养德的处世精神,契合了武术在当代学校以武育人“明武术之理”[25]的责任担当。然而,在学校武术教育的行进历程中,鉴于其“教学理念、内容忽略武术精神文化本质”[26]的武术教育常态,文化全球化进程持续加速所导致的中华武术文化身份迷失,以及“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27]客观现实,都在不断侵袭着中华武术传承的路径谱写问题。倘若要想在如此浩瀚的时代挑战中赢得更多的话语权,进而开辟本身亦有的生存空间和理论体系,就必须不能忽视学校武术文化对学生价值观的规训作用。因此,在“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是同‘立德树人’根本对立的”[16]理论参照下,武术教育所面临的社会压力与其他学科一样,无法找准其价值观教育理念的建构点就成为当下所必须面对的主要矛盾。所以,作为武术文化传承主阵地的学校,倘若想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全景贡献其承载着的人格培养方案,唯有自觉秉持其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思想,授课寓价值观引导于技能、知识的传授中,传导主流的意识形态,教育向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鉴于此,对于当前学校武术文化教育所面临的“‘多元性危机’‘象征性不在场’‘主体性缺失’”[24]等现实难题,我们理应做到重视其健全人格的价值功能,才能有效通过其独特的教育价值——践行性,在借助肢体一招一式的临摹、操练中感悟其实质性带来的强身功效,领悟其中深邃的文化智慧。所以,当身处新时代,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配合下,我们亟需对学校武术教育理念进行全方位的校正,以抓住新机遇,赢得更好的立足教育体系的新优势。然而,虽以“立德树人”等教育理念为关键词的指导纲要的陆续颁布,使得学校工作者能在争谈发展的今天有精力审视传统武术内隐的文化内涵,但无可否认,当下学校武术的竞技性俨然已有逐渐成为其主要价值的势头。在此大背景下,围绕着竞赛应运而生的武术套路以及评判标准逐渐成为主流,学校武术教学内容演变成以评判标准为主的考核制套路动作学习,出现武术教学竞技化的倾向。学校教育就武术而言过分关注于技能的培养,在学生德育以及人格塑造方面或多或少没有给予应有的重心,这不利于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教育的全过程。鉴于此,对当下学校武术教育理念中有关德育的整体布局进行自省,不仅能使我们针砭在根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以武育人”战略计划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而且也能帮助我们探寻出新一代青少年文化自觉意识不断觉醒的当代发展理路。

2 新时代学校武术教育的价值向度

进入新时代,随着体育强国建设国家战略深入推进,学校体育教育作为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也不断被提升。正因此,对于作为承担着学校体育实现教育主体强健体魄的身体规训、改善其思想语码的道德修正、激发其行为自律的精神磨练、注重其价值信念的文化熏陶等重要角色的学校武术而言,的确需要被教育主管部门给予足够的办学重视,以此来落实国家层面颁布的各项政策法规。然而,审视学校武术当代发展步入文化核心价值观缺失、体系化教学内容失衡等尴尬处境,迫切需要从学校武术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实施顶层设计,并从教育主体增强体质、享受乐趣、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时代诉求出发,探寻学校武术教育合乎时代所需的发展理路。

2.1 深度挖掘学校武术教育增强体质的创新路径

以历史维度来看,虽然武术已从原始搏杀的生存技能转化为现代人所需的健身、表演、娱乐等功能,但就其本质属性“技击”的存在,中国武术增强体质价值功能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被抹去的时代印记。这一点,包含万家哲理于一体的传统武术,不论是在其太极理念中涵盖的如动静、起落、缓快等集矛盾与统一的思想,还是以美学范畴在骨、体、质、筋、格等内容上强调的运动形式,都为武术赋予着多角度改善人体身体素质的独特作用。而凭借各地域武术文化的总总林林、提供的学习条件千态万状,其所能呈现的武术操练方式也不尽相同,因而不同地域的学校武术总能找到契合其地域文化的武术内容进行学习。与传统武术习练不同的是,学校武术教育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集体技术教学,在武术动作强调的力道、速度等规格下,教育主体借以身体为形,操练套路功法为势,通过反复练习追求招式间“形生势成”“始末相承”精气神的历程,即为逐渐增强学生体质的过程。基于此,在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已足以引起国家层面通过限制本科教育出关口 “加强学生体育课程考核,不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者不能毕业”[28]的政策文件,来控制当代青少年“身体危机”的今天,创新出能彰显武术增强体质价值在学校体育中的运用路径,不乏是有效治理当前现状的一条捷径。

因此,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一味追求学校武术课堂“安全健康”的保守理念而摒弃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不足以改观当下我国学生骨质量差、肥胖率高居不下、以及力量不足等体质健康衰退的常态局面。以往的武术教育过于关注课堂的正规化、队列的整齐化等外在形式,是教育者在追求教学形式美的外在表象时,造成武术教育内容华而不实的必然结果,也是导致被教育者产生“喜欢武术,而不喜欢武术课”[29]情绪的源头问题。事实上,业界学者早已明晰学校武术教育的此类问题,并也针对其改革方案提出了些许符合政府意向的思想与见解。如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成立之际,联盟主席赵光圣等学者立足我国学校武术的真实现状,为其课改路径构建了体系化的理论研究。这其中,为实现学校武术教育“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立德树人”的教学改革目的,他分别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4个阶段的学生年龄特点出发,制定了武术课程的教育目标、类别、内容和展演活动,并在各阶段展演活动的规划中,都具体详实了基本功与基本动作等内容。以其观点为指引,在国家层面“推动青少年竞赛体系和学校竞赛体系有机融合”[30]的今天,展演活动同竞赛活动作为考评武术教育的主要根据,我们确实无法安心实践以“打练并进”等思想而开展具有“风险因素”的教学与比赛,但对于中国武术这样的身体技艺类项目,或许我们只需在教学大纲中设置足够分量的基本功训练内容,就足以构建出彰显其自身增强体质效能的教育价值。

2.2 全景呈现学校武术教育享受乐趣的身心体验

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1]的学识理念为指引,对我国学校武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发现当前学生对于武术传承的兴趣与激情并不高涨,甚至已出现抵触情绪的势头。而究其原因,不乏是因为武术教育封闭式动作的套路教学与教育主体理解的武术认知存在较大鸿沟、学生“照葫芦画瓢”式的学习方式与其内心所向的技击武术之间引发的矛盾。但其实,不论是开展吸引学生兴趣的开放式技击对练,还是循规蹈矩的进行竞技武术套路教学,其两者都兼备帮助教育主体享受乐趣的价值向度。这一点,关于开放式的武术教学,骆红斌[31]就曾通过调查研究证实:武术的技击价值是吸引教育主体的重要原因。而当前以主流形式存在的套路教学,以“传统武术套路是融技击性、养生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多向度的实用艺术”[32]为认知基础,学生可通过不断的练习“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达到借操练者身体感悟隐藏于技术套路之下的艺术情趣,带来享受乐趣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若总是以套路动作容易削减学生学习兴趣为借口,不加以思索如何构建吸引学生的授课方式或教学内容,那正恰好说明当下并非只有教育主体缺乏武术学习兴趣,而是全社会乃至全国范围内民众对于学校武术的漠视,才是导致武术教育始终处于学校教育边缘地位的真正归因。

基于此,从“致趣”的角度审视学校武术的教学理念,不难发现在武术课程所归属的现行体育教材中,其“制定的主要特点在于竞技体育的教学观”[33],即围绕“运动致胜”的观点展开的编写,少有涉及“兴趣”、“爱好”等元素的内容。而对于武术这样注重运动过程的项目,若将他置身于以某种指标评断武术结果的体育教学框架中时,如何才能保证其实际教学在贯彻竞技精神之余也能将“致趣”功效发挥出来,以达到帮助教育主体享受乐趣的作用,进而助力其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就成为当下亟待攻克的问题。事实上,就“致趣”与“制胜”而言,二者确实存在着相互转化的联系。由于套路学习时存在“武术的攻防技击核心无法表现出来,学生得不到自我肯定的渠道,继而容易产生失望感,逐渐失去兴趣”[34]的客观逻辑,我们大可通过架构平台的方式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渠道,如广泛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多种评价方式、组织校内比赛、文化展演活动等。这其中,作为挖掘武术课程“致趣”元素的种种手段,武术乐趣实际就隐藏在运动过程之中,因此我们在运用实践时必须尤其注意,不能将竞技比赛中重视结果的功利性观念超越渠道本身制造的娱乐属性。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以往传统的授课方式以及竞赛规程,以“学以致用”为教育核心的思路,潜移默化地利用“趣味”冲淡学生武术技术学习中萌生的负面情绪,帮助学生在体验武术情趣之时全景呈现学校武术教育享受乐趣的身心体验。

2.3 重新唤醒学校武术教育健全人格的价值功能

继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育人理念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之后,我国学校积极回应新时代育人要求,开始了立足课程思政育德模式的教学活动。这一点,主要是开展充分挖掘文化、艺术、体育等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按照一体化、分学段的原则,将其德育内容有序融入授课过程的办学工作。而随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35]重点任务的下发,作为承载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体现着中国文化精神的中国武术,因其内涵的“仁、义、礼、智、信”武德理念更加契合当下人民所推崇的尊师爱生、谦虚谨慎、礼貌待人等行为规范,使之可以成为学校教育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当仁不让的典型学科。然而,现如今学校武术课程“身体教育成为核心,文化、思想、精神教育渐行渐远”[36]的态势,已然将其武德、武礼的学科优势与培养重心抛之脑后,“不少中小学乃至高校的武术课堂连最基本的上下课抱拳礼都做不到”[20],由此造成学校武术教育健全人格的价值功能饱受外界质疑俨然也不足为奇了。而若就以武德为视角对此现象做一评判,其作为古往今来任何历史时期被习武之人放在首位的道德标准,在时代发展的今天,我们却已将它淡忘至武术教育的传承边缘,甚至而言就连学校武术竟也已处于地位飘渺的传承境地,此种做为未免有失偏颇。

而当下学校武德教育所遭遇的竞技体育思想侵袭、现代化世俗观念吞噬等种种桎梏,虽然是导致其于教育领域呈现武德规范形同虚设、思想约束微乎其微局面的一方面因素,但就目前的教育环境而言,武术课程思政“看不见、摸不着”的工作任务,才是致使其深陷“德育缺失”泥潭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帮助实现学校武术教育健全人格效能的全景式回归,实则是探寻学校武德教育能准确浇灌至教育主体实质化、透明化的实践道路。而基于“道德教育的生活场域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社会制度基础上”[37]的理论认知,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倘若想要更好实现武德教育的约束机制,或许只有先对拥有“自为”与“自在”双重属性的制度层面进行革新,才能刺激学校武术教育模式在解构与重建工作中形成自身独特的人格完善体系。事实上,我国早已颁布过促进武术德育工作的相关政策,如:中国武术段位制的“晋段标准”[38]就对其各段位提出了武德要求,虽然其布置的初段达到“遵守武德者”、中段达到“注重武德修养者”、高段达到“武德高尚者”宏观要求,并不能给予我们具体明确的实践指向,但是其反映国家意志对于习武者德能培养的坚决性,已能重新唤醒武术教育健全人格的价值功能。同时这也提示我们,为帮助学校德育工作更有成效地有序执行,未来与其有关的学理研究、制度建立等改善举措,更应有针对性地从微观视角出发,以引导我国学校武术教育助力学生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成长为有大爱大德的人。

2.4 着重强化学校武术教育锤炼意志的体悟精神

对于视身心和谐为真的中国武术而言,古往今来,各方民族、武种都重视身形与精神的高度契合,即所谓“内外并修”、“形神统一”,其凸显了武术在健体强身之际又可锤炼习练者意志品质的效能,甚至有学者提出了“在精神不在形式”[39]的武术涵韵。当然,也正是由于武术动作在力道、幅度上对肢体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才使得长期处于正常行为习惯的人得以获得有效锻炼的新空间。所以,为使技术得以升华,动作在力道、速度、幅度、时间上达成统一,需要求习武者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对自身反复打磨,将其精细化,故有“要练武、不怕苦,要练功、莫放松”的武术谚语。因此,在培养青少年意志品质上,武术本就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为,虽然意志是抽象不可见的,但在学生学习、训练或比赛中,哪怕再累再苦都努力克服困难战胜懒惰情绪,或是当武术教师带领学生顶着烈日一丝不苟地传授武术技能时,种种行为都能坚固学生心中的意志品质,只有这样以武育人的真正使命才能凸显出来,所以,意志又是可见的。而虽说在国家层面相关文件的助推下,全方位展现了武术能起到用其外而达于内的独特价值,如:学校武术助力激发尚武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弘扬拼搏向上等等。但是,自武术进校园以来,学校在把握有关其锤炼意志的体悟精神向度时,表现出工作内容清晰度不足的局面,加之以更简化、安全化的武术套路内容上升为学校武术教育的主体地位,武术教育的锤炼意志使命逐渐淡化,从而使其进校园的路径前景愈加狭窄。

鉴于此,对于处于价值观成型关键时期的新一代青少年来说,缺乏耐心、奉献意识,自私以及怕苦怕累等外界评价,足够映衬出加强培育当代学生意志品质任务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当前素质教育革新的必然趋势,而且还是健全学生品质的规律性要求。并且,我们也应当清楚,武术这种通过套路、功法的多次练习,从而达到对人的情绪、智慧、气度进行综合锤炼的广泛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必然是与当下教育主体的兴趣使然相矛盾的。而对于这一点的理解,不乏可以从“体育课上学生只有动起来才是关键”[40]的运动负荷角度展开剖析,尤其是以武术教育所能发挥的锤炼意志效能,对青少年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以及坚韧性等方面品质均能取得全方位增幅为根据,如何才能在教授中充分利用组织实施的行为为学生施予一定程度的身心负荷,就成为学校武术课程当下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这一点,基于“运动负荷布置是以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前提”[41]的客观事实,我们必须从其各阶段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出发,布置可以指引我国各阶段学校明确制定负荷强度的质量描述,以方便各学校体育教学计划合理规划出动作难度逐渐加大,并具有衔接性的武术授课目标与内容。或许在这样“攀一攀”、“再用一股劲儿”的学习内容推动下,学校武术教育锤炼意志的体悟精神才能找到更好的发挥空间。

3 结语

在国家层面弘传学校武术的伟大征程中,因其内隐的复合效能,对人类社会出现的身体、道德、文化、思想等突出问题,贡献着独特的中华身体文化智慧,致使其彰显以武载道、以武育人、以武化人的历史使命。而学校武术教育目标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紊乱;武术课程设置的失衡;武术教师授课方式多角度削减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校武术教育理念在文化核心价值观上的轻视问题,制约着学校武术有效拓展生存空间的视域。因此,进入新时代,在学校体育所追求的铸魂培元战略目标引领下,我们应当以学校武术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实然价值为依据,深度挖掘其增强体质的创新路径;全景呈现其享受乐趣的身心体验;重新唤醒其健全人格的价值功能,以及着重强化其锤炼意志的体悟精神,进而为学校武术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提质增效。

猜你喜欢
武术体育学校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体育一家人